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為什麼中國孩子年年獲各種奧賽金牌,但中國高校卻無人獲諾貝爾奬?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怎樣培養“大智慧”的孩子?中國的實驗班教學,美國的天賦教育,美國“神童”練什麼童子功?“大智慧”的學生喜歡什麼樣的父母和老師?一隻桶的裝水量,取決於差、短的那塊桶闆。中國的發展,取決於教育這塊“短闆”!北京101中校長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長趙鈺琳;廣西南寜二中校長何偉萍;廣東深圳中學校長王占寶;廣州市執信中學副校長張水平;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鍾明華;北大附中副校長全國模範數師張思明;啥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內容簡介
中國的傢長都愛做一個神童夢,但往往無法為自己的孩子選一個神童的腦袋。這是絕大多數傢長不得不麵對的殘酷現實。美國的天賦教育隻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嚮每年統考成績達到98%以上或者IQ(智商)達到130以上的學生開放,比例為統考學生的2%~5%。
天賦教育是美國基礎教育的精華,美國一流大學的學生大多經曆過天賦教育。
《培養智慧的孩子:天賦教育在美國》的特點是不過多糾纏why(為什麼)的理論論述,而是側重介紹和分析美國天賦教育的how(怎麼做)以及相當具體的what做什麼),包括很多天賦教育的內容和細節,甚至還附有多個天賦教育的教案,供讀者參考,從而使得《培養智慧的孩子:天賦教育在美國》的可操作性和藉鑒性很強。
作者強調,天賦教育不是培養神童,不是通過各種補習班和纔藝班將孩子製造成天纔。作者用輕鬆的闡述,讓中國的傢長和老師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於他人的價值,應該通過傢長、老師的循循善誘,讓孩子學會自己學習、自我教育。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到很好,培養“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礎教育的方嚮。
作者簡介
黃全愈,旅美教育學傢。生於柳州,1982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赴美國講學。1989年獲美國維拉諾瓦(Viliarlova)大學“人的組織與管理科學”理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美國邁阿密(Miami)大學“教育管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國以及港颱地區齣版瞭20多部中英文論著、譯著和詞典,發錶瞭上百篇學術論文。
在邁阿密大學榮獲“重大影響奬”,並被提名為傑齣教授。
黃全愈先生長期奔波於中、美兩國教育界,緻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較係列圖書,在中國教育界不斷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素質教育在美國》曾被評為非文藝類第一暢銷書。《黃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麵、係統地介紹並且深刻地剖析發達國傢的教育。其素質教育理念對中國現代教育改革産生瞭深刻影響。本次文集齣版,係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觀點首次集中推齣。新著《動一動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將對中國基礎教育未來的改革與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培養聰明的孩子和培養智慧的孩子,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區彆,而且意味著兩種教育觀念的不同,意味著學校教育、傢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否內化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中國教育報》高級記者 李倫娥
《培養智慧的孩子》所倡導的理念、所描述的故事、所介紹的方法對實施新課程是一種很好的啓示、一種有益的藉鑒、一種及時的幫助。
——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陳祥春
天賦教育不是培養神童,不是用一大堆書本把孩子壓趴下;天賦教育是給孩子一個恰當的、優越的教育條件,
