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列子臆说(下册)》御风而行的逍遥列子
变化不居的大千世界
《列子》先把哲学的大原则讲了,下面引用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所包括的意义都是既深且远,要自己慢慢以人生的经验,以精密的思想去体会。
内容简介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存《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旨意大致同于《老子》、《庄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该书载有战国以后史事,遣词用句多为秦汉以后用法,且又多与汉晋佛经相参合,因此,后人推断《列子》原书己佚,今本《列子》出自魏晋人之手,既发展了老庄哲学思想,又融会了其他学派的观点。该书包括一百余则瑰丽奇幻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夸父追曰”,等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看似易读,实则难懂,因为其中不仅贯穿了“御风而行”、洒脱不羁的列子的奇特思想,而且涉及杨朱等人的人生哲理。
与以往对《列子》的注解不同,南怀瑾先生不再纠缠于考辨列子其人、《列子》的成书年代以及文字训诂等,而是偏重于解说《列子》所引用的故事。他更别出心裁地采用倒序的方式,由《说符》篇讲起,对《列子》的故事进行发挥,涉猎广阔,见解精深,阐发了他对道家学术及观念的认识,反映了他对生死、时势、缘遇、名利、富贵、公私等问题的理解,涵盖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心。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内页插图
目录
下册
第五十六讲
周穆王篇○周穆王的故事○来自西方的化人○美色奢华也无用
第五十七讲
天上人间之别○神游归来○神游的种类○周穆王西游昆仑
第五十八讲
昆仑山的奇遇○观想神游幻网○如何修梦幻法
第五十九讲
幻化与生死○生命的幻化○幻化法修成了
第六十讲
列子说幻化○列子说觉与梦○列子解梦○不做梦的人
第六十一讲
西极之国另类生活○中土的生活○劳力者的醒与梦○劳心者的醒与梦
第六十二讲
意外得鹿又失鹿○醒与梦纠葛不清○健忘的快乐记忆的苦恼
第六十三讲
一个反常的人○老聃说正常与反常○年老还乡空断肠○黄帝篇○老祖宗黄帝
第六十四讲
黄帝的反省○华胥国○黄帝悟道之治○列姑射山的超人
第六十五讲
列子的一个学生○列子学道九年的经过○列子学成之后○吕洞宾的故事
第六十六讲
道人为何能乘风而行○得道者的特点○醉酒者的反应○道门的奇事○什么是真正的定力
第六十七讲
古代的闻人○投奔闻人○被戏弄的人○什么是道
第六十八讲
中庸与道○现实的通俗道法○信心的力量○养虎的诀窍○虎性人性
第六十九讲
颜回问驾船术○江湖人幽默读书人○孔子谈学习谁能不受外界的影响○激流中自在出入的人
精彩书摘
上次讲到关尹子说的“知而忘情,能而不为”,譬如说神通是道之花,不是道之果,一切修行证果离不开这些花朵,但是要记住,不要管花朵,因为原则是“知而忘情,能而不为”,那才是真知真能,才是得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关于“能而不为”,我常常告诉学经济、学财政的同学,你们的经济学啊是书本里学来的,我的经济学是钞票买来的。我也常常跟工商界的头子们讲,你们有赚钱的经验,有没有赊本的经验?当然没有。没有的话你就不算完全,我是全都经过。我说我的经济原则是,今天赚了一百万用掉了,才算赚钱。我看你们钱很多,一毛钱都舍不得花,那你比没有钱的人还可怜,买黄金放在家里怕被偷,放银行,利息降低怎么办?一天到晚在那里发愁。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一毛钱都没有,睡觉都安稳.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真有钱的时候忘记了钱;同样的道理,真得道的人忘记了道。如果还觉得我得道了、我成道了,这就完了,可能精神有病!
