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土傢族,貴州印江縣人,古典文獻學博士。曾於貴州省思南師範學校、貴州教育學院、貴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學習。1994年參加工作,先後從事小學語文、中學體育之教學。2003年碩士畢業留校貴州大學,現為該校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兼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生導師。近年來,公開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並獨立或主持完成與《楚辭》相關的社科項目多項。
凡例
緒論
一、《楚辭》校證學術史迴顧
二、選題的主要內容及學術意義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章:屈原作品校證
一、離騷
001.攝提貞於孟陬兮
002.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003.扈江離與闢芷兮
004.汩餘若將不及兮
005.朝搴毗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006.惟草木之零落兮
007.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008.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009.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010.反信讒而齋怒
011.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012.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013.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014.餘既不難夫離彆兮,傷靈修之數化
015.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016.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017.憑不猒乎求索
018.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019.矯菌桂以紉蕙兮,索鬍繩之纚纚
020.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021.餘雖好修挎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022.忳鬱邑餘住傺兮
023.何方圜之能周兮
024.製芰荷以為衣兮
025.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026.女耍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027.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妖乎羽之野
028.紛**此挎節
029.五子用失乎傢巷
030.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031.固亂流其鮮終兮
032.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033.阽餘身而危死兮
034.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035.駟玉虯以椉鷖兮,溘埃風餘上徵
……
第二章:漢人作品校證
第三章:由本文的撰寫所得齣的幾點認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從它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列錶就能窺見一斑,那簡直就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目錄。我特意去核對瞭幾個核心篇目的引文齣處,發現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比對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各種宋本、元本、清代的抄本相互參照,力求還原齣最接近文本的原貌。在我翻閱的其中一個段落的校勘記中,清晰地記錄瞭不同版本之間一個細微的字形差異,以及這個差異如何影響瞭全句的意境判斷,這種斤斤計較的學術態度,體現瞭對經典的絕對尊重。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絕非一般愛好者讀物,而是麵嚮有一定古文基礎,並且希望探究文本細微之處的深度學習者的工具書。它提供的不是娛樂,而是一套嚴謹的治學方法論的縮影。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講,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的非常人性化,特彆是那種大開本的布局,讓我在桌麵上攤開閱讀時,視野非常開闊,即使是對比著原文和注釋,也不會感到擁擠。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流暢,每段落的長度適中,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而且,它在對重要意象的分析上,也做得非常細膩,比如對“香草美人”這一主題的描摹,作者不僅引用瞭屈原的原文,還巧妙地穿插瞭後世如李賀、李商隱等人的相關詩句作為對照,形成瞭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學共鳴。這種將文本置於宏大曆史脈絡中去審視的視角,讓原本孤立的篇章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讀起來感覺非常暢快淋灕,仿佛能聽到古人的心聲在耳邊迴響,代入感極強。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校勘和注釋的準確性,更在於它所構建的閱讀世界觀。它似乎在潛移默化地告訴我,閱讀古代經典,需要我們放下現代的思維定勢,去學習古人如何感知世界、如何運用語言。我注意到在某些對仗工整的句子旁邊,作者會附上相關的古代哲學思想背景,這使得理解變得立體起來。例如,某處對天地自然描寫的段落,其背後的陰陽五行觀念被闡釋得非常清晰,讓人明白那些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這本書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們與那個遙遠而又充滿智慧的時代,它不是讓你“記住”瞭什麼,而是讓你“學會瞭如何去欣賞和理解”一種古老的、高貴的審美情趣,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普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又不失雅緻的氣質撲麵而來,光是捧在手裏摩挲著封麵上的紋飾,就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講究,色澤柔和,不反光,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沉迷於古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字體排版的用心,宋體和楷體的穿插運用,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在關鍵處的注釋和引文上做瞭恰當的區分,使得版麵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文化指數”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那種精緻和考究,絕不是隨便印印就能達到的效果。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敬畏之心,是現在很多齣版社越來越缺失的瞭,所以,單從“物”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已經值迴票價,讓人忍不住想收藏。
評分我嘗試著去閱讀其中幾篇文章的原文,發現這本書的注釋和譯文部分做得非常紮實,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簡單直譯,而是深入到瞭語境和曆史背景的層麵去考量的。比如,對於某些生僻的古代詞匯,作者不僅給齣瞭現代漢語的解釋,還輔以大量的齣土文物資料或同時期其他典籍的佐證,這一點讓我在理解某些晦澀難懂的篇章時,豁然開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完全剝奪讀者自行探索的樂趣,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留白”,即在關鍵的、最具爭議性的地方,會提齣學界的不同看法,引導我們去思考,去辯駁,而不是直接給齣唯一的“標準答案”。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古代文學研究的興趣,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參與一場與先賢的對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許多教科書式的解讀本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