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中学生父母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
定价:29.80元
售价:17.9元,便宜11.9元,折扣60
作者:李彦芳, 僡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164057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有效的教育,从打开孩子的心灵开始,巧用心理学,教出好孩子
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准关键点
分享符合青少年心理学与成长心理学的*有效的教养方法
内容提要
父母越多掌握心理学原理,就能越了解自己的孩子,越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就能越知道什么教育对孩子是正确的,是有用的。另外,虽然我们活在显意识里,但能让我们发生巨变的,能左右我们的人生方向的,却是我们的潜意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心理策略的原因,也是本套丛书的写作缘起。
《每天学一点亲子心理学》丛书是一套针对孩子心理的教子图书,共分3册,分别针对学龄前、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孩子的普遍行为及典型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分析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为家长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法。
《每天学一点亲子心理学》丛书是一套写给父母及教育工作者读的心灵读本,书中没有说教,让父母轻松全面地掌握孩子的心理,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心理和行为,成就人生。
目录
序 有效的教育,从读懂孩子的心开始
第01章 孩子越大心思越难猜把握初高中孩子的心理
孩子越大越叛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趋势
安抚孩子不安的心了解生理变化规律
青春期是问题期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心理
孩子进入社会化把握初高中生社交心理学
第02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
吃穿用的全是摆阔心理
没钱会被看不起拒绝拜金主义
不爱学习爱上网戒掉网瘾
不会出事的摆脱侥幸心理
不能涉足的雷池莫近
抽烟不是酷戒除不良习惯
读书不如打工正确看待学习
觉得这样很威风远离黑帮
喜欢吃喝玩乐拒绝享乐主义
第03章 关注生理变化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女大十八变胸部发育莫担心
“好朋友”来了正确对待月经
长大了为什么还“画地图”遗精很正常
身上长了小毛毛了解体毛的发育
一脸小痘痘怎么办遭遇青春痘
要钱买药不要盲目
长得太一般坦然接受外貌
第04章 每个孩子都是学习天才帮孩子取得好成绩
考了后一名成绩差怎么办
我不想去上学摆脱厌学情绪
怎么学都不进去静下心来
平时都会,一考就错避免马虎
过得暗无天日学习压力太大
考试前再学不临时抱佛脚
肯定学不好不要否定自我
我学了就忘用遗忘曲线来记忆
上课总打瞌睡合理安排作息
越补课成绩越糟不要过度教育
第05章 帮助孩子走入社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
孩子不懂社交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不敢和别人说话摆脱胆怯心理
话不能乱说说话注意分寸
大家都这么做不盲目从众
露出微笑用微笑示人
你读得真棒赞赏别人
不能答应你合理拒绝别人
看着他就烦不以貌取人
朋友就要讲义气友谊不是纵容
不知道怎么说学会沟通
第06章 塑造孩子做事的能力变“不想做”为“我想做”
孩子不愿住校自理是基础
你先想想怎么做做事前先思考
我不会做用信任鼓励孩子
这个其实很简单发挥创造能力
不想继续了做事坚持到底
踢球讲究合作教孩子学会合作
不知道怎么办让孩子应变
我没当过领导学习做领导
不做怎么知道呢勇敢行动
第07章 重视青春期性教育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我一直暗恋他帮孩子告别暗恋
我喜欢老师微妙的师生情
网恋真刺激拒绝网恋
我们恋爱了面对早恋的孩子
我被她拒绝了失恋怎么办
他摸了我的腿防范性骚扰
孩子看黄书让孩子远离黄色危害
追星怎么了正确追星
想体验性滋味禁止发生
第08章 关注孩子的受挫心理给孩子不一样的抗挫能力
考砸了要出走学会调节情绪
这点小事算什么用乐观对待挫折
做什么都不行不让孩子气馁
比不过他鼓励积极竞争
孩子,交给你解决适当制造麻烦
不想参加夏令营让孩子吃苦
你怎么放弃了激起好胜心
你去试试吧勇敢接受挑战
能战胜它学会自我激励
作者介绍
李彦芳,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曾留美学习和工作10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5年。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妈妈。现居北京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业余创作亲子教育图书。出版过《妈妈应该为上小学孩子做的50件事》《就是这样教出来的》、《教出女孩就这么轻松》《教出男孩就这么简单》、《独立的孩子*秀》、《这样跟孩子沟通有效》等教育图书20多部。
,自由撰稿人。出版过《给爱情下个套》、《做女人不要太单纯,不要太不单纯》等,参与编撰《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亲子关系决定教子成败》、《正向教养》等教育图书。
文摘
序言
翻开《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这本书,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念头是:“终于有人懂我了!”作为一名每天都在和“叛逆期”的儿子斗智斗勇的母亲,我的生活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一种“魔法”,能让我瞬间理解孩子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并且能够有效地与他沟通。 尤其吸引我的是“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这个部分。我总是感觉自己在和孩子沟通时,就像一个没有工具的工匠,凭着感觉乱敲乱打,结果常常是把事情弄得更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工具箱”,比如,当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沮丧时,我该如何安慰他,而不是让他觉得我只关心分数?当他因为朋友之间的矛盾而烦恼时,我该如何引导他,让他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看看书中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那些“技巧”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我期望这本书能让我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有耐心、也更懂孩子的家长,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而是能够主动地引导和陪伴。
