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上)

明清家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家溍 编
图书标签:
  • 明清家具
  • 中国家具
  • 家具史
  • 传统工艺
  • 艺术设计
  • 收藏
  • 古董
  • 木工
  • 文化遗产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68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18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50-60年代,故宫博物院对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核对,按新的观念,把过去划分器物和书画类的才被编入文物的范畴,凡属于清宫旧藏的均给予故字编号,计有711338件,其中从过去未被登记的物品堆中发现1200余件。作为国家较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馆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人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世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心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文物目录
导言——集中国传统家具大成的明代家具
图版
床榻宝座
椅凳墩
桌案几
橱柜格箱
屏风及其他
附录
明清家具主要木质
家具部件名称
榫卯结构示意图
线脚结构
床榻宝座
1 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子床 明
2 黄花梨*字纹围架子床 明
3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架子床 明
4 黑漆嵌螺钿花鸟纹罗汉床 明
5 黄花梨罗汉床 明
6 黄花梨卷草纹藤心罗汉床 明
7 黄花梨朵云纹罗汉床 明
8 填漆戗金经方罗汉床 明崇祯
9 花梨嵌玉石栏杆罗汉床 清早期
10 黄花梨六足折叠式榻 明
11 紫檀荷花纹宝座 明
12 剔红夔龙捧寿纹宝座 明
13 天然木流云槎 明正德
椅凳墩
14 黄花梨如意云头纹交椅 明
15 黄花梨螭纹圈椅 明
16 黄花梨如意云头纹圈椅 明
17 黄花梨麒麟纹圈椅 明
18 黄花梨如意卷草纹圈椅 明
19 紫檀藤心矮圈椅 明
20 花梨花卉纹藤心圈椅 明
21 黄花梨卷书式圈椅 明
22 花梨夔龙纹肩舆 明
23 紫檀卷草纹圈椅 清早期
24 紫檀寿字八宝纹圈椅 清早期
……
桌案几
橱柜格箱
屏风及其他

