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韵姿、胡蓉蓉著的《服装款式大系(男大衣风 衣款式图设计800例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十三五部委 级规划教材)》与时俱进,选取了近年来市面上流行 的各类男装大衣风衣款式,其中包括柴斯特族礼服大 衣、阿尔斯特族防寒出行外套,巴尔玛肯族风雨外套 以及休闲外套等。也涵盖了巴斯尔时代晚期、摩登浪 漫主义时期、好莱坞风潮的立裁男装时期、宽松版型 的战后时期、“垮掉的一代”、优雅嬉皮时代、反叛 朋克、雅皮时期、POP时期、Dressing Down时期等各 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分别画出了款式图。
本书力求展现设计手法灵活,具有一定结构处理 变化技巧的服装款式。在款式构成变化的基础上,还 研究了服装的装饰规律、装饰与服装造型的关系以及 服装装饰的手法,使服装款式构成*趋于完善和充实 。书中大量的例图以及案例分析可帮助读者对内容的 理解。本书适宜用作企业从业人员的参考工具书,也 适合各类服装院校学生作为“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 用书。
胡蓉蓉,201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教师。 曾担任湖南电视台《女性风景线》栏目组“世界小姐靖港十二金钗选美会”活动的服装设计师。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与服装设计作品。曾在NAPOLEON男装品牌公司担任设计师。
第一章 款式设计概述
第二章 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 款式图设计
大衣篇
风衣篇
第四章 款式局部细节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冲着“800例”这个数字去的,期待能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的视觉素材。但当我真正上手使用后,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数字本身。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图纸的清晰度和线条的力度感,对于我们从事服装行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模糊的线条意味着模糊的设计意图。我尤其关注它对不同面料和工艺的暗示,虽然文字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光影和褶皱的处理,你几乎能“触摸”到面料的质感。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个风衣款式图,进行面料的替换和细节的微调,做出了一个完全属于我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复制,而是如何高效地将一个成熟的设计语言,转化为个人表达的载体。这种学习体验,比单纯的看秀场图片要扎实和持久得多。
评分这本《服装款式大系(男大衣风衣款式图设计800例)》简直是设计宝库,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刚踏入服装设计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制版和画效果图的时候,脑子里总是空空如也,对着一块白板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困境。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直接给出了大量的实物案例,而且还是标注清晰的款式图。我花了好几个周末,对着书里的图样,一个一个地临摹,尝试理解那些线条的背后蕴含的设计逻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展示了最终成品的样子,还通过不同的细节处理,比如领型、口袋、袖口的处理方式,让我明白了“设计”是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来实现风格的巨大转变的。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在身边手把手指导,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思路,让我不再害怕面对空白的绘图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工程蓝图集”,而非普通的画册。我是一位痴迷于技术细节的服装爱好者,对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复杂工艺的经典款式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没有过多地渲染时尚的浮华,而是聚焦于“结构”本身。比如,对于风衣腰带的系法变化、领口衬里的处理,甚至是驳头部位的自然垂坠感,它都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来,让人不得不去研究其背后的结构力学。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凭感觉”做出来的效果,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严谨的图示解释。这种对结构逻辑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工具属性和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更是一本可供反复查阅和拆解的“男装结构解析词典”。我甚至尝试用它来辅助我进行一些老式西装外套的修复工作,其精确度令人叹服。
评分我是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材时非常注重其专业深度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本《服装款式大系》在教材选择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的结构性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单排扣、双排扣设计,到复杂的插肩袖、嵌线袋等工艺难点,都有详尽的图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了“人体工程学”和“功能性”的概念。例如,在设计大衣时,对后背省道和肩线的处理,书中展示了多种成熟的处理方案,这对于初学制版和立体裁剪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直观参考。学生们不再只依赖于老师的口头讲解,他们可以自行对比不同款式的结构差异,从而建立起对服装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有几年经验的设计师,说实话,市面上的设计参考书汗牛充栋,很多都大同小异,看多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总觉得那些款式已经过时或者过于基础,无法满足我对前沿设计的追求。然而,这本“大系”的编排方式,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图例,而是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结构化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它对“经典”与“创新”之间平衡的把握。例如,它在展示传统大衣廓形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非常具有未来感或者解构主义倾向的变体。这种对比,促使我反思自己目前的设计方向是否过于保守。我将这本书放在工作台最显眼的位置,每次陷入设计僵局时,都会随机翻开一页,那种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设计档案馆的感觉,总能激发我全新的灵感火花,这对于保持设计的新鲜感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