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山》荣获2009年度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奖
献给头顶肩扛、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刻下中国人的尊严的所有同胞
献给他乡的拼死挣扎和故乡的深情守望
具震撼力的中国人海外奋斗史
2009年华语文学的骄傲
莫言 冯小刚 李敬泽 联袂推荐
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一个来自中国广东的乡村孩子来到梦想中的“金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而在那里,他和他的同胞们却被称为“猪仔”,劳作、受苦,屈辱地死,或者坚韧地生息。小说涵盖了一段150年的华侨历史。隔着大洋,一边是拼死挣扎,一边是深情守望,写尽写透了中国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命运,在坚硬的生存状态中抵力钻出一条活路的坚韧与深情。
这部作品是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难得一见的佳作。在题材、思想深度、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内容简介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作者简介
张翎, 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多伦多市, 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 《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 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曾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第八届十月文学奖(2007),《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小说多次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其中篇小说《羊》,《雁过藻溪》和《余震》分别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07年度排行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金山》是中国人的海外秘史。每一个中国人, 都能从这部小说中、从几代中国人在故乡和异域之间的颠沛奋斗中感到共同的悲怆、共同的血气和情怀。 《金山》是一部浩大的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关乎现代中国的认同的形成——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如何由此孕育出对一个现代中国、对我们的祖国的坚定认同。《金山》是传奇,但这是一部用坚实砖石构造起的传奇,张翎将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想象和体验与对人的条件、环境的确切考证和把握融为一体。
——推荐者:《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 邱华栋
张翎的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当然,张翎不是张爱玲,张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相信,在海外这些坚持着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中,张翎终究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莫言
张翎的《余震》讲了一个心灵创伤的故事,它的大哀大痛让人无法释怀。《金山》中我不但读到了她一如既往的细腻深情,更读到了她笔挽千钧,让每一个中国人血脉贲张的力量。我因此向张翎艺术的深情和力量致敬。
——冯小刚
《金山》是传奇,是一部用坚实砖石构造起的传奇;《金山》是一部浩大的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由此孕育出一个现代中国的坚定认同,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部小说中、从几代中国人在故乡和异域之间的颠沛奋斗中感到共同的悲怆、共同的血气和情怀。
——李敬泽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金山梦
第二章 金山险
第三章 金山约
第四章 金山乱
第五章 金山迹
第六章 金山缘
第七章 金山阻
第八章 金山怨
尾声
加拿大近代华侨历史大事记
