|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茶印千古缘 | 作者 | 林乾良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171213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118Kg |
| 内容简介 | |
林乾良编著的《茶印千古缘》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从印论茶》。下卷《印迷刻集茶印》。上、下卷*的区别在于:上卷之印是见于文献资料或印友、藏家所钤赠印蜕(又称印花、印样);而下卷之印则全系作者所有,共计103印。下卷之所以称“印迷”,即因所有印如今皆藏于寒斋;称“刻”者,为作者所自刻,共47印;称“集”者,为作者数十年所收集。所集之印又分两类,一类是古今印人所自作,仅7印;另一类是由作者定题(即印文),求当代篆刻家所作,共49印。今值盛世,文物与艺术品之价大大上扬。西泠印社社员治印之润格,每字在1000至10000元之问。可知,印迷在30年中孜孜以求煞是不易。 |
| 作者简介 | |
| 林乾良1932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留院任外科医师。近50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上成就恢宏,得部级奖1项,省市级奖多项。发表论文两百多篇,医学专著30多种。任全国主编者如中医专科统编教材《中药学》以及《养生方集成》、《中药成人教育系列教材》等。在国外出版者如《药对》、《不老宝典》、《长寿皇朝》等。浙江中医学院教授、中药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医史学会、中国药史学会理事;浙江医史学会主任委员、浙江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会长。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对中药、本草、养生、食疗等研究均及于茶学,遂立志深入探讨。1983年,以《茶叶药用之研究》及《茶史片甲》两文参加全国茶文化学术会议,并提“茶疗”构思。经数年努力,在发表数十篇论文之基础上,于1998年出版《中国茶疗》。曾两度赴日讲学。又因自幼喜翰墨好篆刻,老而弥笃,造诣较深。今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及中、美5家印社之名誉社长。近年又致力于以书法、篆刻创作茶文化,颇得海内外赞赏。 |
| 目录 | |
| 《中国茶文化丛书)序一《中国茶文化丛书)序二绪论上卷 从印论茶 1.先秦古玺“荼”不少 2.汉晋印章“茶”渐多 3.扬州八怪中汪慎号“茶仙” 4.西泠八家中丁敬号“玩茶” 5.沦茶山人与茶癖 6.吴朴堂茶水双绝印 7.明王声振印压《煮茶图》 8.明吴钧印关陆羽、陆游 9.金农书画每及茶 10.郑板桥茶诗书法感人深 11.黄小松两刻论茶印 12.蒋山堂行书茶联 13.黄牧甫两刻“茶熟香温且自看” 14.戴熙、邓铁刻“茶熟香温” 15.郭枫谷刻“别茶人” 16.刘伯年刻“霜茶弟子” 17.高茶禅之“茶墨二香” 18.吴其璐刻“茗舸” 19.蔡寒琼号“茶丘居士” 20.曾子敏刻“煮茗挥毫” 21.陈曼生妙制曼生壶 22.赵抽叔刻“茶梦轩” 23.赵次闲两刻“茗卿” 24.钱叔盖刻“茗香阁” 25.吴昌硕刻茶三印 26.齐白石刻“茶香” 27.杨与泰刻“香温茶熟之轩” 28.高玺、蔡易庵刻“茶熟香温” 29.胡铜邻长款两及“苦茗” 30.陈师曾两刻茶印 31.韩登安刻毛诗《饮茶》 32.邓铁、于良子刻“茶博士” 33.杭世骏、朱恒吉茶琴相合印 34.高式熊刻《茶经》 35.许明农刻“茶道” 36.吴莹刻“茶禅一味” 37.于良子为名壶刻印 38.李葆荣、于良子刻龙井 39.方围粱两刻茶印 40.谢婧娟刻“茶之乡”下卷 印迷刻集茶印一、和敬清寂印存(一) 1.林乾良二、和敬清寂印存(二) 2.陈仲芳、朱恒吉、吴莹 3.陈延藏、方国梁、桑建华 4.李平、沈慧兴、杨华 5.傅其伦、孙家潭、鲍复兴三、和敬清寂印存(三) 6.野田悟、清平、王健 7.马永良、李文、萧健民 8.王胜泉、岳奇、童定家 9.赵字平、谢辉旺、陈金光 10.任式晖、王经纬、冯嘉生 11.李葆荣、陈万奔、沈汉卿 12.穆鼎宇、陈硕、蔡履平 13.周南海、南贞、张波杭四、茶寿印存 14.林乾良刻“茶寿” 15.钟久安刻“茶寿百零八” 16.严冠刻“茶寿盒”等 17.宾秋馆主刻“茶寿” 18.陈硕五刻“茶寿楼” 19.李文“茶寿楼”瓷印 20.林乾良三刻茶与养生 21.林乾良二刻“茶可清心” 22.林乾良刻“茶疗”与“茶药”五、茶德印存 23.林乾良刻“廉美和敬” 24.林乾良刻“清敬怡真” 25.林乾良刻茶悟 26.林乾良四刻茶德 六、古今茶印存一 27.朱家宝刻“茶” 28.齐毓地好茶有印记之“ 29.郑文焯刻“茶熟香温” 30.金越舫刻“癖茶生” 31.林乾良二刻“不可一日无此君” 32.韩、林师生合作“茶禅” 33.林乾良刻“茶宴”与“茶道” 34.林乾良刻“陆羽茶经” 35.林乾良刻“吃茶去” 36.鲍复兴刻“壶中天” 37.林乾良刻元稹《咏茶》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作者通过茶这个载体,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看到,在茶的清香中,人们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茶的苦涩中,人们体会人生的甘甜与回味。书中关于茶道与禅宗的联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茶的“静”与禅的“悟”,在字里 আকর্ষণীয়中完美结合,给人以启迪。我仿佛看到,在一杯茶的袅袅升起中,烦恼被涤荡,心灵得到净化。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在茶事中展现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温润的声音,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时间的故事,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翻阅《茶印千古缘》,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关于中国茶的宏大叙事。