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译注

考工记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人军 注
图书标签:
  • 古代典籍
  • 技术史
  • 工艺学
  • 中国古代科技
  • 考工记
  • 译注
  • 经典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87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66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考工记译注》对我国一部手工技术汇编《考工记》做了详细地译注。

内容简介

  《考工记》是我国一部手工技术汇编,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传春秋战国时作,列为《周礼》“冬官”,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考工记》译注。将古朴的原文译成白话,详加注释,将《考工记》中有关“百工之事”及官营、家庭手工业的“三十二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列细述。附“考工记著作年代新考”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卷上
总叙
一、轮人
二、舆人
三、辅人
四、攻金之工
五、筑氏、冶氏、桃氏
六、凫氏
七、栗氏、段氏(阙)
八、函人
九、鲍人
十、韗人、韦氏(阙)、裘氏(阙)
十一、画缋
十二、钟氏、筐人(阙)
十三、巾荒氏

卷下
十四、玉人、楖人(阙)、雕人(阙)
十五、磬氏
十六、矢人
十七、陶人、旊人
十八、梓人
十九、庐人
二十、匠人
三一、车人
二二、弓人
插图目录

附录
一、马融《周官传》节录
二、郑玄《三礼目录》节录
三、陆德明《经典释文》节录
四、林希逸《庸斋考工记解》节录
五、徐玄扈先生《考工记解》跋
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节录
七、考工记图序
八、考工记图后序
九、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节录
十、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
十一、《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
十二、《考工记》的版本源流
后记

