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养全家 9787518001590

五味调和养全家 97875180015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玉清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家庭健康
  • 食疗
  • 养生食谱
  • 五味调和
  • 健康饮食
  • 膳食养生
  • 传统文化
  • 营养学
  • 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01590
商品编码:301065356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五味调和养全家

定价:32.80元

售价:19.7元,便宜13.1元,折扣60

作者:彭玉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80015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遵循五味调和的原则,提倡日常膳食做到调味品搭配浓淡相宜。帮助您了解各种味道的特点,并配伍相宜。*后在进餐时,做到味不可偏嗜,以利于五脏安和、气血通畅,保持身体健康。

目录


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医饮食调养基本观
中医典籍中对调味品的功用的记载
调味品的性味、归经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调味品
调味品的常见味型
常见调味品的食用宜忌
常用调味品的分类及用法
第2章 居家常用调味品的养生解析及推荐美食
咸味调味品

腐乳
甜味调味品
白糖
红糖
蜂蜜
冰糖
酒、油类调味品
白酒
米酒
啤酒
……
第3章 就地取“料”,保养全家
第4章 自制下饭料,方便、营养、味道好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名:《厨房里的智慧:寻常食材的养生之道》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的专家姓名] ISBN:[此处留空,或使用另一组虚构的ISBN] --- 内容简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厨房里蕴藏的巨大能量。这本书并非宏大的医学专著,也非繁复的食谱大全,它是一本回归本源的生活哲学指南,旨在帮助每一个家庭在日常的烹饪实践中,构建起坚实而灵活的健康防线。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平衡”与“顺应”,强调的不是单一食材的神奇功效,而是食物与人体的长期和谐互动。我们深知,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日积日明,点滴积累的结果。 第一部分:认识你的厨房——食材的“性情”与“归经”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材。我们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而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阐述传统食疗中对食材“性味归经”的认知。 五味的新解: 并非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苦、甘、辛、咸,而是探讨它们在人体内产生的微妙影响。例如,温和的“甘”味如何安抚脾胃,辛散的“辛”味如何助推气机流通。我们详细分析了日常的葱姜蒜、米面油盐,是如何在无形中调节我们的身体状态的。 四季的韵律: 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来调整膳食结构。春季如何“疏肝解郁”,夏季如何“清热祛湿”,秋季如何“润燥养阴”,冬季如何“温补固藏”。这部分内容结合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提供了实用的应季食材选择和烹饪建议。 食物的“桥梁”作用: 探讨如何利用特定食材的组合,来搭建人体脏腑之间的沟通桥梁。例如,如何通过搭配来增强脾胃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或者如何巧妙地引入“酸”味来收敛过度发散的“辛”性。 第二部分:火候的艺术——烹饪技法的选择与应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和为贵。” 烹饪方式直接决定了食材的药用价值和消化负担。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火候”,这是中国传统烹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蒸、煮、炖、炒、煨的哲学: 每种技法对应着不同的健康目标。 蒸煮(顺性): 强调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温和特性,适合脾胃虚弱者。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控制水温和时间,最大限度保留蔬菜营养的窍门。 炒(助发): 探讨如何用适度的油温激发食材的“辛散”特性,帮助身体排解表邪。同时也警示了过度爆炒可能带来的燥热问题。 炖煨(入里): 深度解析了长时间慢炖的益处,如何使食材中的精华充分溶入汤汁,更易于被吸收,特别适用于滋补和调养。 油盐酱醋的哲学剂量: 并非完全摒弃调味品,而是教导如何精准控制“度”。比如,姜的用法应区分生姜和老姜,它们在解表和暖胃上的作用截然不同。醋在烹饪中的酸收作用,如何平衡高油高脂食物的油腻感。 第三部分:家庭的“日常体检”——常见小状况的食饮应对 本书力求实用,针对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普遍小问题,提供基于食物的、温和的解决方案,而非作为专业医疗手段的替代品。 脾胃的安抚术: 现代人常有食积、腹胀、嗳气等问题。本章重点介绍健脾和胃的粥品和饮品,例如山药芡实粥、陈皮水等,并强调了“吃饭前后的调理”的重要性。 气血的润养之道: 关注女性和老年人的气血状态。讲解如何通过红枣、枸杞、黑芝麻等日常食材,循序渐进地改善面色和精神状态,而非依赖高强度的进补。 应对“外邪”的小智慧: 在流感高发季节,如何利用大蒜、洋葱、香菜等辛香食材,在不寒凉的前提下,辅助身体的自我防御系统。这部分内容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的食饮观念。 第四部分:餐桌上的关系——饮食的伦理与传承 食物不仅仅是营养的载体,更是家庭情感的纽带。 “共食”的力量: 探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仪式感,如何通过共同的饮食习惯,建立起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与健康共识。 