研究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转眼天就凉了下来。金山城里靠海,天凉也是慢慢地凉起来的,先是从一早一晚两头开始,中间依旧是和暖的。渐渐地,两头越来越长,把中间吞食了,天就真正冷了。
阿法从家里带来的单裤,出门遭风一吹,就仿佛是一层薄纸糊的。伸手捏一把,才知道是穿了裤子的。红毛搜罗了一件满是洞眼的破布褂,撕成条子,用粗针缝衲成长片,教阿法拿了裹在腿上——从脚尖一路裹到膝盖。早上起床一圈一圈地缠上去,晚上睡觉再一圈一圈地拆下来,跟他阿妈麦氏的裹脚布似的,散着一股馊味,却是和暖了许多。
虽然冷日子难熬,阿法还是盼着日子能再冷一些。夏天阿法和红毛他们二十几个乡人去给人清了几个月的场——是一片方圆几十公顷的荒地,由他们砍树烧草平土,预备着下年盖大厂房。砍下的树木堆积如山,主人家懒得搬运,就都送给了清场的工人。众人拿来烧作了炭,装成麻袋,挨门挨户叫卖。天热时难卖,就等着天寒能卖个好价钱。清场所得的工钱,除了交房租饭钱,阿法一个不剩地寄回了家。阿妈在等着他的钱赎回住宅。典当的期限是一年。阿法的钱得长了腿飞跑,才能赶得上那一年的死限。买田还是很后来的想法,现在阿法连一条田埂也不敢想。现在阿法只想阿妈能有一片瓦遮头盖脸。
阿法白天出去卖炭,晚上回来就睡在阔麦隆街上的春成杂货铺里。阔麦隆街上住的都是唐人,春成杂货铺的老板是赤坎人关春成。阿成有一前一后两间平房,前面一间卖杂货,后面一间铺了两张床板,租给十二个人住。一张床板五尺宽,侧身蜷腿个挨个横着躺,正好可以睡下六个人。若有人睡得太死,翻身平躺开来,脚就悬了空,露在床板外头。若是两个人同时平躺开来,那就有热闹看了。有一天阿法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地上——是让人给挤下来的。
阿法和红毛在春成的铺子里已经住了半年了,吃住都包,一个月是十块洋元。阿法一个才挣二十多块洋元,原是舍不得,也偷偷打听过多次,知道那是唐人街最平的屋租了,便只好作罢。
那日阿法卖完炭,回来比平时晚了些,一瘸一瘸地进了门。阿法从家带来的布鞋,早已穿漏了底,里头垫了两层厚油布,脚上又裹着布条,鞋就紧了,硌脚。众人已经吃过饭了,剩了一碗米粥一条腌鱼和两个鸡爪在锅里。阿法扒了鞋子,坐在床板上凑合着把粥喝了,就来解脚上的布条——却是解不开。原来脚磨破了,又结了痂,痂黏连在布上,硬扯开了,便一脚是血。
阿成端了一盆温水过来,叫阿法洗脚。阿法的脚沾一下水,就咝地皱一下眉。阿成说红番(印第安人)做的皮靴真好,比屁还轻,里头不知缝的是什么鬼毛,暖得像烧了炭,一百年也穿不烂。一袋炭可以换一双,阿法你这脚过不了金山的冬了。阿法在心里暗暗算着一袋炭可以卖多少钱,嘴上却不吱声。
床板上黑压压地坐了一群人,剔牙的剔牙,搓脚皮的搓脚皮,抽烟的抽烟,只有红毛枕着一把破胡琴,躺在角落里,盯着天花板发愣。夏天抵埠的时候,红毛曾去北边探过淘金的行情。结果听说一路到最北的山里,金都已经淘尽了,连先前扔了的沙屎,都已经被人再淘过了两三轮。红毛找不到路子,半路折回了金山城。回来的路上捡到了这把胡琴,当了件宝贝收起来,时不时地拉几段粤曲小调解闷。
众人便拿他取笑,说红毛有人说你在开瑞埠替人淘金,淘着一块拳头大的金块,藏在裤裆里,连夜逃出山来,有这事吗?红毛骂了声丢你老母,我有拳头大的金块还住阿成这鸟屋?众人说那你娶老婆的排场是怎么来的?听说光鸡就宰了上百只哩。红毛说攒了十来年的钱哩,都省出水来了,还不兴宰几只鸡啊?众人只是不信,都拥过来,要脱红毛的裤子,说让我们看看你裤裆里有没有金块。红毛左推右挡,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提着裤子站起来,说阿法你替我写封信吧,再不写老婆要跟人跑了。
便有人急急地捻亮了油灯,碾了一砚墨,铺开纸,将毛笔洗过了递在阿法手里。一屋子人里头,也只有阿法念过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墨。众人的家书,自然都由阿法代笔。阿法接过笔来,在砚台上润尖了,等候着红毛开口。红毛抓头挠腮了半天,才说了一句“阿妈和龙仔都好吗?”众人便起哄,说不行不行,怎么不问老婆好不好?想妈想儿子是假的,谁不知道你最想的是老婆。红毛也不理睬,只催阿法快写。
“前次托北村的关九叔带去的二十元银票,收到没有?”
阿法还没落笔,红毛就骂:“丢,银票收着了也不回个字,懒得你脚底生蛆了?” 阿法说就这样写吗?红毛说写,就这样写。阿法就笑,说你还是都说完了我再一气写,省得你一会儿又变。
红毛又想了一会儿,才说:“我还住阿成家,没生病。以后寄银票回去,你给我仔细管着,金山猪仔满街都是,人多活少,冬天下雪卵都没得做。你在家看好阿妈和龙仔。你妹六指,不得偷懒,要派她多干活。”
阿法听了又笑,说六指才多大呀?三岁的孩子能做什么了不得的事?红毛呸了一口,说三岁怎么了?我三岁还跟我阿爸抓过泥鳅呢。你再给我写:我走前村东湿眼来家里借过三斗米,你脚勤一些去催一催。他衰人屋里卵都没有一个,真催不回来就等一等,省得他投河吊颈。阿妈的腰疼病,金山有帖好药,下回有人回去带过去,你熬给阿妈喝。
阿法问红毛都说完了吗?红毛说完了完了,阿法就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道:
淑德吾妻:
别来无恙?家中各人是否都平安?甚念。前次托北村关九叔带去的二十元银票,想必已经收到。我住址依旧,身心皆安,否念。金山天渐寒,谋生不易,寄去银两望仔细筹划,节省开支。母亲龙儿和六指,皆烦你殷勤照看。村东湿眼家欠的三斗米,你不必催。母亲腰疾,已寻得良方,不日即托人带回。遥致冬安!
