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及其编造

科学及其编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查尔默斯 著,蒋劲松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知识论
  • 虚构
  • 叙事学
  • 认知科学
  • 文化研究
  • 批判性思维
  • 学术著作
  • 科学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4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269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13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艾伦·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续篇。它精心阐述前一本书的主题,捍卫作者提出的可错主义和客观主义进路。它以清晰和简明风格写成,这一风格使得前一本书成为成功的入门文本。本书适合在讨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思潮的课程里使用,也是《科学究竟是什么?》的有益补充。

内容简介

  如何才能辩护和论证,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且优越于巫术和伏都教?艾伦 ·查尔默斯在另一本非常成功的著作《科学究竟是什么?》中,概括并批判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正统回答。然而,在那本书中,对受到批判的观点并没有提供任何在细节上精心阐述的替代观点。这使得某些读者将其解释为对科学的彻底的怀疑论攻击。《科学及其编造》开始扭转这一情形。借助于一些不太需要技术性的历史案例,作者表明,在意识形态式的赞赏科学与彻底否定或拒斥科学之间的中间地带,对科学进行有限辩护是可能的。
  因而这种方式同时提供了对科学优点的恰如其分的赞赏及其局限性的澄清。
  本书除中文版外,还被译成法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和韩文出版。

作者简介

  艾伦·查尔默斯1939年生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起先是物理学家,后来转向研究物理学哲学和物理学史。在此论题上,他撰写了三十几篇文章,著有《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著作现已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5种语言出版,使其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查尔默斯1987—1999年任悉尼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主任、教授,1997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并于2003年因“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人文学科的贡献”获得由澳大利亚政府以女王名义颁发的百年奖章。

目录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科学哲学的政治学
1.1 作为一种政治议题的科学哲学
1.2 实证主义策略
1.3 具有历史偶然性的方法和标准
1.4 对伪科学的批判
第二章 反对普遍方法
2.1 概论
2.2 诉诸人性
2.3 诉诸物理学及其历史: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
2.4 物理学中多变的方法和标准
2.5 注释
第三章 科学的目标
3.1 概论
3.2 科学作为对普遍性的追求
3.3 建立理论抽象的早期尝试
3.4 普遍性与实验:伽利略
3.5 增长取代确定性
3.6 科学的目标
3.7 注释
第四章 客观化的观察
4.1 受到攻击的经验主义假定
4.2 观察的理论依赖性
4.3 作为实践成就的客观观察
4.4 伽利略望远镜数据的重要性以及争议特征
4.5 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观察
4.6 透过望远镜所看到的行星尺寸
第五章 实验
5.1 实验结果的产生与拒斥
5.2 经验主义的蕴涵
5.3 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蕴涵
5.4 面对怀疑论的攻击为实验辩护
5.5 实验者的后退
第六章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
6.1 社会学与对科学的怀疑主义
6.2 社会学家对其对手的不准确画像
6.3 科学知识的社会起源
6.4 对信念的不恰当强调
6.5 社会学解释局限于坏的科学
第七章 两则社会学案例研究
7.1 统计理论与社会旨趣
7.2 弗罗伊登塔尔关于牛顿《原理》的社会解释
7.3 结论
7.4 注释
第八章 科学的社会和政治维度
8.1 概论
8.2 客观的机会与个体的选择
8.3 科学实践的政治
8.4 把科学切小
8.5 注释
附录 折射定律的非常前史
参考文献
科学是如何编造的?(代译后记)