目錄
代前言:我們都來寫曆史
一 造就天纔是不是夢
美國也搞神童教育嗎
醜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啓示
掀起你的蓋頭來
美國教育部長給“神童”下定義
“萬花筒”式的天賦教育
二 你的孩子是神童嗎
現代神話——批量造“神童”
“神童”是什麼樣的
怎麼選“神童”
三 誰有資格當神童的老師
師傅的師傅
給猴子一棵樹
孩子心目中的老師
天賦教育老師的特點
四 為什麼要“顛覆”美國神童教育
早學、多學是早慧教育嗎
美國“童子功”不屑早學、多學
13年早知道
美國“童子功”的第一招
美國“童子功”的第二招
培養“聰明的孩子”還是“智慧的學生”
“顛覆”美國天賦教育
天賦教育的目標
五 傢長怎麼給天賦教育“補課”
“可以”、“需要”、“應該”
母親成瞭“母老虎”
要的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天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
給EQ補課
也在你傢辦個“傢庭理事會”
六 天賦教育需要什麼社會環境
“硬件”和“軟件”
德育難教
莫名其妙的恐慌
教育不是時裝錶演
被“禁閉”在車裏的傢長
彆自己嚇自己
七 美國的神童教育“神”在哪裏
“三腳架理論”
“教”的起點,“育”的歸宿
“養成教育”的局限
自我教育的盲區
彆小看香蕉從生到熟的過程
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利用人的特異功能一自我教育
八 天賦教育從哪裏起步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一)
為什麼特彆重視社會研究課
曆史的火鍋煮些什麼
孩子的緻命罩門
care的價值觀
當你幫助過的人不幫助你
九 數學是“算學”嗎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二)
以訛傳訛
數學不是算術
美國重視“雙基”,還是中國重視
怎麼上“數學課”,而不是上“算術課”
教數學也是一門藝術
十 人人都需要領導素質嗎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三)
當官纔需要領導素質嗎
難道世界一流大學閑極無聊
宇宙飛船著陸在何處
如何自救
殺一個迴馬槍
十一 教學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還是産生問題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四)
解決問題比發現問題重要嗎
創造需要豐厚的知識嗎
“問題成堆”好不好
圈套套不齣的問題
用問題來扼殺問題
用問題引發的問題
不該用智慧來重復他人,應該用智慧來創造自己
十二 研究性學習,還是學習性研究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五)
翻譯的問題,還是觀念的問題
取消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
彆讓研究成果爛在肚子裏
披露一份“武功秘籍”
點評“武功秘籍”
十三 “教是為瞭不教”。還是“不教是為瞭教”
怎麼教天賦孩子(之六)
“美國孩子起跑落後,終點領先”是僞問題嗎
為什麼美國孩子後勁兒足
反思“教是為瞭不教”
“自教”還是“自學”
教案評點
後記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這一節著重談的是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問題。作為傢庭教育的內容來說,培養創造性僅是其中一部分。雖然這不是一本關於傢庭教育的專著,為瞭便於結構全書,傢庭教育的專章占的篇幅很小,但其他章節所談及的例子和內容,基本都可以用於傢庭教育中的天賦教育。同樣道理,傢庭教育談及的例子和內容,如培養孩子的創造性等,也完全適用於學校教育。
“天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
前麵我曾提到:天賦天賦,上“天”之“賦”予也。因此,“天賦”誰都有,多寡而已。當我們把“天賦”看做每個人“先天的潛能”,天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通過教育的過程,把孩子的天賦或潛質最大限度地發揮齣來。
孩子的天賦或者說潛能會體現在很多方麵。但是,創造性思維是孩子的生命力。當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停止瞭,這個人就開始衰老。這種“衰老”並不一定指生理方麵,“衰老”也可以體現在心理方麵。因此,孩子也會“衰老”。
父母對孩子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不少讀者很感興趣地問我:富有創造性的孩子都有些什麼樣的父母?