从“我吃什么”到“我们如何吃”: 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食材的选择和简单的准备工作,培养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结语:回归厨房的宁静 《厨房里的智慧》倡导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秘诀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食材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理解,并以恰当的方式,将自然的力量温柔地引入我们的身体。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珍视家人健康者的实用手册。通过掌握这些古老而朴素的厨房智慧,您将能更好地调和家庭的日常,实现身心的安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的读者,我非常欣赏这本书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它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营养学书籍,但它巧妙地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念融入到了日常的调味实践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时令调味”的章节,它提醒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的需求也在改变,因此厨房里的调味也应该随之调整。例如,在湿热的夏季,它会建议多使用一些辛散微苦的食材来帮助身体祛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浓油赤酱。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烹饪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和食物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做出来的饭菜吃完后,身体感觉更轻盈,而不是沉重油腻。这种从内而外的调理,比单纯计算卡路里有效得多,它调和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我们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科学合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食谱那样把所有内容混在一起,让人无从下手。作者很聪明地将内容分成了理论基础篇、基础调味实操篇和进阶应用篇。我一开始还担心理论部分会枯燥,但事实证明,理论篇打下的基础非常扎实,它让我从“盲目跟风”的做菜状态,转变为“有目的性”的调味。例如,在基础调味篇里,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家自制基础的复合酱汁,那种手工熬制的酱油膏和辣椒油,味道的纯净度和复杂度,是超市里买的成品完全无法比拟的。最让我惊喜的是“进阶应用篇”,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纠正”味道的失衡,比如如何补救一锅因为失手放多了盐或者醋的菜肴,这对我这个时常手抖的初级厨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让我做饭时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为我的烹饪习惯带来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在此之前,我的厨房哲学是“多油多盐才够味”,追求的是强烈的味觉刺激。而这本书教会我的,是“留白”的艺术。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讨论“咸味”的层次感,指出真正的美味不是靠某一种味道的爆发力来体现,而是依靠所有味道恰到好处的交织与退让。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开始尝试减少食谱中常规用量的三分之一的盐,转而利用香料和高汤的自然鲜味来弥补。起初家人还有点不适应,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反而开始赞叹菜肴的“回甘”和“耐品”。这种从“重口”到“清雅”的转变,让我对食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调和”,是让食材本身的味道得以舒展,而不是被过多的调料所掩盖。这不仅仅是一本烹饪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哲学启示录。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厨房里的“救星”!我一直都在为家里的“众口难调”而头疼,我先生偏爱清淡,孩子却喜欢重口味,我自己的口味又比较复杂。以前做饭,总是在妥协和不满意之间徘徊,不是这个抱怨没味道,就是那个说太咸了。自从开始尝试书里的一些理念,我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教你精确到克、毫秒的菜谱书,而是更侧重于“理解”味道的平衡。比如,它会深入浅出地解析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在不同食材搭配时扮演的角色,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加一点点醋能瞬间提鲜,而不是简单地认为醋就是用来蘸饺子的。我最喜欢它讲到的“过渡调味法”,就是如何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调味料,让味蕾慢慢适应,而不是猛地一下子把所有味道都堆上去,这样做出来的菜,即便是口味差异大的人也能找到平衡点。现在,我的餐桌上冲突少了,因为我学会了如何让每道菜都有一个和谐的“中心点”,让大家都觉得舒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感,更像是邻居家那位手艺精湛又热心肠的大姐在跟你唠家常。我之前看了一些号称“美食哲学”的书,读起来晦涩难懂,里面充斥着各种我根本不认识的香料名称和烹饪术语,结果就是束之高阁。但这本完全不同,它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调味原理。比如,它把调味比喻成一场乐队演奏,每种味道都是一个声部,少了任何一个都会让整体听起来单薄。特别是关于“鲜味”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味精是“作弊”的,但书里解释了高汤、蘑菇、干贝这些天然食材中鲜味的来源和作用,让我对“自然鲜”有了更深的敬畏。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食材组合来提升汤底的层次感,发现即便是简单的排骨汤,味道也变得深邃醇厚了许多,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味精都替代不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