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

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成玉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同义词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言
  • 工具书
  • 学习
  • 教学
  • 参考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2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84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同义词的丰富,是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汉语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义词非常丰富。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人对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过全面收集整理,但我们可从冯蒸先生的《(说文>同义词研究》中看出汉语同义词的基本面貌。据研究,《说文》中可确定为同义词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凡例
词目
正文
汉语拼音检索

精彩书摘

  明李昌祺《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俄而兔魄将低,鸡声渐动。”
  兔轮唐元稹《梦上天》诗:“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月硖紫城,疑兔轮之晓落。”
  兔窟清陈维崧《月当厅·虎丘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斜倚广寒,一望兔窟清深。”
  玉兔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三回:“一路说,一路行,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月兔唐黄滔《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唐杜荀鹤《与友人话别》:“月兔走人海,日乌飞出山。”
  瑶兔唐王勃《上明员外启》:“侧闻金乌耸辔,俯圆燧而抽光;瑶兔浮轮,候方诸而吐液。”唐黄滔《丈六金身碑》:“一夕雨歇天清,风微月明,瑶兔无烟,铜龙有声。”
  玄兔《昭明文选·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象,故以名焉。”唐白行简《新月误惊鱼赋》:“桂影西南,尽迷玄兔;与波上下,难晦紫鳞。”
  冰兔唐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跋兔清程晋芳《游太学观石鼓》诗:“赤乌跋兔犹朦胧,六经聚讼如蚁丛。”
  阴兔南朝梁简文帝《大法诵》序:“阴兔两重,阳乌三足。”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名》:“阴兔假道,阳乌迥翼。”