前言/序言


《星辰的絮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序言:仰望星空,追溯生命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便将目光投向那片深邃而神秘的夜空。闪烁的星辰,浩瀚的星系,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蕴藏着宇宙奥秘的宝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宏大的问题,驱动着人类不断探索,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当代的科学研究,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追问。 《星辰的絮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科学之旅的书籍。它将带领我们从最微小的基本粒子出发,逐步构建起宇宙从诞生之初到如今的宏伟图景。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所处世界的伟大理论,理解那些驱动宇宙运转的基本法则,并思考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这本书不是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你对宇宙的无限好奇与热爱。 第一章:时空的基石——宇宙的开端 故事的起点,是一场大爆炸。这不是我们日常理解中的爆炸,而是一次物质、能量、时间与空间的诞生。本章将深入探讨宇宙大爆炸理论,揭示宇宙最初的瞬间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将了解膨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早期宇宙中存在的各种奇特粒子。我们会潜入物质形成的最初阶段,从夸克、轻子到原子核的诞生,一步步揭示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砖块是如何聚合而成的。 大爆炸的证据: 我们将审视那些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例如宇宙的膨胀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们如同来自宇宙童年的回声,为我们描绘了最初的图景。 暴胀理论的解析: 面对早期宇宙的一些“反常”现象,我们将引入并详细阐述宇宙暴胀理论,解释它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并为宇宙的均匀性与平坦性提供了完美的解释。 第一批元素的诞生: 在大爆炸后的几分钟内,宇宙温度迅速下降,使得质子和中子能够结合,形成了最早的轻元素,如氢、氦和锂。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名为“大爆炸核合成”的过程。 宇宙的“婴儿期”: 早期宇宙的密度极高,温度极高。我们将描绘这个阶段的宇宙,以及各种基本粒子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演化的。 第二章:结构的形成——从原子到星系 宇宙并非一片均匀的混沌。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质开始聚集,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天体结构。从原子核结合成原子,到原子聚集形成恒星,再到恒星汇聚成星系,这是一场漫长而壮丽的演化过程。本章将聚焦于引力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早期宇宙中的微小涨落如何被放大,最终塑造出宇宙的网状结构。 引力的魔法: 引力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塑造者。我们将深入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它如何驱动物质的聚集,形成恒星、星系乃至星系团。 暗物质的“隐形之手”: 观测发现,宇宙中的可见物质远不足以解释现有结构的形成。我们将介绍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它如何在引力作用下,成为宇宙结构形成的“幕后推手”。 第一代恒星的诞生: 在早期宇宙中,只有最简单的元素。我们将描绘第一代恒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如何由氢和氦组成的巨大气体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而成的。这些“素食主义者”恒星的诞生,标志着宇宙化学演化的开端。 星系的演化: 从原始的星云到庞大的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我们将探讨星系的碰撞、合并以及它们内部恒星形成的周期。 第三章:恒星的生命周期——宇宙的炼金炉 恒星不仅仅是夜空中闪耀的光点,它们更是宇宙中物质转化的熔炉。在本章中,我们将探索恒星的诞生、生命过程以及最终的“死亡”。从一颗颗新星的诞生,到壮丽的超新星爆发,恒星的演化过程不仅创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元素,也为宇宙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恒星的诞生与发光: 我们将详细描述恒星是如何在引力作用下,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坍缩形成,并在核心区域发生核聚变反应而发光发热的。 恒星的“燃烧”: 恒星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我们将解析氢聚变成氦的过程,以及更重元素的合成,例如碳、氧、硅等,它们是在恒星内部的“炼金炉”中被制造出来的。 星系的“死亡”与重生: 当恒星耗尽其核燃料时,它们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我们将探讨不同质量恒星的死亡方式,包括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的形成。 超新星的壮丽: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壮观的事件之一。我们将解释超新星爆发的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将恒星内部合成的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第四章:行星的形成与多样性——孕育生命的摇篮 在恒星周围的盘状尘埃和气体中,行星开始孕育。从岩石行星到气态巨行星,行星的形成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过程。本章将带领读者了解行星的形成机制,以及太阳系内外的各种行星的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行星环境与生命起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寻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行星形成的“胚胎”: 在年轻恒星周围的星周盘中,尘埃颗粒通过吸积作用逐渐增大,形成小行星和彗星,最终成为行星的“胚胎”。 太阳系的奥秘: 我们将聚焦于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分析八大行星的形成过程、它们各自的化学组成、大气层以及磁场。 系外行星的发现: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我们将介绍寻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以及它们的多样性,从“超级地球”到“热木星”。 宜居带的探索: 寻找类地行星,特别是那些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行星,是当前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将讨论宜居带的概念,以及影响行星是否具备生命潜力的因素。 第五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宇宙中的奇迹 生命,是宇宙中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到复杂多样的生物圈,生命的出现似乎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本章将从科学的角度,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如何在这种独特的行星环境中繁衍、演化并最终适应各种极端条件。 生命的“配方”: 我们将追溯生命必需的元素,如碳、氢、氧、氮等,以及它们在早期地球环境中是如何聚集并形成有机分子的。 原始汤的奥秘: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以及有机物如何形成第一个自我复制的实体,我们将深入探讨生命起源的各种科学假说。 地球生命的演化史: 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繁多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将简要回顾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在其中的作用。 极端环境下的生命: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然而,一些特殊的生命形式却能在其中顽强地生存。我们将探索这些“极端微生物”,它们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六章:宇宙的未来——无尽的猜想与探索 宇宙的演化仍在继续,它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本章将带领读者展望宇宙的终极命运,从宇宙的加速膨胀到可能的“大撕裂”或“大收缩”,我们将探讨各种前沿理论,并反思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暗能量的谜团: 宇宙的加速膨胀是当前天文学中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暗能量的概念,以及它对宇宙未来的影响。 宇宙的终极命运: 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下去,还是会最终收缩?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宇宙学模型,并分析它们所预测的宇宙未来。 多重宇宙的可能性: 一些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我们将简要介绍多重宇宙的概念,以及它在理论物理学中的意义。 人类的未来与宇宙: 在了解了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之后,我们将回到人类本身,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将如何继续。 结语:永恒的好奇心,无尽的求索 《星辰的絮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本书希望能够点燃你心中对科学的热情,让你对我们所处的宇宙充满敬畏与好奇。每一次仰望星空,都应是一次对自身渺小的认知,也是一次对浩瀚知识的向往。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颠覆我们已有的认知。愿读者在本书的引领下,继续保持这份永恒的好奇心,去探索宇宙更深邃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科学及其编造》简直是思维的过山车,读完后感觉世界观都重新被构建了一遍。我原本以为科学就是那种严谨、不容置疑的真理集合,但作者用一种近乎颠覆性的笔触,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定律和发现,置于一个全新的、充满辩证和反思的框架之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范式转换”的论述,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地讲解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科学共识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编造”出来的,以及这些“编造”背后隐藏的社会、政治甚至哲学动机。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充满了对既有权威的挑战,读起来酣畅淋漓。它迫使我不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开始追问: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理论,在一百年后会不会也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编造”?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比任何单一的科学知识点都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强劲且富有个人色彩的,读起来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求真欲望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某种不耐烦。它不是那种温和地引导你思考的书,更像是一记重锤,直接砸向你对知识确定性的依赖。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消化刚才读到的那种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某些被奉为圭臬的科学方法论,实际上在历史上更多是事后的合理化构建。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科学社群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将同行评审比作某种“思想的税务局”,只允许那些符合既定税率的知识流通。这种略带嘲讽却又极其精准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哲学议题,变得鲜活起来,甚至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色彩。

