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现存约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其悼亡词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精选纳兰有代表性的词作118首,约请专家进行注释并以深入浅出的笔调进行赏读,是富有小资情调的读者涵濡心灵、疏导情绪、培养审美趣味的枕边书。《纳兰性德》双色排印,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传记那样严肃刻板,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矫揉造作。作者的文笔自然流畅,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深深地被书中对纳兰性德内心世界的探索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赞美他的才华,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痛苦、迷茫与坚持。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朋友,所承受的压力和情感的波动。书中对他诗词的解读,也别出心裁,它不仅仅是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更是挖掘诗句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他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才华,不仅仅是锦衣玉食的挥洒,更是身处逆境中的坚守与思考。它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情感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应该基于客观的史实。而这本书,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解读,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脱离现实。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纳兰性德置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这位年轻的词人,是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宫廷斗争的描写,虽然不是重点,却为我们理解纳兰性德的处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背景信息。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的描写,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当目光聚焦到纳兰性德身上时,作者又展现了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自由,却又被责任所束缚;他才华横溢,却又无法完全施展抱负。书中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每一页都在上演一出精彩的戏剧,让我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几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的存在,既点缀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心境,为这位词人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评分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人“上头”的书!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古代诗人的传记,没想到读起来比很多小说都精彩。作者的笔法极其生动,将纳兰性德这个人从纸面上“请”了出来,仿佛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位朋友,你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的才情飞扬。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纳兰性德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发生在宫廷内外的趣事、尴尬、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烦恼,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关于他与几位红颜知己的交往,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我不由自主地为他揪心。还有他与朋友们的唱和,那种才子间的惺惺相惜,那种少年意气的挥洒,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拔高纳兰性德,反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热爱,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著名诗词创作背景的挖掘,原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动人的故事。每一次读到一首诗,再对照书中的描写,都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评分这本书封面素雅,仅仅是“纳兰性德”这四个字,就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晚秋,窗外萧瑟,室内一盏孤灯,仿佛触碰到了书页中那个温润如玉却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灵魂。我并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对清代词坛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这本书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将我带入纳兰性德的生活。我仿佛能听到他笔下的塞外风沙,感受到他宫廷中的锦衣玉食,更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那份不为外人道的孤寂与愁绪。书中那些描绘的景致,无论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艳,还是“赌书泼茶”的温情,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凝结了他生命的精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虽然对话无声,却直抵心扉。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如此细腻敏感、又如此才华横溢的词人?是身为皇亲国戚的荣耀,还是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通过一个个场景、一段段描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纯粹灵魂在其中挣扎、闪耀的痕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说教,更不像小说那样虚构夸张,它以一种近乎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我对这位词人,乃至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并没有太深的感情。毕竟,我一直觉得,过于完美的形象往往是脱离现实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描绘的那个“不完美”的纳兰性德所吸引。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己的烦恼与追求的鲜活个体。书中的叙述非常有力量,它将纳兰性德置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让我们看到,即使他身居高位,拥有绝世才华,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他政治抱负的探讨深深吸引,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挣扎、他的不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他个人情感世界的刻画也同样精彩,那种隐忍的爱恋,那种不期而遇的温柔,都让他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那些看似轻松随意的诗句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古书,内容应该是不错的,也相信自己的选择,呵呵。
评分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他的词也独有千古。“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
评分送给哥哥的书,他很喜欢。
评分很好看、喜欢、纸张印刷都不错
评分这样一个时代,即使在象征文化程度最高等的大学,文化的氛围和市场依旧令人尴尬和难堪。文化市场的全盘商业化是经济时代的悲哀,也是文化产品脱离自身系统不得不依附经济基础的主因。越来越向经济强国发展的中国,怎样在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尴尬时代给予文化和纯文学哪怕是一点点关爱和呵护的土壤,是大时代发展下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时代下的年轻人,也应该有自省和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精神世界可以达到的地方远远比你想象中还要开阔。
评分帮主任买的,主任喜欢!!!
评分听别人推荐的,就好奇想看看
评分和安意如的解读是两个套路恩~还是更喜欢这种传统专业的套路~
评分一般的包装一般的纸质,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