夫红毛庚辰年一月十九 于金山城里
阿法写完了信,封了口,把笔一扔,掩嘴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哈欠。铺主阿成端了一碗茶过来,说阿法你提提神,就着笔墨现成,给我也写一封。我老母的信,我两个月都没回了。阿法衣服也不脱,颓然躺倒在床板上,说改天再说吧,我困了。红毛一边收拾砚台纸笔,一边骂丢你老母,识几个字就端身架呢。红毛还没骂完,阿法那头已经呼呼地睡着了。众人便叹气,说也该困了,早上五点就出门,这会才回来,靴子也没得一双,脚都烂出骨了。
便捻灭了油灯,都躺下了。却睡不着,就东一搭西一搭地扯着闲话。有人说番摊(赌馆)巷尽里头的那家鸦片馆前些日子进来一个鬼妹(白人女子),黑衣黑帽黑裙,长得那个标致,把老板吓了一跳。也说不通话,不知道该怎么招呼。谁知那鬼妹自己在烟榻上熟门熟路地躺下了,也不用人伺候,对着烟灯,一手托枪,一手拿签,上泡,团弄,扎眼,抽完了起身就走。第二天还来。天天如此,定点来,抽完一泡就走。听说有记者跟着,写了窗户大的一篇文章,登在金山洋报上呢。众人就啧啧叹奇,说你给打听个时间,我们也去睇睇,这鬼妹抽大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人说听庄口的阿周讲,松仔的案子前天上庭了,判下罪来,罚了三十大洋,坐监一个月。坐监是要剪辫子的,松仔抱着法院的柱子死活不肯走,牙齿都磕掉了一个。众人嘴里的那个松仔,是新会人,在番摊巷茶楼门前卖烟糖瓜子。早前在街上放炮仗,惊翻了一匹洋番的马,被人告上了法庭。
便都唏嘘起来。就有人问,你说我们大清国的皇上,知不知道我们在金山受的气?众人说知道了又管屁用?大清国的法管不了金山的法。再说,就算是皇上知道了,派使者骑马坐船,几个月才到金山呢。那松仔该剪辫子也早剪完了,哪等得及呢?红毛说听阿周讲李鸿章李大人请了神人,做了个叫电报的东西,从大清国到金山,几个时辰就到了。众人问电报是长腿还是长翅膀的,怎么比鸟还飞得快呢?红毛说你们懂个球,那电报比几十头鸟加起来都要快。黑暗中只听见阿法噗哧地笑了一声,众人说阿法你原来没睡着呀?笑什么啊,你?阿法却不做声。
红毛就叹气,说我老婆要是能坐上电报就好了。一屋人里头,只有红毛还算是半个新郎倌。众人就取笑,问红毛你是想那事了吧?从前在家,和你老婆一天做几回?红毛只嘿嘿地笑。逼急了,才说没数过哩,想做就做呗。荒了这些年了,还不兴补一补?众人来了兴致,又问他老婆身上是肉多还是骨头多?红毛说丢,肉不多骨头也不多,就是水多哩。众人就笑得叽叽嘎嘎的。这时睡在阿法身边的阿林突然惊叫起来:“阿法你个衰仔,硬硬地顶我疼呢。”众人越发笑得前仰后翻的。
红毛拍了拍床板,说睡了睡了,看这个天明天兴许下雪,早起好卖炭呢。众人便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半晌,又听见红毛翻了个身,说大家合伙凑一袋炭,到红番那里换双靴子给阿法。从前叫私塾的先生写春联,也是要送鸡蛋麻饼的。
众人都不吱声,就算是同意了。
阿法大大地睁着眼睛,瞪着一屋的黑暗。看久了,就看出了黑暗原来也是有破绽的。他其实已经很熟悉这些破绽了。比方说壁角的那片黄晕,是老鼠偷米的时候咬透的一个洞。窗户边上那片淡淡的白,是挡光用的那条被单又破了一个口子。从那些破绽里他猜出了外边是个大月亮夜。他也猜出了有这样月亮的夜该是怎么样的清冷。这是他在金山的第一个冬天,他不知道这样的冬天还会持续多久。他只知道河都已结了冰,进山的路也已封冻了,现在捕不了鱼,种不了菜,也运不了货。堆积如山的炭袋已经低矮下去了,如果这样的冷天再持续十天半月,炭就要卖完了。接下去还有什么路呢?
