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父與茶
作者:梁曉聲
ISBN:978-7-5675-2837-6/I.1292
定價:18
齣版時間:2015-03
開本:32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歌頌父母情。分為兩部分,主要篇目如下:父愛如山,父、父的遺物、當爸的感覺、我和水泥、我與兒子、體恤兒子、給兒子的留言、“剋隆”一個我、我開始告訴兒子……、心靈的花園、父的演員生涯、父與茶。母子情深,母、母養蝸牛、黑紐扣(中篇)、迴味母愛、母和她的乾兒女們、支筆、慈母情深
媒體評論
這裏有青少年成長需要的營養。他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貧睏中依然保持一種樂觀和嚮上的尊嚴。能夠讀到內容如此豐富、感人至深的文字,實在是一種緣分、一種幸運。
——原《當代》雜誌副主編 鬍德培
作者介紹
梁曉聲,當代作傢。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中國兒童電影製廠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曾創作齣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青春文學成名的代錶作傢之一。
章節試讀
父
關於父,我寫下這篇忠實的文字,為一個由農民成為工人階級者“樹碑立傳”,也為一個兒子保存將來獻給兒子的記憶……
小時候,父在我心目中,是嚴厲的一傢之主,,是靠齣賣體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懼怕的人。
父闆起臉,母和我們弟兄四個,就忐忑不安,如對大風暴有感應的鳥兒。
父難得心裏高興,錶情開朗。
那時妹妹未降生,爺爺在世,老得無法行動瞭,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還很能吃。全傢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係統,僅靠吮咂一個三級抹灰工的汗水。用母的話說,全傢天天都在“吃”父。
父是個剛強的山東漢子,從不抱怨生活,也不嘆氣。父闆著臉任我們“吃”他。父的生活原則——萬事不求人。鄰居說我們傢“房頂門,屋地打井”。
我常常祈禱,希望父也抱怨點什麼,也唉聲嘆氣。因為我聽鄰居一位會算命的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人胸中一口氣。”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如果唉聲嘆氣,則會少發脾氣瞭。
父就是不肯唉聲嘆氣。
這大概是父的“命”所決定的吧?真的很不幸!我替父感到不幸,也替全傢感到不幸。但父發脾氣的時候,我卻非常能諒解他,甚至同情他。一個人對自己的“命”是沒辦法的,彆人對這個人的“命”也是沒辦法的。何況我們天天在“吃”父,難道還不允許天天被我們“吃”的人對我們發點脾氣嗎?
父次對我發脾氣,就給我留下瞭終生難忘的印象。一個慣於欺負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剛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後劃瞭兩道口子。父不容我分說,狠狠打瞭我一記耳光。我沒哭。沒敢哭,卻委屈極瞭,三天沒說話,在擁擠著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米的空間內,生活絕不會因為四個孩子中的一個三天沒說話而變得異常的。全傢都沒注意我三天沒說話。
第四天,在學校,在課堂,老師點名,要我站起來讀課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讀熟瞭的課文,我站起來後,許久未開口。老師急瞭,同學們也急瞭。老師和同學,都用焦急的目光看著我。教室的一排坐著七位外校的聽課老師。我不是不想讀。我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級丟盡榮譽,我是讀不齣來。讀不齣課文題目的個字。我心裏比我的老師,比我的同學還焦急。
“你怎麼瞭?你為什麼不開口讀?”老師臉都氣紅瞭。
我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從此,我們小學二年三班,少瞭一名老師喜愛的“領讀生”。多瞭一個“結巴嗑子”。我,從此失掉瞭一個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學以後,纔自我矯正過來。我變成瞭一個說話慢言慢語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據理力爭”的時候,我往往又成瞭一個“結巴嗑子”,或是一個“理屈詞窮”者。父從來也沒對我錶示過歉意。因為他從來也沒將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後的口吃聯係在一起……
爺爺的脾氣也特火暴。父發怒時,爺爺不開罵,便很值得我們慶幸瞭。
值得慶幸的時候不多。
母屬羊,像羊那麼馴服,完全被父所“統治”。如若反過來,我相信對我們幾個孩子是有益處的。因為母是一位農村私塾先生的女兒,頗識一點文字。遺憾的是,在傢庭中,父的自我意識,起碼比“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這條理論早形成二十年。
中國的貧窮傢庭的主婦,對睏窘生活的適應力和耐受力是極可敬的。她們憑一種本能對未來充滿憧憬。雖然這憧憬是朦朧的,盲目的,帶有浪漫的主觀色彩的。期望孩子長大後都有齣息,是她們這種憧憬的萌發基礎。我的母在這方麵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我以為是高於許多母們的。
關於“齣息”,父是有他獨到的理解的。
,吃飯的時候,我喝光瞭一碗苞榖麵粥,端著碗又要去盛,瞥見父在瞪我,我膽怯瞭,猶猶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卻鼓勵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見我隻盛瞭半碗,又說:“盛滿!”接著,用筷子指著哥哥和兩個弟弟,異常嚴肅地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纔長力氣!你們眼下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我次發現,父臉上呈現齣一種真實的慈祥,一種由衷的喜悅。一種殷切的期望,一種欣慰、一種光彩、一種愛。
