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孙云晓,张纯颖 著 正版素质教育书籍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孙云晓,张纯颖 著 正版素质教育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
  • 真爱
  • 素质教育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孙云晓
  • 张纯颖
  • 教育心理学
  • 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303197064
商品编码:3008110886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作者: 孙云晓,张纯颖 著 开本: 16开
定价: 36
页数: 229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3-01
ISBN号: 9787303197064 印刷时间: 2016-03-0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孙云晓,1955年2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比较系列研究、中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连续10年主持的*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孙云晓主要教育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习惯决定孩子一生》《拯救男孩》《好好做父亲》《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对话》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很好图书奖、*很好书奖。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儿童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应试教育*然导致教育荒废”“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等。
张纯颖: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编审。自1988年起至今
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教育研究,主持《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重点栏目“焦点”“教子有方”“教育诗篇”栏目。负责《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公共微信号的管理工作。 目录 亲·子·篇
1.孩子顶撞父母怎么办?  002
2.孩子不孝敬长辈怎么办?  005
3.孩子认为父母不信任自己怎么办?  007
4.和孩子沟通不畅怎么办?  010
5.爸爸忙得顾不上管孩子怎么办?  012
6.孩子的爸爸总打孩子怎么办?  015
7.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使不上劲儿怎么办?  017
8.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爷爷奶奶有分歧怎么办?  019
9.单亲家庭的孩子很难教育怎么办?  021
10.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  023
11.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025
学·习·篇
12.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030
13.孩子总爱和学习不如自己的孩子比怎么办?  032
14.孩子不让父母管他的学习怎么办?  035
15.孩子成绩突然下降怎么办?  037
16.孩子学习发展不均衡怎么办?  039
17.孩子只喜欢副科不喜欢主科怎么办?  041
18.孩子总是隐瞒考试成绩怎么办?  043
19.孩子不爱向老师提问怎么办?  045
20.孩子口算能力很差怎么办?  047
21.孩子写作业总是磨蹭怎么办?  048
22.孩子不喜欢阅读课外书怎么办?  051
23.孩子阅读面太窄怎么办?  053
24.孩子爱看书却写不好作文怎么办?  056
25.孩子在学习上依赖性特别强怎么办?  057
26.父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吗?怎样检查?  059
27.孩子总写错字怎么办?  061
28.孩子面对不喜欢的老师就不好好听课怎么办?  063
品·德·篇
29.孩子不会关心他人怎么办?  066
30.孩子自私怎么办?  068
31.孩子特别爱嫉妒别人怎么办?  070
32.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073
33.孩子特别爱发脾气怎么办?  075
34.孩子总是做些让人讨厌的事怎么办?  076
35.孩子总是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078
36.孩子总是不让批评怎么办?  080
37.孩子有很多秘密瞒着父母怎么办?  082
38.孩子追星怎么办?  085
39.“窝里横”的孩子怎么管?  087
习·惯·篇
40.孩子总也改不掉坏习惯怎么办?  090
41.孩子总是培养不出好习惯怎么办?  092
42.孩子做事效率低怎么办?  095
43.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  097
44.孩子阅读习惯不是太好怎么办?  099
45.家庭经济不富裕,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怎么办?  101
46. 21天真的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吗?  103
47.女儿为什么对上兴趣班坚持不下去?  105
48.孩子好玩不好学应该怎样教育?  107
49.儿子有说脏话的习惯怎么办?  108
成·长·篇
50.表扬孩子没有效果了怎么办?  112
51.惩罚越来越不管用怎么办?  117
52.我们经常利用吃饭的时间教育孩子,但孩子很抵触怎么办?  120
53.孩子总嫌父母唠叨怎么办?  122
54.孩子过于贪玩怎么办?  124
55.孩子特别爱拔尖怎么办?  127
56.孩子总抱怨属于自己的时间少怎么办?  129
57.为什么书上的教育方法不管用呢?  131
58.孩子在家里听不得批评怎么办?  132
59.孩子不会玩怎么办?  134
60.孩子过于听话没有主见怎么办?  137
61.孩子受不了挫折怎么办?  139
62.孩子特别自卑怎么办?  141
63.孩子总是讨要奖励怎么办?  143
64.假期过后孩子不愿意回学校上学怎么办?  145
65.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父母应该怎么办?  147
66.孩子被认为是后进生怎么办?  149
67.孩子不爱和老师交流怎么办?  151
校·园·与·社·会·交·往·篇
68.孩子乱交朋友怎么办?  154
69.怎样教儿子选择交往对象?  156
70.孩子没有好朋友怎么办?  158
71.孩子不会和同龄人交往,特别孤独怎么办?  160
72.孩子被同学孤立怎么办?  162
73.给受同学欺负的孩子换学校好不好?  163
74.孩子在学校人缘不好不受欢迎怎么办?  164
75.孩子在学校总被欺负怎么办?  166
媒·体·与·网·络·篇
76.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避免染上网瘾?  170
77.孩子学会了用手机上网怎么办?  173
78.孩子和同学之间总不停发短信怎么办?  177
79.孩子长时间用电脑影响视力怎么办?  179
80.孩子特别喜欢漫画怎么办?  181
81.孩子特别爱看动画片怎么办?  183
82.孩子特别爱看电视影响正常生活怎么办?  185
83.孩子不愿意加我为QQ好友怎么办?  188
84.孩子花大量时间看网络小说怎么办?  190
85.孩子特别喜欢发微博怎么办?  192
健·康·生·活·篇
86.孩子是个肥胖儿怎么办?  196
87.孩子总爱吃零食怎么办?  199
88.孩子胆子特别小怎么办?  201
89.孩子不敢自己睡觉怎么办?  204
90.孩子早上赖床怎么办?  205
91.孩子总觉得觉不够睡怎么办?  207
92.孩子喜欢喝饮料不爱喝白开水怎么办?  209
93.如何给孩子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211
青·春·期·篇
94.孩子到了青春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怎么办?  216
95.青春期的孩子到了变声期时应该怎么办?  218
96.青春期发育导致孩子形体不良怎么办?  220
97.孩子和同伴学会了抽烟怎么办?  222
98.性教育读本会不会有负面影响?  224
99.青春期的孩子自由度增加了不再听父母的了怎么办?  226
100.青春期的女孩子性格冷漠正常吗?  227 精彩导读
