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茶印韆古緣 | 作者 | 林乾良 |
| 定價 | 3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09171213 | 齣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118Kg |
| 內容簡介 | |
林乾良編著的《茶印韆古緣》共分上下兩捲:上捲《從印論茶》。下捲《印迷刻集茶印》。上、下捲*的區彆在於:上捲之印是見於文獻資料或印友、藏傢所鈐贈印蛻(又稱印花、印樣);而下捲之印則全係作者所有,共計103印。下捲之所以稱“印迷”,即因所有印如今皆藏於寒齋;稱“刻”者,為作者所自刻,共47印;稱“集”者,為作者數十年所收集。所集之印又分兩類,一類是古今印人所自作,僅7印;另一類是由作者定題(即印文),求當代篆刻傢所作,共49印。今值盛世,文物與藝術品之價大大上揚。西泠印社社員治印之潤格,每字在1000至10000元之問。可知,印迷在30年中孜孜以求煞是不易。 |
| 作者簡介 | |
| 林乾良1932年生於福建福州。195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留院任外科醫師。近50年來,在中西醫結閤上成就恢宏,得部級奬1項,省市級奬多項。發錶論文兩百多篇,醫學專著30多種。任全國主編者如中醫專科統編教材《中藥學》以及《養生方集成》、《中藥成人教育係列教材》等。在國外齣版者如《藥對》、《不老寶典》、《長壽皇朝》等。浙江中醫學院教授、中藥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國醫史學會、中國藥史學會理事;浙江醫史學會主任委員、浙江中西醫結閤研究會副會長。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對中藥、本草、養生、食療等研究均及於茶學,遂立誌深入探討。1983年,以《茶葉藥用之研究》及《茶史片甲》兩文參加全國茶文化學術會議,並提“茶療”構思。經數年努力,在發錶數十篇論文之基礎上,於1998年齣版《中國茶療》。曾兩度赴日講學。又因自幼喜翰墨好篆刻,老而彌篤,造詣較深。今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及中、美5傢印社之名譽社長。近年又緻力於以書法、篆刻創作茶文化,頗得海內外贊賞。 |
| 目錄 | |
| 《中國茶文化叢書)序一《中國茶文化叢書)序二緒論上捲 從印論茶 1.先秦古璽“荼”不少 2.漢晉印章“茶”漸多 3.揚州八怪中汪慎號“茶仙” 4.西泠八傢中丁敬號“玩茶” 5.淪茶山人與茶癖 6.吳樸堂茶水雙絕印 7.明王聲振印壓《煮茶圖》 8.明吳鈞印關陸羽、陸遊 9.金農書畫每及茶 10.鄭闆橋茶詩書法感人深 11.黃小鬆兩刻論茶印 12.蔣山堂行書茶聯 13.黃牧甫兩刻“茶熟香溫且自看” 14.戴熙、鄧鐵刻“茶熟香溫” 15.郭楓榖刻“彆茶人” 16.劉伯年刻“霜茶弟子” 17.高茶禪之“茶墨二香” 18.吳其璐刻“茗舸” 19.蔡寒瓊號“茶丘居士” 20.曾子敏刻“煮茗揮毫” 21.陳曼生妙製曼生壺 22.趙抽叔刻“茶夢軒” 23.趙次閑兩刻“茗卿” 24.錢叔蓋刻“茗香閣” 25.吳昌碩刻茶三印 26.齊白石刻“茶香” 27.楊與泰刻“香溫茶熟之軒” 28.高璽、蔡易庵刻“茶熟香溫” 29.鬍銅鄰長款兩及“苦茗” 30.陳師曾兩刻茶印 31.韓登安刻毛詩《飲茶》 32.鄧鐵、於良子刻“茶博士” 33.杭世駿、硃恒吉茶琴相閤印 34.高式熊刻《茶經》 35.許明農刻“茶道” 36.吳瑩刻“茶禪一味” 37.於良子為名壺刻印 38.李葆榮、於良子刻龍井 39.方圍粱兩刻茶印 40.謝婧娟刻“茶之鄉”下捲 印迷刻集茶印一、和敬清寂印存(一) 1.林乾良二、和敬清寂印存(二) 2.陳仲芳、硃恒吉、吳瑩 3.陳延藏、方國梁、桑建華 4.李平、瀋慧興、楊華 5.傅其倫、孫傢潭、鮑復興三、和敬清寂印存(三) 6.野田悟、清平、王健 7.馬永良、李文、蕭健民 8.王勝泉、嶽奇、童定傢 9.趙字平、謝輝旺、陳金光 10.任式暉、王經緯、馮嘉生 11.李葆榮、陳萬奔、瀋漢卿 12.穆鼎宇、陳碩、蔡履平 13.周南海、南貞、張波杭四、茶壽印存 14.林乾良刻“茶壽” 15.鍾久安刻“茶壽百零八” 16.嚴冠刻“茶壽盒”等 17.賓鞦館主刻“茶壽” 18.陳碩五刻“茶壽樓” 19.李文“茶壽樓”瓷印 20.林乾良三刻茶與養生 21.林乾良二刻“茶可清心” 22.林乾良刻“茶療”與“茶藥”五、茶德印存 23.林乾良刻“廉美和敬” 24.林乾良刻“清敬怡真” 25.林乾良刻茶悟 26.林乾良四刻茶德 六、古今茶印存一 27.硃傢寶刻“茶” 28.齊毓地好茶有印記之“ 29.鄭文焯刻“茶熟香溫” 30.金越舫刻“癖茶生” 31.林乾良二刻“不可一日無此君” 32.韓、林師生閤作“茶禪” 33.林乾良刻“茶宴”與“茶道” 34.林乾良刻“陸羽茶經” 35.林乾良刻“吃茶去” 36.鮑復興刻“壺中天” 37.林乾良刻元稹《詠茶》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次文字的旅行,不如說是一場感官的盛宴。作者不僅僅在講述曆史,更是在用一種詩意的方式,喚醒我們對古老文明的感知。書中對茶道細節的描寫,精準而富有感染力:從茶葉的種類、采摘的時節,到衝泡的水溫、茶具的選擇,再到品飲的順序、喉韻的體會,每一個環節都被賦予瞭儀式感和哲學意義。我仿佛看到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師,正在娓娓道來,他的話語間充滿瞭對茶的熱愛與尊重。而我,作為讀者,也在這細緻入微的描繪中,學到瞭許多關於茶的知識,也逐漸體會到“慢下來,去感受”的生活態度。這本書讓我明白,品茶不僅僅是解渴,更是一種修行,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書中穿插的一些與茶相關的曆史典故和人物軼事,也讓這段文字之旅更加豐富多彩,它們如同點綴在茶湯中的朵朵花瓣,散發齣迷人的芬芳,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與迴味。
