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精粹》,系统分析字形、字义以及考证字源的字典,收录了秦汉时期通行的各种字体,收字范围之广为我国古代shou创。同时,《说文解字精粹》在按部首编排文字的方式、分析文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也首开先河,为后世文字工具书的编撰提供了先例。 《说文解字精粹》因其广博的收录而记载了大量的古代词汇,并保存了许多字词的古义和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因此,这部书既是研究上古时期的文字发展和典籍文献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注释古籍、探讨古代文化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会意字、形声字以及用字的假借等内容的认识和了解,有着zui为直接的作用。
本书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按照其义项特征做了系统归类,参考原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分解。本书力求做到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在quanwei认证的前提下,挖掘富有趣味的汉字知识和历史典故。
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倾尽毕生精力,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zui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最具华夏文化特色的汉子篇
五常篇
阴阳五行篇
八卦篇
天千篇
地支篇
十二生肖篇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篇
方位偏
数字篇
人体篇
称谓篇
自然篇
与政治文化有关的汉字篇
政治篇
文艺篇
[词意演变]
“德”由本义可引申为道德、品行,这是德的常用义项。如《篇海类编》:“德,德行。”《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意思是,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三国志,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意思是,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品行(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荀子,王制》:“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意思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品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
又如“德望”,品德与名誉;“德薄”,德行浅薄;“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辞,指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德”又进一步引申为“恩惠,恩德”。如《战国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注:“恩也。”大意是,此不敢背叛恩惠。《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兄长(项伯)把我的心意详细转告,臣绝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啊!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德”又进一步引申为“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德”又可引申为心意。如《诗经·卫风,氓》:“土也罔极,二三其德。”其中“罔极”,指没有准则,也就是变化无常。“罔”,无。“德”,心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这人变化无常,三心二意。又如“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心意一致。
在古文中,“德”通“得”,为动词,指取得、获得。如《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大意是,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都获得善良的品德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都获得诚信的品德厂。《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大意是,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获得)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成语“以德报怨”,指用恩惠回报与别人的仇恨。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关于“以德报怨”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
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卖干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习惯于快速获取结论,而忽略了事物最根本的源头。而《说文解字精粹》恰恰是让我们慢下来,去探究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溯源,比如“家”字的构成,从最初的“宀”代表房屋,到“豕”代表猪,再到后来引申出的“家庭”、“宗族”的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造字的朴素和智慧,也看到了人类社会早期生活的缩影。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衣”字,从最初描绘衣物形态的象形,到后来引申出的“衣服”、“衣饰”,再到更抽象的“衣食住行”,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逻辑推理,简直是思维的体操。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说文解字精粹》,真是有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它不像很多现代的工具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字的意思,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每个字的来龙去脉。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仁”字的解读,从最初的“人”和“二”的组合,到后来引申出的“爱人”、“共情”等含义,真是让我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还专门辟出一章讲“象形字”,那些描摹自然的古老符号,像一幅幅微缩的古代画卷,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对“山”字和“水”字印象深刻,它们的字形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字谜课堂,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既有探索的乐趣,又有对先人智慧的由衷赞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理解它的文字。《说文解字精粹》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精挑细选了一些最具代表性和文化意蕴的汉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道”字的阐述,从最初“首”和“止”的组合,象征着行走和引导,到后来引申出的“道路”、“道理”、“道德”等含义,让我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理解。书中还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一些与古代社会制度、礼仪相关的字,比如“祭”、“朝”、“聘”等,通过这些字的字形演变和含义分析,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说文解字精粹》,我有点担心会枯燥乏味,毕竟“说文解字”听起来就不是轻松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一股脑儿地罗列繁琐的考据,而是精选了许多有代表性、有故事的字词,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释。我特别欣赏它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的呈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的转变,这对于我这种对书法和历史都稍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其中,关于“龙”字的考证,从早期充满神秘色彩的图腾,到后来被赋予的种种象征意义,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还巧妙地联系了古代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使得每一个字的解读都沾染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渊博的学者对话,他会循循善诱地带你走进汉字的世界,让你不再觉得它们只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活的载体。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稍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汉字充满敬畏。而这本《说文解字精粹》更是让我如获至宝。它不像一般的字典那样过于技术化,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说文解字”的内容。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一些常见词语的拆解和剖析,比如“天地”二字,分别从“一”、“二”、“工”等古文字形出发,解读出其蕴含的哲学意义,让我对“天”和“地”这两个简单的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里还穿插了一些与汉字相关的趣闻轶事,比如某个字的起源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之旅,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宝藏”。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汉字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情感连接,仿佛它们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拥有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书有塑料纸包装,质量特别好,谁说纸张不好?推荐购买
评分现在已经习惯了从京东买书,便宜实惠,发货还快,最关键的还是正版!
评分京东说过一句话,10块钱办一张电子读书卡,读一本书,就赚回来了,现在的阅读成本太大了,选择成本好高,真心希望京东在书籍这一方面做好把关,提前谢谢刘哥了
评分¥21.90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还行,内容好,值得一看。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就是还没来得及看哦
评分孩子特别喜欢,质量很好。以后还会购买。
评分国学经典要从小学起,优惠力度还不小,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彩色纸,很少看到这个样子的,还没看,不知写得怎么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