他问过红毛,红毛说你人细鬼大瞎操心,跟着我就是了,总有活路的。可是阿法知道这回连红毛也没有路了,因为他看见红毛今天早晨把原想寄回家的十五元银票,又放回了鞋底里。红毛在给自己留着退路。
可是阿法没有退路。阿法身后有阿妈的两只烂眼,那烂眼像虎也像狼,咬着阿法的腿肚子。阿法只能闭着眼睛抵力向前疯跑。
阿法那是在逃命,逃自己的命。
前言/序言
《山河旧事》 卷首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那些埋藏在泛黄纸页深处的记忆,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古老宝藏,等待着被重新发掘。它们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是寻常百姓家庭悲欢离合的写照,是特定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命运的见证。《山河旧事》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枯燥罗列,它更像是从时间长河中打捞上来的点点滴滴,以一种温婉而坚韧的笔触,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 第一章:故园依稀,风雨初霁 故事的开端,是从一张褪色的老照片开始的。照片里,几位年轻的男女,笑容青涩,眼神明亮,背景是江南水乡依稀可见的白墙黛瓦。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张照片,就像一枚小小的钥匙,缓缓推开了尘封的往事。 书中的第一部分,将我们带回了二十世纪初的江南小镇。这里,传统的生活节奏与新思潮的涌动交织并行。主人公的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世代耕读,家风淳朴。然而,时代的巨变,如同平静湖面上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外敌的入侵、内部的动荡,无不冲击着这片安宁的土地。 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开始渴望知识,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组织秘密集会,讨论国家大事,参与进步活动。其中,一个名叫“明月”的女子,聪慧过人,性格坚毅,她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在革命的洪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命运,如同飘摇在风雨中的孤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这一章节,着重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有依然固守传统的士绅,有为生计奔波的贫苦百姓,也有初露头角的民族资本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转型期的阵痛。战争的阴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却也磨砺了人们的意志,激发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第二章:岁月如梭,离合悲欢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战火蔓延,离乱四起。第一章中描绘的安宁,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记忆。主人公们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家庭的变迁与个人的成长。明月的家人,因为政治立场和时代的洪流,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与至亲分离,独自面对未知的险境。她的爱情,也在这乱世中饱受考验。曾经的誓言,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 书中也描绘了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努力求生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他们的对生活的热爱,同样令人动容。一个在战乱中失去一切的普通家庭,如何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如何在新环境中重新建立家园,这些细节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印记,如何在每个人的脸上留下痕迹。有人因为信仰而付出,有人因为命运而被裹挟。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巨轮下,或被碾碎,或被重塑。这一章节,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主人公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 第三章:故土难离,情深意重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无数的磨难,一些主人公重新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地方。然而,物是人非,故土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城市的面貌在改变,人们的心态也在变化。 这一部分,重点在于对“根”的探索与回归。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们,心中始终牵挂着故土。当他们有机会回到家乡,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更多的是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人和事。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青涩的梦想与成长的烦恼,仿佛都随着季节的更替,重新在心头涌动。 书中描绘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科技的进步,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失落与迷茫。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洪流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主人公们,在新的环境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曾经的理想,是否还在?他们的青春,是否留下了遗憾?他们与新一代的年轻人,又有着怎样的沟通与隔阂?这一章节,在怀旧的情感中,注入了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它没有回避时代的进步,也没有否定过往的价值,而是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与连接。 第四章:回首望去,灯火阑珊 故事的结尾,并非一个简单的“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沉淀,一种岁月的积淀。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如今已或已然老去,或已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这一部分,更侧重于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对过往的释怀。主人公们,在晚年回首往事,心中有着怎样的感慨?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爱与被爱,那些坚持与放弃,最终都化作了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书中描绘了祖孙三代的传承。年轻一代,承载着过去的梦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历史,也书写着未来。祖辈的经验与教训,成为了他们前行的宝贵财富。 《山河旧事》最终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对家庭的珍重。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涌动的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韧与勇敢,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精神。 结语: 《山河旧事》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关于人生的书,关于时代的书。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或许会让你潸然泪下,或许会让你会心一笑,但最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在读完之后,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历史有更温暖的连接,对未来,有更坚定的希望。它是一段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悠长而深情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