所以“真知真能”的人,等于是无知无能,因此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开始,到最后一句结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什么都没有.这是“天命之谓性”,这就是道,空的。所以佛讲空嘛,这是“真知真能”,得了道。
“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那么你说得了道的人,忘情而不为,无为,这是“真知真能”,等于无知无能。讲话也好,做事也好,慈悲也好,该做的都做.心中不留一点世俗的感情,做过了就忘了。如果做了善事自己还记得,那还叫善事吗,你那是做生意,投资赚钱,想求功德嘛!真正的大功德心中是没有事的,救遍天下人,自己心里都忘了,连天下都忘了,何况人呢!那是道了。
所以得道的人,看这些荣华富贵,“聚块也,积尘也”,这个地球不过是泥巴堆拢来而已,足一点一点尘土累积起来的,几十层高楼也是如此。“虽无为而非理也”,虽然得了道,一切无为境界,看起来好像有个道理,又像是设有道理,似乎都在对与不对、可与不可之间。
下面接着要看《周穆王》这篇了,这一篇说的是神话,但有很深的哲学道理。周穆王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再提,唐诗里也有关于他的诗文。
前言/序言
《列子臆说(下册)》:探寻古圣智慧,洞见人生真谛 南怀瑾先生的《列子臆说》并非一本简单的注疏,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一次对《列子》原典的深邃解读与现代生命经验的巧妙融合。本书(特指《列子臆说》下册,此处不涉及《南怀瑾作品集1》中的其他内容)以其独特的视角、精辟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引领读者一同走进古代先贤的哲学世界,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 一、 《列子》其书与“臆说”的缘起 《列子》,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书中内容以寓言故事为主,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等诸多哲学议题,尤其以其对“自然无为”、“虚静”、“顺应”等道家核心思想的阐释而著称。然而,《列子》原文精炼,意涵深远,历来解读众说纷纭,非有深厚功底与独特见解者,难以窥其堂奥。 南怀瑾先生,作为当代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师,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列子臆说》的诞生,正是先生将自己多年研读《列子》的心得,结合其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代社会诸多困境的体悟,倾注心血的结晶。这里的“臆说”,并非凭空揣测,而是基于对原典的尊重,辅以先生本人丰富的学养、生活经验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进行的“以己意说彼意”的创造性阐释。先生并非拘泥于字句的表面,而是直探原典背后所蕴含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智慧。 二、 下册篇章:人生进阶的智慧阶梯 《列子臆说(下册)》承接上册的精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现实生活的应对之道。此下册篇章,犹如人生进阶的智慧阶梯,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表象走向本质,从困惑走向通达。 1. “杨朱”与“墨子”的辨析:个体价值与群体关怀的平衡 《列子》中,“杨朱”与“墨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代表。“杨朱”主张“重己”,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反对“拔一毛而利天下”,体现了对个人生命尊严的维护。而“墨子”则倡导“兼爱”,强调群体利益的至上,主张“摩顶放踵利天下”。 在《列子臆说(下册)》中,南怀瑾先生并非简单地评判二者孰优孰劣,而是深入剖析了两种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先生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重己”与“兼爱”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的“重己”,可能走向自私自利;而过度的“兼爱”,则可能忽视个体生命的价值,乃至牺牲个人尊严。先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爱护自身、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关怀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于身处现代社会,强调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相互制约的我们,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何做到既不失自我,又能融入社会,和谐共处,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课题。 2. “冲虚”与“顺应”:生命运行的内在规律 “冲虚”与“顺应”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列子》中反复强调的生命智慧。所谓“冲虚”,指的是内心的空明、无为,不被外物所扰,不为私欲所缚。而“顺应”,则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与大道合一。 南怀瑾先生在《列子臆说(下册)》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极为精彩的阐释。他认为,“冲虚”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体察万物,洞悉事物的本质。而“顺应”,则是一种大智慧,它意味着不再与自然对抗,而是与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先生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冲虚”与“顺应”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乃至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告诉我们,当我们内心足够平静,足够“虚”,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风雨。当我们学会“顺应”自然的节奏,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避免不必要的折腾和内耗。 3. “乐知”与“知乐”:超越苦乐的生命境界 《列子》中,对人生苦乐的探讨不绝于耳。而南怀瑾先生在《列子臆说(下册)》中,将这种探讨引向了更深邃的境界:“乐知”与“知乐”。“乐知”,是指以快乐的心态去求知,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而“知乐”,则是指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快乐所在,并能在任何境遇下安然自得。 先生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将快乐寄托于外在的物质或成就,一旦失去,便坠入深渊。而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充实与平和。“乐知”的态度,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好奇与热情,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而“知乐”的境界,则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是一种超越苦乐的生命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如何培养这种“乐知”的态度,如何迈向“知乐”的生命境界。 4. 杂篇精华:生活智慧的集大成 除了上述重点章节,《列子臆说(下册)》还对《列子》中其他重要的篇章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篇章涵盖了从宇宙的生成演变,到人心的复杂变化,再到社会现象的种种透视,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南怀瑾先生以其通达的智慧,将这些古老的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供了独到而实用的见解。 例如,书中可能涉及对“道”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无为而治”的现代解读,对“认识论”的辩证分析,以及对“鬼神”、“梦境”等神秘现象的理性阐释。先生的解读,往往能拨开迷雾,直指核心,让读者在看似玄奥的文字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三、 独特的解读方式与价值 《列子臆说(下册)》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的学术著作,成为一本广受欢迎的读物,在于其独特的解读方式和深厚的价值: 融汇中西,古今贯通: 南怀瑾先生学贯中西,其解读不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常常借鉴现代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将古老的智慧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 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先生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注重实践,直指人心: 先生的解读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始终着眼于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命品质。他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认识生命的真相,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快乐。 启发思考,独立见解: 先生的“臆说”,并非要求读者照搬照抄,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他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激发其内在的智慧。 四、 结语 《列子臆说(下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智慧之书。它不仅是了解《列子》思想的窗口,更是指导人生方向、提升生命境界的明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种种挑战与诱惑,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认清生命的真谛,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它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段探索内在自我的旅程,发现生命中蕴藏的无限可能,活出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