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罗伯特议事规则
定价:39.80元
作者:(美)罗伯特;王海莲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201112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生前*后一次全面增修版本的中文译本,详细阐述了各项规则的内容及其所适用的情况,并为读者制定了系统全面的议事规则学习计划。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学会保障会议秩序,优化会议程序,大大提高会议效率,取得卓有成效的会议结果。书中大量介绍了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极具实用效果。
目录
动议优先顺序表
动议规则表
前 言
导 言
编?议事规则
章 如何在协商会议中处理事务
1.引入事务
2.进行辩论之前
3.获得发言权
4.动议和决议
5.附议动议
6.陈述议题
7.辩 论
8.辅动议
9.提交表决和宣布表决结果
10.用于达成特定目的的规范动议
第二章?动议的一般分类
11.主动议或主干动议
12. 附属动议
13.偶发动议
14.优先动议
15.其他主动议及未分类的动议
第三章?优先动议
16.指定后续会议时间
17.休 会
18.休 息
19.权益问题
20.议 程
第四章?偶发动议
21.规则问题及申诉
22.暂缓规则
23.反对审议一项议题
24.拆分议题,以及逐段或逐条审议
25.起立重新表决,以及涉及表决的动议
26.关于提名的动议
27.产生自会议组织事务的请求
第五章?附属动议
28.搁 置
29.立即表决
30.调整辩论限制
31.有限期推迟,或推迟至某个时间
32.委托或交付
33.修 改
34.无限期推迟
第六章?其他主动议及未分类的动议
35.取消搁置
36.重新审议
37.撤销、废除或取消
38.重提一项动议
39.批 准
40.故意拖延性质的、不合理的或浪费时间的动议
41.会议传召
第七章?辩 论
42.辩 论
43.辩论礼仪
44.结束与阻止辩论
45.辩论原则以及不可辩论的动议
第八章?表 决
46.表 决
47.即使获一致同意也无效的表决
48.需要多于过半数得票的动议
第九章?委员会和理事会
49.委员会分类
50.理事会或董事会,以及执行委员会等
51.理事会和委员会的当然成员
52.特设和常设委员会
53.接收报告
54.通过或接受报告
55.全体委员会
56.准全体委员会
57.非正式审议
第十章?官员和会议记录
58.主席或会议长
59.秘书或文书
60.会议记录
61.执行秘书
62.财务官
第二编?会议组织
第十一章?其 他
63.一届会议
64.法定人数
65.会议程序
66.提名与选举
67.总章程、章程、议事规则及管理规章
68.修改总章程、章程及议事规则
第十二章?组建与会议
69.临时或公众集会
70.固定社团
71.代表大会的会议
第十三章?会议组织的合法权利及对其成员的审理
72.会议组织处罚其成员的权利
73.会议组织将任何人驱逐出其会场的权利
74.宗教法庭的权利
75.审理社团成员
议事规则学习计划
中英文对照表
作者介绍
亨利·M.罗伯特,议事规则专家。曾为美国陆军工程兵长官,后升至准将。在一次被选为教会会议主持人后,对议事程序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军务之余,积极参与议事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他编撰并出版了《罗伯特议事规则》。该议事规则博采众家之长,是西方议事规则的集大成者,被广泛采纳为各类会议的议事准则。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并非是记住某条具体的投票规则,而是在于培养了一种“结构化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见不合或者需要多人共同决策的场景,过去我们常常依赖直觉或资历来驱动讨论,结果往往是情绪先行,效率低下。而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具程序性的方式去看待冲突和决策过程——先明确目标,然后确定议程,接着对提案进行有效辩论,最后通过公正的程序达成一致。这套思考框架的好处在于,它能将个人情绪从决策过程中剥离出来,让焦点重新回到“什么才是对集体最有利的方案”上。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与人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底层逻辑,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规则手册,而是一套提升集体效能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的,我们部门的会议效率常年低下,光是流程上的拉锯战就能耗费掉大半时间。原本担心这本源自西方的规则体系可能难以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落地生根,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的核心精神——尊重发言权、确保少数派声音、高效决策——是具有普适性的。书中对于“如何确保所有相关方都有发言机会”的论述尤其精妙,它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框架,可以有效地防止少数强势声音垄断讨论。我立刻在心里勾画了一个在下次部门例会上引入“动议附带解释性陈述”的试点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已经从理论知识转化成了可立即付诸实践的组织管理工具,它的实用性超乎我的预期,让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规范化管理”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深蓝色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那些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就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书脊的处理,既能平稳地放在书架上,又方便随时抽取阅读。这种用心体现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议事规则的读者,也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参考的部分,不得不说,这个版本在用户体验上做得非常到位,完全不像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照顾到了我们本土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优秀表现,值得点赞。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我过去对这类规范性文本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枯燥乏味,充满了各种晦涩的术语和繁琐的流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讲解复杂规则时,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就在你身边耐心指导。比如,关于动议的提出、辩论的限制以及如何处理程序性异议的那些章节,作者(或译者)的阐述方式非常贴近实际会议场景,让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了几次书中描述的投票程序,发现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教会你如何在混乱的讨论中,保持秩序和公正,这一点对于任何需要组织或参与正式会议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很多专业的会议术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在不同文化间产生歧义,但王海莲老师的译文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既保留了“Robert’s Rules”原有的严谨性,又确保了中文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复杂动议嵌套或升级程序的描述,译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保证信达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让我可以完全专注于规则本身的内容,而不用分心去猜测某个术语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种经典著作的翻译来说,译者的功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个译本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典范,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可能只局限于专业人士的知识,得以广泛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