前言/序言


辽金建筑史纲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辽、金、西夏三个朝代的建筑成就与风格演变。 本书并非对家具艺术的描摹,而是聚焦于塑造了中原王朝周边文化版图的宏大物质遗存。我们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现存的遗址、考古发现以及相关文献,构建起一幅清晰的辽金建筑图景,揭示其在承袭唐宋建筑传统的同时,如何吸收并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技术实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建筑体系。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化交融(约300字) 本书开篇将时代背景置于唐末五代至宋金对峙的复杂局势之中。辽、金、西夏的建立,标志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深度互动与冲突。这种政治格局直接催生了建筑风格的复杂性。我们首先梳理了辽、金、西夏的兴起脉络,探讨了其统治者对建筑的需求——既要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又要适应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俗。 重点分析了文化交融的驱动力:辽国对唐代文化(尤其是对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文化继承)的接纳,金国初期对汉地成熟建筑体系的学习与改造,以及西夏在河西走廊所形成的敦煌、中原文化与西域佛教艺术的交汇点。建筑不再是单一文化符号的体现,而是多元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实体载体。 第二部分:宫殿与都城规划(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辽、金、西夏的核心政治中枢——都城的规划与宫殿建筑。 辽代都城(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等): 详细考察了辽代都城“因地制宜,因俗而制”的布局特点。与唐宋规整的里坊制不同,辽代的都城规划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实用性。我们重点分析了其宫殿群的结构,如辽代特有的“殿宇围绕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以及其在材料选择和营造技术上对唐代遗风的继承与简化。例如,对大殿屋顶形式、台基处理的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尺度感和威严感。 金代中都与迁都: 重点剖析了金代对辽代建筑遗产的继承,特别是金中都(今北京城)的营建。金中都的规划吸收了唐代长安城的严谨,但因地制宜,调整了里坊结构,为元明清北京城的城市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书通过复原图和考古发掘报告,重构了金中都皇城、宫城的核心建筑群。我们特别关注金代建筑中“中轴对称”的强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如何影响了后续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 西夏都城(兴庆府): 侧重于西夏王权建筑的独特性。西夏的宫殿虽然规模上可能不及辽金,但其地理位置和防御体系设计极具研究价值。我们分析了西夏都城与周围防御工事的结合方式,以及在礼仪性建筑中对佛教元素的大量运用。 第三部分:宗教建筑的辉煌(约500字) 宗教建筑是辽金西夏时期留存最为丰富且最具艺术价值的实物证据。本书将此部分作为核心论述。 辽代佛教建筑: 详细研究了辽代在汉地、渤海地区以及契丹本土的寺院建设。重点分析了塔的形制演变,如“密檐式”向“楼阁式”的过渡与融合,以及辽代砖塔上常见的“贴塑”装饰手法。对辽代佛寺的平面布局,尤其是其对外来(如西域、吐蕃)佛教艺术的影响吸收,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代佛教与道教建筑: 金代统治者对宗教的扶持力度不均,影响了其宗教建筑的面貌。我们考察了金代在华北地区修建的寺庙,发现其在梁架结构和斗栱体系上,严格遵循了宋代《营造法式》的规范,展现出高度的成熟性与规范化。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金代宫廷对道教建筑的偏爱,分析了这些道观在选址和空间处理上的特点。 西夏佛教石窟与寺院: 西夏建筑的亮点在于其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的紧密联系。本书侧重于分析西夏时期开凿的石窟(如莫高窟第465、467窟等)中的建筑元素描绘,以及现存西夏寺庙遗址(如西夏陪葬寺院)的特点。西夏建筑在吸收北宋、河西走廊风格的同时,融入了浓郁的藏传佛教艺术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边塞佛教”建筑美学。 第四部分:技术、材料与地方营造(约30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建筑的物质层面,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地方材料的运用。 木构架体系的变异: 辽金时期的木构架在抗震和跨度处理上有所创新。我们通过对有限的实物(如辽宁辽阳白塔、山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进行测绘分析,揭示了辽金斗栱的形制特点,如其在出跳方式、昂的结构处理上,与北宋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体现了营造技术的地域化或民族化调整。 材料的地域性: 探讨了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材料的选择,如北方森林资源的限制对木材用量的影响,以及对砖石材料(尤其在塔和城墙建造中)的依赖与创新。例如,西夏地区广泛使用黄土夯筑技术与红砖结合。 城镇民居与防御工事: 简要涉及了辽金西夏时期的民居形制(多为半地穴式或矮墙茅顶结构,在汉地则有木构架民居),以及其在军事压力下对城墙、关隘等防御性建筑的重视与技术发展。 结论: 辽金西夏建筑是中华建筑史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它既是对盛唐辉煌的延续与重塑,又是孕育元明清大一统建筑体系的关键试验田。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为读者呈现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建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明清家具的资料多如牛毛,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图片堆砌,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批判性”研究视角。作者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对一些流传已久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和修正。比如,对于某些被神化的“标准器”,作者通过对档案和出土文物的比对,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生产情况的推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原始文献片段,那些来自清宫造办处的记录,冷冰冰的数字和指令,却构成了家具诞生的最直接证据。虽然阅读过程中偶尔需要对照索引和图注,略显费神,但这恰恰是专业书籍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真正的思考和精力去解码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对于想深入研究家具工艺史的专业人士,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和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静而有力”。它不像有些艺术史书籍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爆炸性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手工温度的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榫卯结构的分解图,那些复杂的交错结构,用极简的线条清晰地展示了木材之间如何通过结构力学实现完美的结合,没有一颗钉子,却能抵抗数百年风雨。这种对“技术美学”的推崇,是整本书的灵魂。我经常在晚上,泡上一杯茶,对着一页关于“一堂典型书房陈设”的插图,想象着当时的文人在灯下伏案的情景。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它更像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时代,家具制作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对秩序、和谐与生命力的哲学表达。读完后,再去看现代的仿古家具,总能挑出一些“神韵”上的偏差,这正说明了原著的深度和不可替代性。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家具史这种题材有点敬而远之,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家族史诗。作者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总是能把冰冷的器物和当时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比如,读到清早期官帽椅的结构时,作者会穿插介绍当时的礼仪规范和主人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就让这些家具“活”了起来,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坐具”,而是权力和身份的载体。书中的图版选择极其用心,有些角度刁钻的细节图,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榫卯的咬合方式,这对于研究木工技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语言风格上,它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带着一种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赞叹,读起来非常流畅,像是在听一位老前辈在炉火边讲述他的收藏故事。我常常翻着翻着就忘了时间,沉浸在那个以木头为媒介的过去时空里,感受着百年光阴的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对“明清”这一概念的理解。封面那种低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既不张扬又不失格调,完全符合明清家具那种“内敛的奢华”。内页的用纸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紫檀和黄花梨的木纹表现,那种深邃的光泽和细腻的毛孔,几乎可以触摸到材质的质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对比分析。比如,明代“文人气质”的家具,强调的是线条的自然与疏朗,而进入清代后,那种追求“满工”和“堆砌”的装饰手法,背后反映的社会思潮转变,作者用相当犀利的笔触进行了剖析。这种将器物美学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论述,使得全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器物图录范畴。我甚至会建议那些做室内设计的同行们,把它当作一本灵感库来翻阅,因为其中蕴含的比例学和空间哲学,至今仍是经典。

评分

这本关于明清家具的书,光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比如,光是讲到明式圈椅的演变,就能分成好几个小节,从早期简练的造型到后期繁复的装饰,娓娓道来,配上那些高清的线描图和实物照片,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风格的梳理,比如苏式家具的精巧细腻与京式家具的雍容大气,那种地域文化渗透到木头纹理里的细节,不是一般爱好者能轻易捕捉到的。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资深木匠兼历史学家,一步步拆解这些传世之作的秘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某些非常冷门的器型,比如特定时期的地方性小家具,介绍似乎略显单薄,不过考虑到全书的体量,这也可以理解。总的来说,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明清家具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工艺的精湛,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木材的温度。

评分

经典就是经典,活动时买一本

评分

书已经收到,

评分

买之前也忐忑了很久,用了之后就踏实了。确实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大家购买阅读

评分

朱家溍著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明清家具(上),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50-60年代,故宫博物院对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核对,按新的观念,把过去划分器物和书画类的才被编入文物的范畴,凡属于清宫旧藏的均给予故字编号,计有711338件,其中从过去未被登记的物品堆中发现1200余件。作为国家最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馆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人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世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心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明清家具(上),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

评分

很不错的书,搞活动的时候买,很划算。

评分

很大的开本,值得收藏。

评分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世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心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

评分

梦回明清中式家具巅峰时代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