我將那滿滿一大碗苞榖麵粥喝下去瞭,還強吃掉半個窩窩頭。為瞭報答父,報答父臉上那種稀罕的慈祥和光彩。盡管撐得夠受,但心裏幸福。因為我體驗到瞭一次父愛。我被這次寶貴的體驗深深感動。
我以一個小學生的理解力,將父那番話理解為對我的一次教導,一次具有徵服性的教導,一次不容置疑的現身說法。我心領神會,虔誠之至地接受這種教導,從那起,飯量大瞭。覺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漸發達,力氣也似乎有所增長。
“老梁傢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窩窩頭,苞榖麵粥,鹹菜疙瘩,瞧一頓頓吃得多歡,吃得多饞人喲!”這是鄰居對我們傢的羨慕之處。父引以自豪。
我十歲那年,父隨東北建築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瞭。父離傢不久,爺爺死瞭。爺爺死後不久,妹妹齣生瞭。妹妹齣生不久,母病瞭。醫生說,因為母生病,妹妹不能吃母的奶。哥哥已上中學,每天給母熬藥,指揮我們將傢庭樂章繼續下去。我每天給妹妹打牛奶,在母的言傳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極希望自己有一個姐姐。母曾為我生育過一個姐姐,然而我未見過姐姐長得什麼樣,她不滿三歲就病死瞭。姐姐死的很冤,因為父不相信西醫,不允許母抱她去西醫院看病。母偷偷抱著姐姐去西醫院看瞭一次病,醫生說晚瞭。母由於姐姐的死大病瞭一場,父卻從不覺得應對姐姐的死負什麼責任。父認為,姐姐純粹是因為吃瞭兩片西藥被藥死的。
“西藥,是治外國人的病的!外國人,和我們中國人的血脈是不一樣的!難道中國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藥來治的嗎?!西藥能治中國人的病,我們中國人還發明中醫乾什麼?!”
父這樣對母吼。
母辯駁:“中醫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醫。”
“說這話的,就不是好中醫!”父更惱火瞭。
母,隻有默默垂淚而已。
鄰居那個會算命的老太太,說按照麻衣神相,男屬陽,女屬陰。說我們傢的血脈陽盛陰衰,不可能有女孩。說父的秉性大剛,女孩不敢托生到我們傢,說我夭摺的姐姐,是被我們傢的陽剛之氣“剋”逃瞭,又托生到彆人傢中去瞭。
晚上,我眼看見,父將一包中草藥偷偷塞進爐膛裏,滿屋彌漫一種苦澀的中草藥味。父在爐前呆呆站立瞭許久,從爐蓋子縫隙閃閃齣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臉上。父的神情那般肅穆,肅穆中呈現齣一種哀傷。
我幼小的心靈,當時很信服麻衣神相之說。要不妹妹為什麼是在父離傢,爺爺死後纔齣生呢?我盡心盡意照料妹妹,希望妹妹是個膽大的女孩,希望父三年內彆探傢。唯恐妹妹也像姐姐似的,“托生”到彆人傢中去。妹妹的“光臨”,畢竟使我想有一個姐姐的願望,某種程度上得到瞭一種彌補性的滿足。
父果然三年沒探傢,不是怕“剋”逃瞭妹妹,是打算積攢一筆錢。父雖然身在異地,但企圖用他那條“萬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則遙控傢庭。
“要節儉,要精打細算,韆萬不能東藉西藉……”父求人寫的每一封傢信中,都忘不瞭對母諄諄告誡一番。父每月寄迴的錢,根本不足以維持傢中的起用開銷。母徹底背叛瞭父的原則。我們傢“房頂開門,屋地打井”的“自力更生”的曆史階段,很令人悲哀地結束瞭。我們連心理上的所謂“窮誌氣”都失掉瞭……
父次探傢,是在春節前夕。父攢瞭三百多元錢,還瞭母藉的債,剩下一百多元。
“你是怎麼過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囑你,可你還是藉瞭這麼多債,你帶著孩子們這麼個過法,我養活得起嗎?”父對母吼。他坐在炕沿上,當著我們的麵,粗糙的大手掌將炕沿拍得啪啪響。
母默默聽著,一聲不吭。
“爸爸,您要責罵,就大罵我們吧!不過我們沒亂花過一分錢。”哥哥不平地替母辯護。
我將書包捧到父麵前,兜底兒朝炕上一倒,倒齣瞭正反兩麵都寫滿字的作業本,幾截手指般長的鉛筆頭。我瞪著父,無言地嚮父申明:我們真的沒亂花過一分錢。
“你們這是乾什麼?越大越不懂事瞭!”母嚴厲訓斥我們。
父側過臉,低下頭,不再吼什麼。許久,父長嘆瞭一聲。那是從心底發齣的沉重負荷下泄瞭氣似的長嘆。
那是我次聽到父嘆氣。
我心中倏然對父産生一種憐憫。
第二天,父帶領我們到商店去,給我們兄弟四個每人買瞭一件新衣服,也給母買瞭一件平絨上衣……
父第二次探傢,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
“錯瞭,我是大錯特錯瞭!……”一一細瞧著我們幾個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腫不堪的青黃色的臉,父一迭聲說他錯瞭。
“你說你什麼乾錯瞭?……”母小心翼翼地問。
父用很低沉的聲音迴答:“也許我十二歲那一年就不該闖關東……猜想,如今老傢的日子興許會比城市的日子好過些?就是吃野菜,老傢能吃的野菜也多啊……”
父要迴老傢看看。果真老傢的日子比城市的日子好過些,他就將帶領母和我們五個孩子迴老傢,不再當建築工人,重當農民。
父這一念頭令我們感到興奮,給我
目錄
父 003
父與茶 044
普通人 056
母 066
母養蝸牛 114
母和她的乾兒女們 123
父的遺物 129
兄 長 136
我與兒子
我與兒子 165
我開始告訴兒子…… 170
心靈的花園 174
體恤兒子 181
當爸的感覺 186
給兒子的留言 194
溫馨的意味 198
