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方治理评论(2017年卷 总第3辑)
定价:80.00元
作者:张立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030562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专门发表中国地方治理研究成果的专业学术出版物。秉持推动中国地方治理研究,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学术宗旨,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创新,注重经验研究;回应地方治理实践,构建本土化地方治理理论;跟踪国际理论前沿,开展建设术对话;弘扬公共精神,服务我国地方治理实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一本新书总有一种别样的期待,尤其是这种看起来像是学术前沿的重量级作品,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散发出一种沉稳可靠的气息,让人觉得内容一定扎实。从目录上看,它似乎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又具体的主题——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与理论革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基层权力运行机制的探讨感到好奇,因为这恰恰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作脉络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传统政治学框架的分析视角,比如如何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经济学的工具融入到对地方实践的理解中去。如果它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在具体行政区划内如何平衡中央政策与地方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那无疑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期待它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统计数据背后的鲜活案例和决策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上。这种对具体情境的关注,往往决定了一部学术著作的生命力与实用价值。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年卷式的出版物通常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跨年度的成果汇编,内容的新鲜度和整体性有时难以兼顾。然而,看到“总第3辑”这样的标识,说明它已形成了一定的出版序列和品牌效应,这至少证明了其内容的持续性和受关注度。我倾向于认为,这种年卷更像是对特定时间段内学术界和实践界热点问题的集中回应。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涉及了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治理难题,比如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城市群内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现实紧迫性的议题,如果能够结合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中的角色来进行深入剖析,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现实关怀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问题的重复描述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素雅,但那种强烈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图书馆深处才能找到的经典研究。阅读这类著作,我的核心诉求是寻找“智识上的刺激”,即新的概念工具、新的解释范式,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例如,是否运用了更精密的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某些治理假设,或者是否采用了更有说服力的定性研究来描摹复杂的决策过程。在地方治理研究中,如何准确把握“能动性”与“约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个核心议题上给出更具穿透力的见解,比如探讨在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型治理体系下,地方官员是如何在“完成任务”与“地方利益”之间进行创造性张力下的资源动员与政治博弈的。只有这种对“过程”和“机制”的细致入微的捕捉,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地方治理的复杂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拿捏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来说至关重要,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我注意到它的引用格式相当规范,注释详尽,这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可以方便地追溯到一手资料或经典文献的出处。从整体的气氛来看,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研究平台,而非单一的论断输出。我猜测作者群(或者这位署名的学者)在组织这些文本时,必然经历了一番精心的筛选和结构上的重构,以确保论述的逻辑链条紧密无间。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分析,特别是近年来土地财政模式受到冲击后,地方政府如何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和资源整合方式的路径依赖。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区域的比较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评分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暗示着内容的丰富与厚重。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后往前翻,先看结论和引言,再深入细节,以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这本书的章节标题设计得颇具巧思,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透露出某种内在的辩论张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而非“只是这样”。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制度变迁和历史脉络梳理的部分。地方治理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脱离了历史语境的分析往往会显得单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纵向的历史视野,将1994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行为的演变做一个清晰的梳理,并尝试预测未来十年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可能走向。一个优秀的理论框架,应当能够解释历史,指导现实,并预见未来。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所建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评论”,而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或“诊断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