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 國故論衡 飲冰室閤集 9787552804331 天津古籍齣版社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 國故論衡 飲冰室閤集 9787552804331 天津古籍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著
圖書標籤:
  • 李敖
  • 國故論衡
  • 古書疑義
  • 飲冰室閤集
  • 傳統文化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天津古籍齣版社
  • 古籍整理
  • 文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花晨月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331
商品編碼:3019413633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 國故論衡 飲冰室閤集

定價:69.00元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3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囊括!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提要


目錄


古書疑義舉例

導讀?/?002

序?/?003

【一】

上下文異字同義例?/?004

上下文同字異義例?/?006

倒句例?/?007

倒序例?/?008

錯綜成文例?/?009

參互見義例?/?011

兩事連類而並稱例?/?012

兩義傳疑而並存例?/?012

兩語似平而實側例?/?014

兩句似異而實同例?/?015

以重言釋一言例?/?017

以一字作兩讀例?/?018

倒文協韻例?/?019

變文協韻例?/?020

【二】

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021

古人行文不避繁復例?/?022

語急例?/?024

語緩例?/?024

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025

兩人之辭而省曰字例?/?027

文具於前而略於後例?/?028

文沒於前而見於後例?/?030

濛上文而省例?/?032

探下文而省例?/?033

舉此以見彼例?/?033

因此以及彼例?/?035

【三】

古書傳述亦有異同例?/?037

古人引書每有增減例?/?039

稱謂例?/?041

寓名例?/?042

以大名冠小名例?/?043

以大名代小名例?/?044

以小名代大名例?/?045

以雙聲疊韻字代本字例?/?046

以讀若字代本字例?/?047

美惡同辭例?/?049

高下相形例?/?050

敘論並行例?/?051

實字活用例?/?052

【四】

語詞疊用例?/?054

語詞復用例?/?056

句中用虛字例?/?057

上下文變換虛字例?/?058

反言省乎字例?/?060

助語用不字例?/?061

也邪通用例?/?063

雖唯通用例?/?064

句尾用故字例?/?065

句首用焉字例?/?066

古書發端之詞例?/?067

古書連及之詞例?/?068

【五】

兩字義同而衍例?/?071

兩字形似而衍例?/?073

涉上下文而衍例?/?074

涉注文而衍例?/?075

涉注文而誤例?/?077

以注說改正文例?/?077

以旁記字入正文例?/?078

因誤衍而誤刪例?/?080

因誤衍而誤倒例?/?081

因誤奪而誤補例?/?081

因誤字而誤改例?/?082

一字誤為二字例?/?083

二字誤為一字例?/?084

重文作=畫而緻誤例?/?086

重文不省而緻誤例?/?086

闕字作空圍而緻誤例?/?087

本無闕文而誤加空圍例?/?087

【六】

上下兩句互誤例?/?089

上下兩句易置例?/?092

字以兩句相連而誤疊例?/?094

字因兩句相連而誤脫例?/?095

字句錯亂例?/?097

簡策錯亂例?/?101

【七】

不識古字而誤改例?/?105

不達古語而誤解例?/?108

兩字一義而誤解例?/?112

兩字對文而誤解例?/?115

文隨義變而加偏旁例?/?116

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117

兩字平列而誤倒例?/?118

兩文疑復而誤刪例?/?119

據他書而誤改例?/?119

據他書而誤解例?/?120

分章錯誤例?/?121

分篇錯誤例?/?122

誤讀夫字例?/?123

誤增不字例?/?123

國故論衡

導讀?/?128

國故論衡贊?/?129

國故論衡(上)?/?132

小學略說?/?132

成均圖?/?137

音理論?/?148

二十三部音準?/?151

一字重音說?/?160

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161

古雙聲說?/?164

語言緣起說?/?167

轉注假藉說?/?172

理惑論?/?179

正言論?/?181

國故論衡(中)?/?184

文學總略?/?184

原經?/?192

明解故(上)?/?205

明解故(下)?/?212

論式?/?220

辨詩?/?225

正賫送?/?234

國故論衡(下)?/?242

原學?/?242

原儒?/?245

原道(上)?/?248

原道(中)?/?253

原道(下)?/?255

原名?/?258

明見?/?265

辨性(上)?/?275

辨性(下)?/?283

飲冰室閤集

導讀?/?290

學術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291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298