评分

坦白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沦为故作高深的哲学呓语,毕竟“编造”这个词听起来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但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简单地诋毁科学,而是提供了一种极其精妙的、充满历史纵深的观察视角。他没有否认科学的实用性,却极其细致地描绘了科学知识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那些被有意或无意筛选、美化甚至重塑的环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重复性危机”的章节,作者没有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去指责科学家不诚实,而是从实验设计、数据解释以及同行评审机制的内在矛盾入手,揭示了科学共同体如何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可信度,而对那些不符合主流叙事的发现进行“边缘化处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被授予了一把精巧手术刀的学徒,可以开始解剖那些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结构,寻找那些隐藏在光鲜理论背后的细微裂痕。

评分

从装帧和整体的排版来看,这本书就透着一股不走寻常路的劲头,这恰恰也反映了其内容的内核。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刻意简化观点的科普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强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坐标系之间进行快速切换。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在探讨“进步论”时的视角——他挑战了科学发展必然导致人类更光明的这种线性叙事,转而探讨了每次“编造”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多少条其他可能性被永久地扼杀了。这种对“知识的代价”的深层挖掘,让我对所有宣称“客观”的知识体系都产生了一种健康的、必要的警惕。它教我的不是“不相信科学”,而是“如何更负责任地相信科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加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辩论赛,而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作者的逻辑链条设置得极其紧密,每抛出一个论点,都会立即用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历史案例和案例分析来支撑。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重大科学事件时的那种冷静克制,他没有一味地煽动情绪,而是通过对原始文献和早期记录的细致考据,展示了科学“真理”是如何一步步从模糊的猜想到被定型的叙事。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批判性论述具有了坚实的地面支撑,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空谈。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严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人类的局限性、集体的偏见以及对“好看故事”的偏爱。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内容不错,质量过硬,阅读很有收获!

评分

附录 折射定律的非常前史

评分

5.5 实验者的后退

评分

买书在京东!便宜又轻松!

评分

科学及其编造

评分

6.4 对信念的不恰当强调

评分

编辑推荐

评分

艾伦·查尔默斯1939年生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起先是物理学家,后来转向研究物理学哲学和物理学史。在此论题上,他撰写了三十几篇文章,著有《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著作现已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5种语言出版,使其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查尔默斯1987—1999年任悉尼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主任、教授,1997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并于2003年因“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人文学科的贡献”获得由澳大利亚政府以女王名义颁发的百年奖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