讀者絮語 207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傳遞,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做一個有文化、有溫度的人的“指南”。它沒有提供快速成功的秘訣,而是引導讀者去建立一個紮實的、由內而外的精神世界。我發現自己在讀完一些章節後,會不自覺地放慢自己的語速,更仔細地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說明作者的文字已經在我潛意識中種下瞭沉靜與思辨的種子。對於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讀者而言,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無價的。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套高品質的思維工具,幫助他們去解析復雜的世界。這本書的齣版,是對當前快餐式閱讀潮流的一種有力迴擊,它證明瞭深度閱讀和人文關懷的價值,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一種難得的平衡感——既保持瞭學者應有的嚴謹與深度,又避免瞭晦澀難懂的書麵語,對於青少年讀者來說,這種可讀性至關重要。它時常會使用一些富有畫麵感的詞匯,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有時候,作者會采用一種近乎口述的曆史講述方式,仿佛坐在溫暖的爐火邊,聽長輩娓娓道來,這種親切感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我注意到,在討論一些曆史事件或文化現象時,作者總能提供多維度的視角,他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激發我們主動探索背後的成因。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態度,恰恰是現代教育所亟需的,它教會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這種充滿思辨性的文字,對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復雜性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那種樸實中透著典雅的氣質,恰到好處地平衡瞭青少年讀物的活潑與經典文學的厚重感。紙張的質地摸起來很舒服,字體排版清晰適宜,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封麵色彩的選擇,那種沉穩的色調似乎預示著即將開啓的閱讀旅程將是關於智慧和沉澱的。內頁的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恰如其分地烘托瞭文字的氛圍,沒有那種為瞭填充空間而生硬加入的廉價感,反而像是一次次對文中意境的視覺提煉。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覺得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投入瞭真正的匠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産品。翻開書頁,那種淡淡的書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味道,立刻將我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準備好迎接一場與智者的深度對話。這樣的用心,對於麵嚮中小學生的讀物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它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年輕人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和熱愛,而不僅僅是內容本身。
評分閱讀完其中的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似乎總能找到一個極其生活化、接地氣的切入點,將那些看似宏大深奧的人文議題,拆解成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故事。比如,他對某種傳統禮儀的闡述,不是生硬地羅列規則,而是通過描繪某個傢庭聚會中的細微互動,讓我們體悟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心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遠比那些說教式的文字來得有效和持久。他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極其細膩入微,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充滿矛盾和復雜性的人的形象。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會停下來,迴想自己過往的經曆,去對照書中所描繪的那些人性側麵。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與曆史長者在精神上的交談與反思,讓人讀後迴味悠長,能將書中的智慧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處世哲學。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它似乎避開瞭那些被過度解讀、韆篇一律的“大部頭”主題,而是從更細微、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文化切片中發掘齣深刻的內涵。這種對日常細節的敏銳捕捉,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生活的熱愛。書中對一些傳統器物、民間習俗的描寫,常常能勾起我一些模糊的、似曾相識的記憶片段,然後通過文字的梳理,這些碎片化的記憶被賦予瞭清晰的文化意義,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和我們所繼承的文化有瞭更深的歸屬感。這種“見微知著”的敘述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不斷發現新大陸的驚喜感。它成功地將遙遠的曆史與我們當下的生活連接起來,讓文化不再是陳舊的課本知識,而是流淌在血液裏、體現在每一個舉手投足間的鮮活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