前言/序言

  同义词的丰富,是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汉语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义词非常丰富。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人对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过全面收集整理,但我们可从冯蒸先生的《<说文>同义词研究》中看出汉语同义词的基本面貌。据研究,《说文》中可确定为同义词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说文》中的互训字。如“玩,弄也”“弄,玩也”;“问,讯也”“讯,问也”等。这是最典型的同义词,共354组。另,经段玉裁改字互训的字有75组。两者合计有429组。
  二、《说文》中所收的方言词一般也是同义词。如《说文》:“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黔、黎,都表示黑色,是同义词;黔首、黎民,都表示老百姓,也是同义词。又《说文》:“睇,小衰(斜)视也。从目弟声。南楚谓眄日睇。”《说文》:“眄……一日衰视也。秦语。”这样因方言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有175组。
  三、《说文》中有一些同训字、递训字,也应该是同义词。同训如《说文》:“扶,佐也”“助,佐也”;“迅,疾也”“速,疾也”。递训如《说文》:“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遭,遇也”“遇,逢也”。这一类同义词,有的需要筛选辨别,一时没有进行统计。
《山海经异兽图鉴》 导言:迷雾中的古代世界与奇幻生灵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未知怀揣着无尽的好奇与敬畏。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有一部典籍以其瑰丽的想象力、神秘的地理记录和栩栩如生的奇特生物描绘,成为了探索古代世界观的瑰宝——《山海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囊括了神话、巫术、物产和异兽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异兽图鉴》正是基于对这部古代奇书的深入研究与艺术再现,旨在为当代读者构建一个可感、可触、栩栩如生的上古神兽世界。本书并非对《山海经》文本的学术考据,而是侧重于其核心魅力——那些在荒野山川中出没的、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奇特生灵。 第一部分:溯源与构建——图鉴的视野与方法 本书的撰写与编绘过程,严谨地遵循了对《山海经》原文描述的忠实解读,同时结合考古发现、民俗学研究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体系,构建出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的异兽形象。 一、文本的精炼与筛选: 我们仔细梳理了《山海经》十八卷中所有关于动物、神灵、怪物的记载,剔除了那些过于模糊或与其他典籍记载重复的条目。最终,我们精选了二百余种最具代表性、形象特征最为鲜明的异兽进行深度描绘。这些异兽包括了四方之神、山川精怪、以及来自海外的奇异物种。 二、形象的艺术重构: 古代文献的描述往往是简练的,如“有首如牛而四翼,其毛如蓑,食之不饥,名曰鸱(chī)魄”。如何将这段文字转化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视觉形象,是本书最大的挑战。我们的团队汇集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写意山水画以及民间剪纸艺术的专家,致力于在“写实”与“奇幻”之间找到平衡点。 形态考据: 异兽的组合形态(如人面、兽身、鸟翼)均严格参照文本,例如九尾狐的九尾、人面鸟身的精卫,力求体现“杂糅”这一上古神兽设计的核心特征。 生命气息: 我们摒弃了传统神话插图中常见的僵硬符号化处理,力求赋予每一种异兽以独特的生命气息——或凶猛、或温驯、或诡秘。例如,对凶兽的刻画注重其肌肉线条和眼神的张力;对祥瑞之兽则强调其羽翼的飘逸和光泽。 三、环境的生态还原: 异兽的魅力在于它们所处的环境。《山海经》详述了山川河流的地理信息。因此,本书的每一幅异兽图,都力求还原其栖息地的地理特征。 山脉的描绘: 昆仑之巅的玄铁之色、不周山的崩塌遗迹、以及南山经中瘴气弥漫的沼泽,都通过细致的墨色和皴法来体现。 物产的关联: 异兽常与特定的矿物、草药伴生。图鉴中会特意标示出异兽所食用的“玉”或其皮毛所附着的“铜光”,以增强其作为“物产”的维度。 第二部分:异兽巡礼——精选篇章速览 本书按照《山海经》的地理脉络(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及海外四经),将异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群落进行展示。 一、南方之域的炎热与诡谲(南山经卷) 南方多火热之气,孕育出诸多性情暴烈的神兽。 九婴: 以其九头喷水之能著称,图鉴中展现了其黑色的鳞甲与九口同时喷吐水汽的宏大场面,重点描绘其与水域的共生关系。 蛊雕(Gǔ Diāo): 人面虎身的凶鸟,其啼声如婴儿哭泣。我们的描绘着重表现其伪装能力,将其置于幽深密林中,突显其捕猎的狡诈。 英鞮(Yīng Dī): 一种会预知灾祸的白马,毛发如同铁甲。其形象设计强调了其威严和神圣感,暗示其作为“先知”的地位。 二、西方之地的坚硬与肃杀(西山经卷) 西方多金玉矿藏,这里的生灵往往具有坚硬的皮毛或金属质感。 橐驼(Tuó Tuó): 长着骆驼身躯,却拥有四只眼睛的神兽,其生存于干燥的山脉之中。图示突出了其眼睛的复杂结构和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 獌(Xiǎn): 形状如兔,但长有蛇尾,其叫声如同犬吠。此图侧重于展现其肢体的“不协调美感”,凸显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奇异理解。 朱厌(Zhū Yàn): 形似猿猴,白首赤足。我们将其形象设计为山魈的祖先形态,强调其与人类文明起源地昆仑山脉的关联。 三、北方之地的冰寒与深邃(北山经卷) 北山多冰雪与深潭,异兽多具蛰伏与寒冷特性。 穷奇(Qióng Qí): 作为四大凶兽之一,它被描绘为长着翅膀的虎形怪兽。图鉴中,穷奇被置于暴风雪中的山脊之上,其利齿和尖锐的羽翼强调了其“嗜杀”的本性。 خوا(Huò): 像牛却长有四角,毛发稀疏,常出没于冰封的湖泊。此图聚焦于其身体表面的“冰霜覆盖”效果,展现其对极寒的耐受力。 第三部分:超越图像的延伸——文化印记 《山海经异兽图鉴》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呈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万物有灵”世界观的窗口。 一、神兽与医药: 书中对许多异兽的记载,往往伴随着它们身体部位的药用价值(如“食之不饥”、“可以御凶”)。本书在每种异兽的介绍后,都会附上相应的“物性考”小栏,探讨这些记载如何影响了后世中医药学中对某些动物原料的认识和想象。 二、图腾与信仰的变迁: 通过对比不同山经中形象相近但名称各异的异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不同部族对同一自然力量的不同崇拜与恐惧。例如,龙的早期形态与水怪的关联,以及凤凰在不同地区的演化路径,均在图中得到了视觉上的对比。 三、现代语境下的重读: 古代的“怪异”生物,在现代人眼中,恰恰是想象力与生命多样性的绝佳范本。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本土神话体系的再认识,思考“非人”生命形态的无限可能。它引导我们超越科学的界限,重新拥抱那个充满奇迹和未知的上古洪荒。 结语 《山海经异兽图鉴》是一次对古代文本的忠实致敬,一次对想象力边界的勇敢探索。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现代的理性枷锁,跟随我们的画笔与文字,重返那片由神祇、怪兽与磅礴山河构筑的东方奇幻秘境,亲眼目睹那些沉睡于史书中的生命,是如何呼吸、如何战斗、如何定义古代中国的世界图景。这是一本集艺术性、考据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博物志,也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神秘东方美学的读者的视觉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沉稳的靛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文字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翻阅起来非常顺畅,预计能陪伴我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段关于汉字演变历史的简短引言,虽然篇幅不大,却能瞬间将读者的思绪带回到那个语言孕育的古老时代,为接下来的查阅工作定下了严谨而富有敬意的基调。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我在使用过程中,对它所收录的例句的筛选标准感到非常赞赏。很多同义词词典为了凑数量,会收录大量语境模糊、解释性不强的例句,反而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精挑细选过的,每一个被引用的例句,几乎都能精准地印证当前词条所要强调的细微语义差别。这些例句不仅来源权威(多为传世经典),而且往往是该词义的最佳范例,具有极高的“示范性”。通过对这些精炼例句的反覆研读,我发现自己对于古汉语的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教我的不仅仅是词汇本身,更是一种用古人思维去组织语言的微妙方式,这才是任何语言学习工具的终极目标。

