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李敖精编:世说新语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9787552804409 天津古籍出版

正版图书 李敖精编:世说新语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9787552804409 天津古籍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水经注
  • 徐霞客游记
  • 李敖
  • 古籍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天津古籍出版
  • 精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409
商品编码:301927530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世说新语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定价:6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崔东壁遗书

导读 / 002

考信录提要卷上·释例 / 003

考信录提要卷下·总目 / 025

《考古提要》二卷 / 028

《补上古考信录》二卷 / 028

《唐虞考信录》四卷 / 030

《夏考信录》二卷 / 031

《商考信录》二卷 / 032

《丰镐考信录》八卷 / 032

《洙泗考信录》四卷 / 033

《丰镐别录》三卷 / 035

《洙泗余录》三卷 / 035

《孟子事实录》二卷 / 036

《考古续说》三卷 / 037

《附录》二卷 / 037

世说新语

导读 / 042

德行 / 043

言语第二 / 053

庚子西狩丛谈

导读 / 074

庚子西狩丛谈卷之二 / 075

庚子西狩丛谈卷之三 / 090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 091

西学东渐记

导读 / 122

第十三章?与曾文正之谈话 / 123

第十四章?购办机器 / 130

第十五章?第二次归国 / 133

第十六章?予之教育计划 / 137

水经注

导读 / 142

《水经注》原序 / 143

江水注 / 145

洛阳伽蓝记

导读 / 148

洛阳伽蓝记序校笺 / 149

读史方舆纪要

导读 / 172

十三?江南方舆纪要序 / 173

十四?四川方舆纪要序 / 177

十五?直隶方舆纪要序 / 181

十六?陕西方舆纪要序 / 185

海国图志

导读 / 190

海国图志叙 / 191

石湖大全集

导读 / 202

吴船录 / 203

徐霞客游记

导读 / 228

卷八 / 229

黔游日记一 / 229

黔游日记二 / 255

卷九 / 273

滇游日记一 / 273

游太华山记 / 274

滇中花木记 / 276

游颜洞记 / 277

随笔二则 / 278

滇游日记二 / 281

卷十 / 303

滇游日记三 / 303

盘江考 / 334

卷十九 / 338

滇游日记十二 / 338

滇游日记十三 / 369

方望溪先生全集

导读 / 380

原过 / 381

读孟子 / 383

读周官 / 385

灌婴论 / 388

于忠肃论 / 391

辕马说 / 394

孙征君年谱序 / 396

跋石斋黄公手札 / 399

书淮阴侯列传后 / 402

书孝妇魏氏诗后 / 405

与王昆绳书 / 407

与刘言洁书 / 410

与孙以宁书 / 413

与孙司寇书 / 416

送王箬林南归序 / 419

送左未生南归序 / 422

送李雨苍序 / 424

孙征君传 / 426

白云先生传 / 431

记吴绍先求二弟事 / 434

高阳孙文正公逸事 / 437

左忠毅公逸事 / 439

狱中杂记 / 442

游潭柘记 / 447

游雁荡记 / 449

陈驭虚墓志铭 / 451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 / 454

万季野墓表 / 456

宣左人哀辞 / 460

武季子哀辞 / 462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穿越千年,品读经典:中国古籍瑰宝精选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古籍是璀璨的星辰,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也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这套精编系列,旨在从汗牛充栋的古籍宝库中,甄选出最富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以最精良的编校、最人性化的呈现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探险家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卷一:世说新语——风流才情,雅韵流传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笔记体形式,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时代画卷。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才情风貌。从“咏絮之才”谢道韫的慧黠,到“掷地有声”的王羲之的潇洒,再到“啸傲风月”的刘伶的狂放,每一个人物都跃然纸上,他们的风流才情,他们的率真个性,他们的机敏谈吐,都仿佛近在眼前。 本书的编选,力求还原《世说新语》最原始的魅力。我们深入考证,力求文本的精准无误,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如“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等,这些篇章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更折射出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在编校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字词的考订,更力求理解作者的语境和情感,力求在文字的背后,呈现出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 本书的解读,并非简单的罗列故事,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每一则小品的文化内涵。我们会对其中出现的典故、名士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必要的阐释,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魏晋风度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解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我们会分析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对童年天赋与成年发展的辩证思考;在解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时,我们会探讨这句话所寄托的对美好事物和青春时光的追忆与感伤。 阅读《世说新语》,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可以用文字雕刻出永恒的艺术。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才情,不仅仅是辞藻的华丽,更是智慧的闪光、人格的魅力。本书的目标,就是让读者在品读这些千年故事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优雅与智慧,让这些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出属于它们的光彩。 卷二:水经注——山川形胜,地理百科 《水经注》,郦道元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巨著,也是一部集山川、河流、城邑、物产、民俗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并非枯燥的地理数据堆砌,而是将严谨的科学考察与生动的文学描写融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勾勒出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地理脉络。 本书对《水经注》的编选,秉持着“精而不失全,繁而不失要”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其中最能体现郦道元观察细致、记录详实的篇章,例如对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沿途描述,对各地名山的胜景描绘,对重要城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考证。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河流的走向、山脉的高度,更是河流的源头、流域的物产、山脉的植被,以及这些地理特征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解读《水经注》时,我们注重其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统一。我们会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对郦道元所记录的地貌特征、水文规律进行科学的解读,指出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也肯定其惊人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同时,我们也会突出其文学色彩,郦道元笔下的山川河流,并非只是冷冰冰的地理实体,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气息。他的描写,或雄浑壮阔,或清秀宜人,都极具感染力。 本书将重点梳理《水经注》中那些充满智慧的地理观察。