评分这本书名就足够吸引人——“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作为一名即将迎来孩子进入中学,或者已经深陷在中学教育泥沼中的家长,看到这个书名,内心深处的那份焦虑、迷茫和期待,一下子就被勾了出来。我想,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能准确地触碰到我们作为家长最真实的痛点,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或者说是一种专业但又不失温情的指导,来告诉我们:嗨,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有一份地图,可以帮你导航。 我尤其关注的是“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这几个字。中学六年,这是一个多么关键又多么敏感的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在发生巨变,心理上开始独立,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开始叛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舵手,既要把握方向,又要稳住船身,还要学会适时放手。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来理解孩子变化的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不懂事”来标签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当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时,我该如何冷静地引导?当他们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时,我该如何有效沟通,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原理的“招数”,让我们家长能够更加科学、有智慧地应对这些挑战,而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和经验,把事情搞得更糟。
评分《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为我量身打造的。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步入中学,我心里既有期待,更有深深的担忧。那种看着他们从一个依赖父母的小孩,慢慢变成一个有了自己小世界、开始疏远我们的“小大人”,感觉就像在和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个体相处。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方法论”,来帮助我度过这段充满挑战却又无比重要的时期。 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这几个字。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我理解,不应该仅仅是“说”和“听”,更应该是“理解”和“连接”。比如,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或者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能是游戏,也可能是某种偶像),我该如何以一种不引起对抗的方式去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范例,或者一些“禁忌”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家长能引以为戒?我期望这本书能让我成为一个更开明、更懂得倾听的家长,真正做到“陪”孩子走过,而不是“推”着他们走。
评分读到《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家孩子正是处于中学这个关键的“多事之秋”,每天都像踩着地雷过日子,稍微一不注意,就会触动他的“敏感点”。所以,对于书名里提到的“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我更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秘籍”,让我这个新手家长能够顺利通关。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青春期特有的“情绪风暴”的章节。那种忽冷忽热,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突然陷入沉默的状态,真的让家长们摸不着头脑。我希望能了解到,这些情绪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是生理的变化,还是社交的压力,亦或是学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书中能否给出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地安抚,而不是火上浇油?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学会“读心术”,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的“监视者”。
评分收到这本《陪孩子走过中学这6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丝的沉重。期待是因为,终于有一本书好像是专门为我们这样每天在孩子升学和青春期问题上焦头烂额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沉重是因为,一想到中学六年,那漫长的、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六年,总觉得压力山大。我特别好奇的是,它提出的“教育心理策略和技巧”,究竟能有多么“策略”和“技巧”?是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上手”的实用指南,还是需要深入理解和体悟的“心法”? 我脑海中一直在构思,如果书中能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孩子在中学阶段会突然变得那么“难沟通”,他们内心深处的“小九九”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些我们家长习惯性的沟通方式,反而会把孩子推得更远?比如,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你看看人家XXX家的孩子”这种话去刺激他们,但这真的有用吗?书中会不会分析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并给出更有效的替代方案?我真的很想知道,如何才能在不压抑孩子个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学会应对压力,并且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找到平衡。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地说教的书,而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帮助我们家长也完成一次“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