總論?/?298

胚胎時代?/?302

全盛時代?/?309

儒學統一時代?/?340

老學時代?/?358

佛學時代?/?365

泰西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381

總論希臘學術?/?381

希臘哲學胚胎時代?/?383

讀《春鞦》界說?/?389

讀《孟子》界說?/?392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397

學說

霍布士學案?/?409

斯片挪莎學案?/?416

盧梭學案?/?418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兒之學說?/?433

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445

法理學大傢孟德斯鳩之學說?/?452

樂利主義泰鬥邊沁之學說?/?464

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482

亞裏士多德之政治學說?/?491

生計學(即平準學)學說沿革小史?/?502

格緻學沿革考略?/?542

近世大哲康德之學說?/?554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曆史的沉思與思想的火花——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精粹 本書集結瞭多位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代錶性著作。它不僅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學術的梳理與迴顧,更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問與探索,以及對民族精神內涵的深刻挖掘。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中國古代文化認知平颱,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古聖先賢對話,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一、 古代學術的辨析與考證:撥開曆史的迷霧 中國古代學術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其中不乏珍貴的思想遺産,但也存在不少疑難之處,需要後人仔細辨析考證。本書的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對古代典籍中存在的疑義進行深入探討的成果。這部分內容秉承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精細入微的觀察和無可辯駁的證據,對流傳韆年的經典文獻進行審視,力圖還原其本來的麵貌。 在古代著作的流傳過程中,由於抄錄、校對、注釋等環節的人為因素,難免會齣現一些訛誤、衍文、脫文,甚至是張冠李戴的錯誤。有些學者通過對不同版本進行比對,結閤曆史文獻、考古發現,甚至運用邏輯推理,細緻地分析瞭那些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錯誤。例如,對於某些曆史事件的記載,不同古籍之間可能存在齣入,本書中的研究者會考證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和經過,力求給齣最貼近史實的結論。 再如,古代哲學傢、思想傢的著作,其思想深邃,有時詞句晦澀,容易引起歧義。本書的研究者會從多個角度解讀這些文本,藉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並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們會分析詞語的本義,考察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變化,對照相關典籍,力求準確把握作者的原意。這種精密的考證不僅是對古代經典的尊重,更是對知識傳承的負責。通過對這些學術疑案的撥雲見霧,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古代文化的真實麵貌,理解其演變的邏輯,避免被錯誤的解讀所誤導。 二、 曆史真相的追溯與重構:還原真實的中國 除瞭對學術文本的辨析,本書還著力於對中國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深入的考察與重構。曆史並非是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演變過程。本書中的研究者們,不滿足於對現有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通過對曆史脈絡的梳理,挖掘其背後隱藏的深層原因,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曆史研究需要超越主觀臆斷,堅持以史料為依據。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都是研究者們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 painstaking 地梳理、甄彆、分析的結果。他們可能會從文獻、碑刻、器物等多種類型的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交叉印證,從而構建齣更為完整和可信的曆史圖景。對於一些模糊不清的曆史事件,他們會嘗試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解讀,比如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力求看到曆史的全貌。 對於曆史人物的研究,本書中的學者們也力求客觀公正。他們會深入探究人物的生平事跡,分析其思想動機,評價其曆史功過,但絕不以道德評判的標簽去簡單概括。他們更關注人物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行為邏輯,以及其行為對曆史進程所産生的實際影響。通過對這些曆史人物的細緻剖析,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曆史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研究者們不迴避曆史中的爭議與麯摺。他們敢於挑戰傳統的定論,對一些長期以來被接受的觀點提齣質疑,並以紮實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論點。這種批判性的曆史研究精神,對於我們認識曆史的真實性,以及反思曆史經驗,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曆史真相的追溯與重構,本書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更加真實、立體、深刻的中國曆史認知。 三、 思想的碰撞與文化的傳承:點亮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國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思想文化傳統,其中蘊含著無數智慧的結晶。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對這些寶貴思想財富的深入探討與闡發。這部分內容聚焦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演變和影響。 本書的研究者們,通過對先秦諸子、儒釋道等各大思想流派的經典著作進行解讀,闡釋其核心思想,分析其曆史地位。他們會考察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時代得到發展和傳承,又如何與社會現實相結閤,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例如,對於儒傢思想的仁、義、禮、智、信,以及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他們會從現代的視角齣發,重新審視其價值,並探討其在當今社會的應用意義。 同時,本書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社會現象、風俗習慣,以及它們背後的文化邏輯。這包括對古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等方麵的考察。研究者們會分析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例如,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民間傳說、戲麯藝術等的探討,都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書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廣度,在於它不僅是對古代文化的展示,更是對這些文化基因如何在當代社會繼續發揮作用的思考。研究者們通過對曆史的洞察,發現古代思想中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並將其與現代的社會問題相結閤,提齣具有啓發性的觀點。這種對思想的挖掘與傳承,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啓示。 四、 跨越時空的對話:開啓智慧的人生旅程 本書的編纂,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曆史和思想的窗口。它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思想的活力和曆史的溫度。閱讀本書,就如同與古聖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 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麵對紛繁復雜的曆史信息和觀點,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態度,能夠幫助讀者培養辨彆真僞、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化文化認同感: 瞭解中華文明的輝煌過去,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為我們認識自身文化根脈提供堅實基礎。 拓展思想視野: 接觸古代先賢的深刻思想,能夠激發新的思考,打破思維定勢,為個人成長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精神養分。 洞察曆史規律: 通過對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為認識當下和展望未來提供藉鑒。 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是一次精心的研究成果,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古代文化畫捲,引領讀者在曆史的長河中,探索真理,啓迪智慧,感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本書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更是一場關於中國文化深度探索的盛宴,等待著每一位渴望瞭解中國、認識中國、熱愛中國的讀者前來品鑒。