例如,他对瀑布水流的分析,对河流改道的推测,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我们还会关注其中涉及的民俗风情,如各地的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的习俗、特产的种植和利用等,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水经注》,是一次对中国大地深邃的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细节,用笔墨书写江山。它让我们明白,地理知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图表,更是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根源的重要途径。本书致力于让读者在跟随郦道元的脚步,穿越古老的山河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 卷三:徐霞客游记——行者无疆,探索不止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旅行文学和地理考察著作,它记录了徐霞客四十余年纵横万里、考察中国山川的壮游经历。这部著作不仅是探险家的史诗,更是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的珍贵史料。 本书对《徐霞客游记》的选取,将重点呈现徐霞客那“行者无疆”的精神和“探索不止”的实践。我们将选取他深入崇山峻岭、考察险峻地貌的篇章,如对黄山、庐山、泰山等名山的详细描绘,以及他深入西南地区,考察喀斯特地貌、探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精彩记录。我们关注的是他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如何细致入微地记录地形、水文、植被,以及他对当地风俗民情的敏锐观察。 在解读《徐霞客游记》时,我们强调其科学考察的价值与文学叙事的魅力。我们会将徐霞客的实地考察,与现代的地理、地质学知识进行对比,突出其发现的独创性和前瞻性。例如,他对石灰岩地貌的描述,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科学认知。同时,我们也会展现他文字中蕴含的诗意和哲思。他笔下的山水,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情怀。 本书将深入解析徐霞客的探险精神。我们会关注他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人际的交往,以及他是如何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智慧克服这些困难的。我们将突出他“摅我情性,以适意游”的初衷,以及他在旅途中对自然奥秘的不断探求。 阅读《徐霞客游记》,是一次与伟大探险家的灵魂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有多么强烈,对探索精神的追求有多么执着。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亲身的体验。本书希望通过呈现徐霞客波澜壮阔的旅程,激发读者对世界的好奇心,鼓励大家走出舒适区,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编后语:传承经典,启迪未来 这套精编系列,不仅是对中国古籍的一次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传承。我们相信,这些经典之作,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智慧。希望通过这套书籍,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古籍的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汲取力量,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阅读习惯比较碎片化,常常是利用通勤或午休的时间翻几页。这套书的排版布局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字号适中,行距合理,即便在晃动的车厢里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组织允许我随时切入,随时退出,而不会丢失连贯性。比如我今天可能只看了一则关于某地风土人情的短篇,明天就可以无缝衔接到另一段关于山川河流的论述上。这种内容的高度自洽性,极大地提升了碎片化阅读的质量。我发现,与一些厚重的单线叙事作品相比,这种集合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更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它像一个多宝格,每一次打开都能看到不同光彩的小物件,每次都能带来小小的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典文献的阅读一直持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态,总怕自己学识不够,辜负了这些传世之作。但这套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性和可读性。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堆砌晦涩的注释,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在关键处做了精准的点拨,既尊重了原文的古雅,又照顾到了当代读者的接受习惯。我特别欣赏它在篇章结构上的处理,逻辑清晰,过渡自然。我本以为阅读《水经注》这样的鸿篇巨制会需要极大的毅力,但流畅的叙述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整个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种细致的打磨,无疑是高水平编辑团队的功力所在。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整理者”和“编纂者”,其工作价值丝毫不亚于原作者,他们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话。

评分

这本合集带来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文献资料”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其中对一些奇闻异事的记录和描述,笔触之大胆、想象力之丰富,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他们是如何构建出如此广阔而又细致的认知世界的?这种对周边环境的强烈好奇心和记录欲,是现代人常常缺失的。书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很多都是基于亲身观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充满了朴素的科学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我甚至开始尝试对照书中的描述,去想象那些早已变迁的地理景观,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着实令人沉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唤醒,让我对“中国式”的观察方法和叙事传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吾辈的福音啊!刚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看着这装帧,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我一直对古代的游记文学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文字里藏着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气息。然而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校勘不精,要么是排版让人抓狂,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拿到这本,迫不及待地翻开,那字体选取得真是妙极了,既有古朴的味道,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感。特别是那些精妙的插图和地图,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仿佛能跟着那位足迹遍布天下的古人,一同感受山川河流的壮阔与细腻。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某处山谷的景象,寥寥数语,却将光影、湿度、甚至空气中泥土的味道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观察世界的敏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地理风貌,更在于它承载了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被屏幕包围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着它,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心胸都开阔了许多,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经典重塑”的典范,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没有对原文进行肆意的改动或“现代化”的矫饰,而是通过精良的校对和严谨的注释体系,让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关注其选材的广度和深度,能将几部风格迥异、时代背景不同的著作汇集一册,并保持整体的和谐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编辑艺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读者可以一站式地领略古代士人对于“观察世界”的几种主要范式——无论是严谨的地理考证,还是浪漫的游历抒怀,抑或是对人情世故的精辟总结。这本书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架上,随时可以取下来翻阅,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