评分

我初次接触这本工具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其检索系统的精妙布局。通常同义词词典的困境在于同义词的辨析往往流于表面,但这本书似乎另辟蹊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单一索引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关联网络。比如,当我查找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时,它不仅给出了主要的释义群,更在相邻的栏目中,用极其简洁的标注指出了这些同义词在语境、感情色彩和使用频率上的细微差别。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避免了读者在不同词条间来回跳转的困扰。更妙的是,它似乎还暗含了一套隐含的“语境提示系统”,通过对特定例句的筛选和编排,让使用者能够迅速捕捉到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的真实应用场景,这对于撰写古典文献注释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避免了望文生义的尴尬。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担心的就是工具书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然而,这本词典在保持其高度专业性的同时,也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需求。它的释义语言力求平实精准,避免了过度堆砌生僻的学术术语。如果一个古义的辨析确实复杂,它会巧妙地运用对比和举例来说明,而不是用长篇大论的理论去解释。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语气词或虚词,它会提供一个简短的“现代意译”作为参照,这就像是在迷雾中突然出现了一盏指路灯,让人可以快速定位到词语的“功能性”意义,然后再深入挖掘其“情感性”内涵。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古汉语研究领域的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时常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我发现它在收录词条时,并非仅仅罗列现代汉语中被认为是“古义”的词汇,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代典籍中那些早已被现代汉语淘汰,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同义表达。比如,对于一些表达“疾速”或“忧虑”的词汇,它能清晰地梳理出先秦、汉魏、唐宋时期在语义侧重上的演变轨迹,并配以极具代表性的出处佐证。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工作,对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A等于B”,而是阐释了“在某年某月某地,A比B更常用,因为它强调的是……” 这种对语言流变保持的敬畏和严谨,使得整部词典的学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可以不错还行就不错吧。

评分

好用

评分

但没想象的厚……内容还好吧 看着玩

评分

书不错,内容适合一般读者和专业读者。

评分

书很好,不错,物流也很快,谢谢。

评分

很专业很正版很精致的专业书籍

评分

有例句,有辨析,有观点。

评分

意想不到的惊喜,书的内容对我很有帮助,物快递很给力,很快就到货了

评分

封面也较为雅致,就是价格相对偏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