用戶評價

評分

購買這套書之前,我其實有些猶豫,擔心內容過於專業化,自己難以駕馭。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它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漸進式”引導。初讀時,可以先關注那些引人入勝的“疑義舉例”,感受作者如何破解謎團,這部分是比較容易入手的;等到興趣被充分調動後,再迴過頭去深究“國故論衡”中的宏大體係和論證邏輯,就會發現思路豁然開朗。這種結構上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入門門檻”,同時又為資深研究者留下瞭足夠的探究空間。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普通愛好者與專業學者的橋梁,讓更多人能夠帶著敬意和好奇心,走進那片古老的知識原野,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樂趣和對傳統的再認識。

評分

從知識密度上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極其厚重的。它提供的絕不是泛泛而談的文化常識,而是直擊核心、富有專業性的文本分析。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其中的一些關於版本源流和字義衍變的討論,每一次暫停下來思考,都覺得自己的認知邊界被輕輕推開瞭一扇窗。書中穿插的那些對於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背景的細緻描摹,更是為冰冷的考據增添瞭人情味。它讓我們明白,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背後,站著的是活生生的人,有著他們所處的時代局限和思想掙紮。這種將文獻研究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處理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層次感,你既能領略到學術的精妙,也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

評分

我對這種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梳理和考證的作品,總是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審慎的態度。畢竟,對古籍的“舉例”和“論衡”往往意味著對既有定論的挑戰或者更精細的辨析。讀下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論證過程的嚴謹性,作者似乎從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層層剝筍,引經據典,將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疑點都挖掘到瞭文獻的源頭去求證。這種探本溯源的治學態度,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示範——告訴我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考據、如何去構建一個可靠的知識體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的“原來如此”都積纍成瞭對知識的尊重。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雅緻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透著一股老派文人的風骨。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閱讀起來非常柔和,長時間盯著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的工藝看起來很紮實,那種老式綫裝書的韻味被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膠裝之中,既保留瞭古籍的莊重感,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便利性。而且,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心思,即使是堆疊起來放,每一本書的側麵看過去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完全可以作為傢裏的裝飾品來陳列。對於我這種對書籍實體有一定偏好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對傳統美學的緻敬,就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和珍藏。

評分

翻開內容,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字排版的功力,那種疏朗有緻的版式布局,讓人讀起來心情格外舒暢。在處理一些古籍中的復雜引文和注釋時,編輯的處理非常到位,字體和字號的切換得體自然,不會讓人在閱讀思緒中被打斷。我注意到,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句,旁邊的校注處理得非常審慎,既沒有過多地進行現代語的粗暴解釋,也沒有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保持原文風貌的基礎上,做齣瞭恰如其分的點撥,這體現瞭編輯團隊對原文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這種恰到好處的介入,使得即便是對古代典籍接觸不多的讀者,也能比較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至於因為生僻字詞而望而卻步。整體的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富有啓發的,讓人感覺仿佛與那位古代的學者進行著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