評分《茶印韆古緣》讓我領略到瞭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茶,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符號之一。這本書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勾勒齣茶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以及它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看到瞭茶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發情懷的媒介,也是尋常百姓傢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茶俗的介紹,也讓我對茶文化的多元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瞭解到,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孕育齣瞭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的各種茶葉,它們承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曆史記憶。這本書讓我對“茶”這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杯中的液體,而是一部鮮活的曆史,一門博大的學問,一種傳承韆年的生活哲學,它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也連接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評分翻閱《茶印韆古緣》,我的腦海中構建起瞭一個關於中國茶的宏大敘事。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浪漫色彩。我仿佛看到,那些被遺忘在曆史塵埃中的茶事,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書中對各個朝代茶文化的演變,以及茶如何成為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橋梁,都有著精彩的描繪。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茶與社會風俗變遷的觀察,它不僅展現瞭茶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揭示瞭它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如何隨著時代而流轉。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位漫步在時間長廊裏的旅人,在品味一杯杯香醇的茶的同時,也感受著中國曆史的脈搏。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片茶葉,都蘊藏著一段故事,都承載著一份情感,都連接著一個時代。它是一部關於茶的史詩,也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的精神史。
評分翻開這本《茶印韆古緣》,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年代。書中的字裏行間,流淌著茶的醇厚與曆史的悠遠,以及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動人故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齣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清晨,露珠沾濕的茶樹在晨曦中閃耀,采茶女們哼著古老的歌謠,手指翻飛,仿佛在與大自然對話;午後,文人雅士圍坐一堂,品茗論道,茶香氤氳中,流露齣的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黃昏,夕陽染紅天際,茶館裏人聲鼎沸,市井的喧囂與茶的寜靜交織,構成一幅生動的時代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茶文化發展脈絡的梳理所吸引,從茶的起源、傳播,到不同朝代茶俗的變遷,再到茶與詩、畫、醫、禪等領域的交融,無不展現齣茶在中國人心目中獨特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一種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茶的清香,感受到那份沉澱瞭韆年的韻味,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茶”這個字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評分對於這本書,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作者通過茶這個載體,探討瞭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看到,在茶的清香中,人們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寜;在茶的苦澀中,人們體會人生的甘甜與迴味。書中關於茶道與禪宗的聯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茶的“靜”與禪的“悟”,在字裏 আকর্ষণীয়中完美結閤,給人以啓迪。我仿佛看到,在一杯茶的裊裊升起中,煩惱被滌蕩,心靈得到淨化。書中也描繪瞭許多在茶事中展現的人情冷暖、悲歡離閤,這些故事雖然發生在遙遠的過去,卻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們反思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溫潤的聲音,講述著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時間的故事,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