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
定价:79.00元
作者:李季 杜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9794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总报告梳理了2015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制度建设与规范体系、政务应用、协调保障等方面的成效和呈现的特点,认为201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业务应用逐步深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也面临着发展方式亟须创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有待深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急需提升、保障措施尚待健全等突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围绕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省级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开展的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第三部分是电子政务协调发展,主要是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的有关解读。第四部分是“互联网 ”时代的治理,介绍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测绘院、湖南省、青岛市、内蒙古自治区在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的思路。第五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结合我国“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浙江、福建、甘肃、广东等省开展的实践经验。
内容提要
本书以“互联网 ”时代的管理创新为主题,对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管理创新、网上政务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角度,探索符合职能转变要求的电子政务发展路径,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课题组】/001
一 发展成效/002
二 主要问题/013
三 对策建议/016
Ⅱ 专题报告
2 2015年省级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课题组】/021
3 2015年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调查评估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课题组】/061
Ⅲ 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4 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文件起草组】/077
5 注重统筹整合推进电子政务持续发展【宁家骏】/095
6 大数据环境下辅助决策系统建设的思考【刘纪平】/103
7 发挥电子政务优势提高决策信息服务水平【黄 烨】/110
Ⅳ “互联网 ”时代的治理
8 关于统筹中国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的若干思考【王晓冬】/116
9 “十三五”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形势分析及路径选择【杨道玲 王璟璇】/129
10 “互联网 政务服务”助推青岛政务服务创新发展【刘惠军】/144
11 “互联网 ”背景下的决策模式创新【梁志峰】/158
12 内蒙古综合办公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探索【王晨光】/168
13 围绕规划,加快布局,提升新闻出版电子政务水平【柯尊全】/188
Ⅴ 互联网 政务服务
14 中国网上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课题组】/194
15 “互联网 政务服务”——江苏实践【黄霄椿 丁 华】/206
16 “互联网 政务服务”——浙江实践【陈立三】/222
17 “互联网 政务服务”——福建实践【俞希标 邹青龙】/236
18 “互联网 政务服务”——广东实践
——加快建设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创新公共服务模式
【陈少媚 谭峻峰 傅 翔】/249
19 “互联网 政务服务”——甘肃实践【沈渭智 党小超 蒋 峰】/258
20 “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思考与探索【金震宇】/275
21 “互联网 政务服务”落地实践:挑战与对策【研究院】/287
Ⅵ 附录
22 大事记/302
23 后记/326
作者介绍
李季,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曾任中央办公厅副处长,河北省滦南县县委副书记(挂职),中央办公厅正处级、副局级干部;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学院纪委委员。长期参与国家行政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杜平,男,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兼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以来,先后在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地区协作计划局、地区综合计划局(国土地区司)、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组、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及智力引进办工作,任处长、所长、司长、主任等行政职务。主要负责和参与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领域的国家规划、计划、战略和政策等文件(报告)研究起草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工作,以及干部教育培训和引进国外智力等管理工作。曾经主持或合作主持完成各级委托的研究报告30多项,先后获得过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次。先后主持完成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德国经济技术合作公司(GIZ)、日本海外协力机构(JICA)多次委托的研究咨询报告。王益民,博士,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于施洋,男,1974年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博士。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兼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大数据与管理创新、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主讲《互联网数据分析》。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参与过多项*电子政务相关规划和政策出台的研究工作。担任《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4-2012年各年度)副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十年(2002-2012)》副主编、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丛书执行主编。李季,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曾任中央办公厅副处长,河北省滦南县县委副书记(挂职),中央办公厅正处级、副局级干部;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学院纪委委员。长期参与国家行政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王益民,博士,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于施洋,男,1974年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博士。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兼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大数据与管理创新、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主讲《互联网数据分析》。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参与过多项*电子政务相关规划和政策出台的研究工作。担任《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4-2012年各年度)副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十年(2002-2012)》副主编、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丛书执行主编。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在IT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拜读了《正版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项目和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电子政务在2015-2016年间的发展脉络、核心驱动因素以及遇到的瓶颈。从技术层面来看,书中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技术从业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例如,它如何通过数据整合打通“信息孤岛”,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决策科学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报告中对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必须与政策的引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电子政务在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电子政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应用,而是能够看到其背后更为宏观的战略布局和深层的发展逻辑。
评分这次有幸阅读了《正版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觉得电子政务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很多时候又觉得它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庞大的系统、复杂的运作以及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所呈现的数据和案例极具说服力,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过去几年中国电子政务在服务效率、数据共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进步。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办事流程繁琐、信息孤岛现象,在报告中都有迹可循,并且看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特别是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政府如何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将服务窗口搬到线上,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更让我惊喜的是,报告并没有止步于成果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让我明白,电子政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政策的引导、以及跨部门的协同合作。书中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瓶颈等问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对之策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微观洞察的著作,对于想了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这次阅读《正版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术体验。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结构、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提供了理解中国电子政务在2015-2016年间发展状况的绝佳视角。报告中对政策驱动、技术支撑、组织协同以及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的系统性阐释,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把握电子政务发展的逻辑。书中对大数据在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利用数据科学来改进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报告中对电子政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应用不均衡等问题,也进行了坦诚的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复杂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向。通过本书,我得以了解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地方层面的实践创新,以及技术层面不断涌现的新趋势。它不仅是一份关于过去两年发展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思考,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服务效率有着高度关注的公民,我一直认为电子政务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正版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这本书,就像一本详实的教科书,为我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局图景。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次对过去两年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盘点和深入解读。书中对顶层设计、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梳理,为我揭示了电子政务背后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我看到了国家如何从战略高度规划和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各地在政务服务、数据开放、协同办公等方面的实践案例,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电子政务如何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整合部门信息,实现“一站式”服务,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一些地区如何积极推动政府数据开放,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提供了宏观的国家战略视角,又兼顾了微观的实践细节,是一份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生活在基层社区的普通居民,对于政府的服务和信息公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正版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是对我们生活中点滴变化的生动记录。在过去,我们办理很多事务都需要亲自跑腿,填写各种表格,等待漫长的审批。但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事情变得越来越方便,很多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信息公开也更加透明了。这本书正好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报告中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章节,让我明白了政府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服务送到我们家门口的。那些曾经复杂的办事流程,现在变得越来越简化,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能轻松完成。比如,查询社保、缴纳水电费、办理一些证件的预约,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电子政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府在努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让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这样我们在办理跨部门业务时,就不用来回奔波,提供重复的材料了。虽然我可能无法理解报告中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但它所描绘的电子政务发展方向,以及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高效、透明、便民的政府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