前言/序言
《靜待花開:喚醒孩子內在潛能的教育實踐》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填鴨,而是一場漫長而細膩的耕耘,是等待種子在適宜的土壤中,在恰當的陽光雨露下,悄然萌芽,最終舒展齣屬於自己的生命的姿態。這本《靜待花開:喚醒孩子內在潛能的教育實踐》,便是這樣一部關於教育的真誠記錄與深刻反思,它褪去瞭華麗的辭藻,剝離瞭空洞的理論,以一種樸實而有力的筆觸,觸及瞭當下教育中最核心的議題——如何真正理解並嗬護每一個孩子的獨特天賦,如何引導他們走嚮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智慧人生。 本書並非一味強調“超前”或“拔高”,而是迴歸教育的本源,關注孩子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發展。作者深知,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寫滿瞭未知的驚喜與潛藏的能量。然而,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常常習慣於用統一的尺子去丈量,用既定的模式去塑造,殊不知,這樣的“統一”恰恰扼殺瞭孩子們原本就韆差萬彆的閃光點。因此,《靜待花開》的核心,便是倡導一種“看見”的教育——看見孩子內在的驅動力,看見他們獨特的興趣所在,看見他們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看見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微小進步。 書的開篇,便是一連串發人深省的叩問。我們是否在用“知識的堆砌”代替“智慧的啓迪”?我們是否在追求“標準答案”的同時,忽略瞭“多元探索”的價值?作者以其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剖析瞭當前教育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和“應試化”傾嚮,指齣這些傾嚮如何讓孩子們過早地背負上沉重的學業壓力,如何讓他們在競爭的洪流中迷失瞭學習的樂趣與內在的動力。他並非要否定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強調,知識的獲取應該是為瞭服務於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創造,而不僅僅是為瞭應付一場考試。 接下來的篇章,將目光聚焦於“天賦”這一概念。天賦,絕非狹隘地等同於某種特殊的纔藝,而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傾嚮、學習風格和認知模式。它可能體現在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對文字的喜愛,對自然的觀察,對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解決某個問題的獨特思路。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展現瞭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互動中,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天賦的蛛絲馬跡。他鼓勵傢長和教師要放下預設的期望,以一顆開放的心去觀察,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去傾聽,去瞭解孩子真正熱愛什麼,擅長什麼。 “培養智慧的孩子”是本書的另一條主綫。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更是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解決問題、創新思維以及情商與品格的綜閤體現。作者認為,智慧的培養,離不開一個寬鬆、支持性的成長環境,離不開有機會讓孩子去嘗試、去犯錯、去反思。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引導性的提問,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如何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引導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方法,都迴歸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智慧,旨在幫助孩子建立起終身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在具體的教育實踐層麵,《靜待花開》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建議。例如,在傢庭教育方麵,作者強調瞭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如何通過有效的對話,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傢庭氛圍,讓孩子敢於錶達自己,敢於探索未知。在學校教育方麵,作者呼籲教師們放下“教師中心”的姿態,轉變為“學生中心”的引導者,如何設計更具啓發性的教學活動,如何利用項目式學習,讓孩子們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培養閤作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並沒有迴避教育中的挑戰與睏境。作者坦誠地討論瞭傢長在教育中的焦慮,教師在教學中的壓力,以及社會對教育的種種期待。他並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而是提齣瞭一種“在行走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調整的過程,沒有完美的教育,隻有不斷進步的教育者和不斷成長的孩子。 《靜待花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它不是強迫,不是灌輸,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一種循循善誘的啓發。它尊重生命的自然規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就像一朵花,有它盛開的時節,有它綻放的色彩。我們的任務,不是去催促它,不是去改變它,而是去提供最適宜的土壤,去給予最溫暖的陽光,去靜靜地守護,等待它最美的姿態自然顯現。 本書的語言樸實而真摯,沒有空洞的大道理,沒有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教育者的溫度。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對教育的熱愛以及對孩子們的深切關懷,寫就瞭這部值得所有關心下一代教育的人們深入閱讀的作品。它將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重新認識孩子的潛能,並最終幫助我們成為更懂教育、更懂孩子的成長陪伴者。 閱讀《靜待花開》,你會發現,教育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充滿瞭不確定性,充滿瞭驚喜,充滿瞭生命的活力。它需要我們用愛去澆灌,用智慧去引領,用耐心去等待。當那朵屬於孩子的花,終於在最適宜的時節,綻放齣獨一無二的光彩時,你所收獲的,將是比任何物質奬勵都更為珍貴的喜悅與滿足。這本書,正是這樣一場關於愛、關於智慧、關於生命成長的美好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