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色彩。我仿佛看到,那些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的茶事,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书中对各个朝代茶文化的演变,以及茶如何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桥梁,都有着精彩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茶与社会风俗变迁的观察,它不仅展现了茶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揭示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何随着时代而流转。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位漫步在时间长廊里的旅人,在品味一杯杯香醇的茶的同时,也感受着中国历史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片茶叶,都蕴藏着一段故事,都承载着一份情感,都连接着一个时代。它是一部关于茶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精神史。
评分翻开这本《茶印千古缘》,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年代。书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茶的醇厚与历史的悠远,以及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动人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清晨,露珠沾湿的茶树在晨曦中闪耀,采茶女们哼着古老的歌谣,手指翻飞,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午后,文人雅士围坐一堂,品茗论道,茶香氤氲中,流露出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黄昏,夕阳染红天际,茶馆里人声鼎沸,市井的喧嚣与茶的宁静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时代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茶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所吸引,从茶的起源、传播,到不同朝代茶俗的变迁,再到茶与诗、画、医、禅等领域的交融,无不展现出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茶的清香,感受到那份沉淀了千年的韵味,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茶”这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文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不仅仅在讲述历史,更是在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唤醒我们对古老文明的感知。书中对茶道细节的描写,精准而富有感染力:从茶叶的种类、采摘的时节,到冲泡的水温、茶具的选择,再到品饮的顺序、喉韵的体会,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仪式感和哲学意义。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师,正在娓娓道来,他的话语间充满了对茶的热爱与尊重。而我,作为读者,也在这细致入微的描绘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也逐渐体会到“慢下来,去感受”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修行,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书中穿插的一些与茶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人物轶事,也让这段文字之旅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如同点缀在茶汤中的朵朵花瓣,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与回味。
评分《茶印千古缘》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茶,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看到了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媒介,也是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茶俗的介绍,也让我对茶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形态各异、风味独特的各种茶叶,它们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这本书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杯中的液体,而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一门博大的学问,一种传承千年的生活哲学,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连接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