前言/序言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工艺技术典籍,它详细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行业、各部门的生产标准、制作规范和工艺流程。这本书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图景,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考工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当时鲁国有一位学者,将各诸侯国在不同领域内的技术知识汇编成册,最终形成了这部著作。这部书最初是作为《周礼》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使得它独立出来,成为了一部关于技术工艺的独立经典。 全书共分为七篇,每一篇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行业领域。 第一篇是“器服”,主要记载了车马服饰的制作。 在古代,车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因此,车马的制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考工记》详细描述了造车所需的木材选择、木工工艺、车轮的制作(包括辐条的数量、轮毂的安装等)、车厢的结构、以及车轴的尺寸标准。它甚至对马具的制作也有涉及,例如马衔、马嚼子、挽具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当时对于车辆和马匹性能的极致追求。此外,“器服”篇还涉及了古代贵族的服饰制作,例如冕服、章服等,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依然展现了古代纺织、刺绣等工艺的精湛。 第二篇是“五兵”,详细记录了各类兵器的制造。 在战争频仍的古代,兵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兵器的制造工艺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考工记》对刀、剑、矛、戈、戟、弓、箭等多种兵器都有具体的制作要求。例如,对于金属兵器,它详细说明了冶炼金属的比例、锻打的次数、淬火的方法,以确保兵器的锋利度和坚韧度。对于弓箭,它不仅讲述了弓的材料选择(例如柘木、檀木等),还记录了弓的制作工艺,包括弓胎的黏合、弦的制作,甚至对箭杆的直度、箭头的材质和形状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技术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篇是“三织”,主要涉及纺织工艺。 纺织业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民生行业,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之一。《考工记》在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麻布和丝织品的制作上。它详细介绍了麻的种植、收割、沤麻、绩麻(搓捻成线)、织布的幅宽、密度,以及不同等级的麻布的标准。对于丝织品,虽然记载相对简略,但也提到了蚕桑、缫丝、织锦等环节。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纺织领域的智慧,他们能够利用天然材料,通过精细的工艺,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织物。 第四篇是“舆裳”,内容与“器服”篇有所重叠,但更侧重于车舆和服装的款式与制作。 这一篇详细描述了不同等级的车舆(例如王驾、诸侯驾、大夫驾等)在尺寸、形制上的差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器物上的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补充了服装的制作细节,例如衣襟的设计、袖子的形状、裙子的长度以及装饰纹样等。 第五篇是“明堂”,描绘了古代都城的布局和建筑规制,特别是宫殿的建筑。 “明堂”是中国古代君王祭祀天地、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考工记》详细记载了明堂的整体布局、院落的划分、殿宇的规模、屋顶的样式,以及内部装饰的规格。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建筑学的记载,更蕴含了古代中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方面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对秩序、和谐的追求。 第六篇是“虞衡”,主要记载了量具、衡器以及农具的制作。 准确的测量工具是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基础。《考工记》对各种量具,如尺、寸、丈,以及衡器,如权、衡,都有详细的制作标准。这些标准不仅规定了尺寸的精确度,也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此外,该篇还记录了耕作、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农具的制作方法,例如犁、耙、镰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第七篇是“土方”,主要涉及筑城、筑堤等土建工程。 在古代,筑城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筑堤则是防洪、灌溉的重要措施。《考工记》在这方面的内容,详细描述了筑城的材料选择(例如土、石、木)、土方工程的工艺(例如夯土的厚度、层次)、城墙的尺寸、城门的结构、护城河的开凿等。对于筑堤,它也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要求。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大型土建工程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考工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工艺技术的具体记载,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古代中国的技术哲学和思维方式。这本书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考量,对每一个尺寸的精确追求,都表明了他们对于“物”的内在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其一,标准化与规范化。 《考工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高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书中对材料、尺寸、比例、工艺流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为大规模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了可能。这种标准化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二,逻辑性与系统性。 《考工记》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它按照行业领域进行分类,每一篇内部也都有清晰的条理。这种系统性的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生产全貌,也便于后人学习和传承。 其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尽管《考工记》记载的是古代的技术,但其内容却是非常实用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所述的工艺方法,很多都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材料性能的深刻认识。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直接指导生产实践。 其四,蕴含的哲学智慧。 《考工记》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工艺数据,其中也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例如,在“明堂”篇中,建筑的尺寸和布局都与古代的礼制、天道思想相结合,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兵器制造中,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对事物内在属性的尊重。 《考工记》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它所使用的术语,很多都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紧密相关,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至今日,《考工记》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技术、军事、建筑、服饰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于工艺美术研究者而言,它是了解古代工艺美术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对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言,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激发创新灵感。 总而言之,《考工记》是一部集工艺技术、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于一体的古代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样做”的书,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考工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叙事口吻,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娓娓道来,不激不亢,却字字珠玑。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高,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动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清晰可辨,如抽丝剥茧般引人入胜。语言中流淌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非故作高深或堆砌辞藻,而是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冷拒人,也没有过度口语化的轻浮,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知识传递与情感共鸣之间的平衡点,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愉悦和美感,读完之后,内心会有一种被滋养的充实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所展现出的跨越时代的洞察力。很多观点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这不得不让我对作者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仅仅是对过往智慧的梳理和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能清晰地揭示出许多现代困境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投射和意义。这种“古为今用”的活泼感,是许多严肃读物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打破了时空壁垒,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处理某些核心问题上的共通性,从而获得了一种穿越历史迷雾的豁然开朗之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雅致的风格,让人在拿起书本的一刹那,就感受到了一种沉淀的历史感。纸张的质感细腻,摸上去温润如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的考量,疏密有致,行距适中,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古籍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困扰。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庄重,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出版工艺完美融合,为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触感到视觉,都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附录部分,是其价值的有力补充,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点石成金之笔。从注释的详尽程度可以看出出版团队的专业水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或典故,都有细致的考证和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避免了读者因为一个小小的疑惑而中断思考的尴尬。附录的内容编排也十分用心,既有必要的参考资料列表,也有一些拓展阅读的建议,这些都体现了出版方希望读者能够更进一步探索的良苦用心。这些“幕后”的工作做得越扎实,就越能保障主体内容的可靠性和可读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始至终都保持在一个高水准之上,让人感到物超所值,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在资料搜集和逻辑构建上的煞费苦心。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求证态度,贯穿了全书的每一个章节。你会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根据支撑,前后的呼应和铺垫都做到了天衣无缝。这种结构上的精妙,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时,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认知框架,避免了知识点之间的碎片化和散乱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严谨的框架下,作者还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联想,引导我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一种高级的学术引导,而非单向的灌输,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价值。

评分

《茶经》看百度百科上说呢,是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这些这本书里倒也是有,上网再一搜才晓得《茶经》原来也没多少字。到现在也还没细看,拿到手里就小小郁闷了一把。唉,这一抽空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评分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技术汇编,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传春秋战国时作,列为《周礼》“冬官”,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考工记》译注。将古朴的原文译成白话,详加注释,将《考工记》中有关“百工之事”及官营、家庭手工业的“三十二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列细述。附“考工记著作年代新考”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评分

这本书不错,很快,内容非常好,是不错的一本先秦官方科技文化“百工”之书。

评分

速度快,送货态度好,书也不错,得抓紧看。

评分

书还是挺好看的 剩下的都是双刷字数。

评分

是我喜欢的。支持京东'支持正版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非常好,包装完整,物流快捷。

评分

厚厚的一本,有注释有译文,大概翻阅了一下,还是很不错的,喜欢,还会买这一系列的书,感谢快递小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