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子思,李静 著,陈才俊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6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ISBN:9787802136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87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4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中庸全集》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
  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全集》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我们精心编制了《中庸全集》这部书,《中庸全集》吸取其他《中庸全集》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文、译文、注释、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金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使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作者简介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目录

序言
前言
朱熹《中庸章句序》
第一章 天命
第二章 时中
第三章 鲜能
第四章 行明
第五章 不行
第六章 大知
第七章 予知
第八章 服膺
第九章 可均
第十章 问强
第十一章 素隐
第十二章 费隐
第十三章 不远
第十四章 素位
第十五章 行远
第十六章 鬼神
第十七章 大德
第十八章 无忧
第十九章 达孝
第二十章 问政
第二十一章 诚明
第二十二章 尽性
第二十三章 致曲
第二十四章 前知
第二十五章 自成
第二十六章 无息
第二十七章 明哲
第二十八章 自用
第二十九章 三重
第三十章 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
第三十二章 至诚
第三十三章 尚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孝廉郎官鲍宣
  鲍宣,字子都,西汉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人。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大司空何武聘任鲍宣为西曹掾,不久又举荐鲍宣为谏议大夫,迁豫州牧。鲍宣直言敢谏,指出百姓有七亡七死而无一生,忧国忧民之心昭然。后任司隶。王莽执政,被迫自杀。
  鲍宣娶富豪桓氏的女儿少君为妻。当初,鲍宣曾经拜少君的父亲为师。少君父亲惊异鲍宣在贫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的精神,非常感动,认为鲍宣是一个有志有为的人,所以同意把女儿嫁给他。少君出嫁时嫁妆十分丰厚。但是鲍宣的心里很不安,他对妻子说:“少君啊。你从出生就生活在富裕骄奢的环境中,习惯了用精美的妆饰打扮,可是我出身贫寒,地位低下,没有能力拿出相当的彩礼,也不敢收下这样的厚礼。”少君说:“我的父亲就是因为您品德高尚,遵守法度礼仪,才把我嫁过来侍奉您。现在我是您的妻子。自当听从您的意愿。”鲍宣高兴地说:“能够得到你这样的理解。这实在是我的心愿啊。”于是少君把娘家陪送物品、首饰等全部送还,自己换穿上平民穿的短布衣裳,同鲍宣坐着鹿车回到家里。拜见婆母家人之后,就提着水桶出门挑水。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恪守作为妻子应该具备的品德,被乡邻宗族称赞。

前言/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卖干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想到书这么厚,排版注释都不错,慢慢阅读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书挺好的,很厚,里面的注释和引子也挺详细的,值得购买

评分

物流很快,书的质量还行,内容好,值得一看。

评分

书已收到,书字体清晰,包装完好,未有损坏,相信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

还可以,增长知识

评分

书已收到,书字体清晰,包装完好,未有损坏,相信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

¥21.90

评分

纵横捭阖也好,运筹帷幄也好,引导思考人生也好,尽量看原文,查辅助参考书,自己思考,不要被译文过分引导。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学经典:中庸全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