拨开教育的迷雾:探寻智慧的成长之路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潜能的激发,是人格的塑造,是为个体构筑面向未来的坚实基石。然而,在教育实践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与挑战。我们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又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追求学业上的成功,又渴望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这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教育旅程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与密钥,才能真正引领孩子走向卓越与幸福? 这本厚重而深刻的著作,将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度探索之旅。它并非罗列枯燥的理论,也非提供僵化的模板,而是以一种温润而有力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的本质,并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成长路径。作者以其深厚的教育学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指导。 一、 理解孩子:打开心扉的钥匙 教育的起点,是深刻地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气质、潜能、兴趣和发展节奏。粗暴的“一刀切”式教育,往往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这本书将帮助我们学会以一颗充满同理心和尊重的眼睛去观察和倾听孩子。 认识孩子的内在世界: 我们将学习如何去捕捉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兴奋、沮丧、好奇还是恐惧,都蕴含着孩子成长的信息。通过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建立起信任与理解。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孩子不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巴,他们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我发展规律的生命体。本书将强调尊重孩子的独特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强行将他们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模样。发现并呵护孩子的天赋,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本书将引导我们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超越他们的发展需求。 倾听比说教更有效: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而是耐心而专注的倾听。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倾听孩子,捕捉他们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并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回应和指导。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是他们敞开心扉的关键。 二、 激发潜能:点燃内在的火焰 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教育的真谛在于如何有效地激发这些潜能,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超越。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成为孩子潜能的“点燃者”。 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告别机械的应试教育,本书将引导我们关注如何培养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挑战、鼓励探索,让学习成为一件有趣且充满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守护: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求知欲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引擎。本书将强调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问、探索、质疑,而不是扼杀他们的求知欲。让孩子在充满趣味性的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评估结果。通过实践和反思,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畏惧,而是勇于挑战。 鼓励试错与创新: 创新源于敢于尝试,成长离不开试错。本书将引导我们理解,错误并不可怕,它们是学习过程中宝贵的经验。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允许他们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发掘多元智能: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智力因素,而本书将引导我们关注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包括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内省以及自然观察等。帮助孩子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三、 品格塑造:筑牢心灵的基石 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品格的养成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拥有健全品格的孩子,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底线,并与他人和谐相处。本书将深入探讨品格塑造的核心要素。 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本书将提供方法,让孩子从小懂得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诚信与担当: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担当是成长的标志。本书将强调如何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诚实的重要性,并学会勇于承担错误,敢于面对挑战。 同理心与关爱: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本书将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表达同理心,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温度的人。 毅力与坚韧: 面对挫折和困难,毅力和坚韧是支撑孩子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本书将强调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逆境中学会成长,永不放弃。 独立性与自主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家校合作:共筑成长的联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成长环境。本书将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提供实用的沟通与协作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家校合作的前提。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开放、坦诚、互信的沟通渠道,让双方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理解与尊重: 家长需要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安排,学校也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付出。本书将强调相互理解与尊重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避免因误解和冲突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共同的教育目标: 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下一代。本书将引导家长和教师携手,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当家庭的温暖与学校的专业相结合,就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稳定、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本书将提供具体建议,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让孩子的成长路径更加平坦顺畅。 结语:一场关于爱的教育实践 最终,教育的本质在于爱。当爱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理解成为沟通的基石,当尊重成为引导的原则,当鼓励成为激发潜能的火种,当责任成为塑造品格的土壤,当合作成为共筑未来的联盟……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力量,引领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这本书,正是这样一场关于爱的教育实践的深刻解读。它以其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智慧,为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智慧、更加充满爱的教育之路。翻开它,您将与孩子一同踏上一段更加精彩、更加充满收获的成长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上的冲击和洗礼。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一些固有的、可能有些功利性的教育观。我曾经以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关于心灵的滋养,是关于人格的塑造,是关于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的人。作者们以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真爱”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控制,而是一种尊重、理解、接纳和支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我给予孩子的,更多的是责任和陪伴,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方法,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这些都是非常实用且深刻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坚定。我不再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起跑线”是他们内心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这,恰恰是由我们父母的“真爱”所点燃的。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个家长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过的最有深度、最触动人心的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书。作者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真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条件的,是能够穿透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如何去尊重他们的个性,如何去发掘他们的潜能。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深厚的爱。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教育迷茫,在书中的解读下,都变得清晰起来。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以爱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个家长、每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它不仅仅会改变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更会改变你对生活,对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触动我心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家孩子无数次的成长瞬间。书里讲到的那些“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它就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藏在一次次的耐心沟通,一次次的温柔鼓励,一次次的深情注视中。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最纯粹、最无私的爱,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有时候因为忙碌、因为焦虑,而忽略了这份“真爱”的力量。那些案例,有让我捧腹大笑的,有让我潸然泪下的,更多的是让我若有所思,仿佛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这些内容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觉得,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去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成长。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用充满爱和智慧的故事,引领我们去发现教育的真正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很多包袱,也充满力量,准备用更温柔、更智慧的方式去拥抱我的孩子,去践行这份“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不是那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速成秘籍”,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书。作者们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描绘了教育的美好愿景,以及如何用“真爱”去实现它。我尤其欣赏书里对于孩子成长规律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深刻剖析。它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要耐心地陪伴,静待花开。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涤荡,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教育难题,在书中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功利性的竞争,而是生命与生命的连接,是爱与爱的传递。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然后重新审视,去调整,去改进。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用爱去点亮孩子的未来,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启发。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情感共鸣。作者们以极其真挚的笔触,分享了他们在教育路上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了“真爱”在亲子关系中的巨大能量。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感到沮丧和焦虑,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引导。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导师,它不仅指引我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爱,认识了教育的真谛。每次读完这本书,我都会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仿佛内心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准备好去迎接教育中的每一个挑战。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用爱教育”的方向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