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仅有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内容简介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lO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领域的问题。
《理想国》是关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在其中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结构等根本问题,还区分了不同的政体,比较它们的优劣得失,寻找它们的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图设计了一套政治蓝图,既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阶级国家的痕迹,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书依据英国学者康福德的译本译出。康福德把原著分为6部40章,并在每章前添加了导言。整理后的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大大方便了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佩瑞克蒂恩(Perictione)。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而衰的时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决心献身于政治,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才能公正地治理城邦。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在40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此后,他在此执教40年,直至逝世。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柏拉图所著的近五十种作品,大多用对话体写成,其文体之优美亦堪称文学史上的典范。《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订的图书馆吧,因为它们的价值都在这本书(《理想国》)里。
——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
柏拉图以罕见的程度,把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力量,问令人惊奇的诗意的想象和深邃的神秘感情结合起来。
——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
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部 当前对公正的一些看法
第1章 刻法洛斯:公正即言行诚实
第2章 波勒马霍斯:公正就是帮助朋友和加害敌人
第3章 色拉西马霍斯:公正即强者的利益
第4章 色拉西马霍斯:非公正比公正更有利吗?
第二部 国家的公正与个人的公正
第5章 谈论的问题
第6章 社会结构的基础
第7章 豪华舒适的国家
第8章 卫士的性格
第9章 卫士的初等教育
第10章 选拔统治者:卫士的生活方式
第11章 卫士的责任
第12章 国家的美德
第13章 灵魂的三部分
第14章 个人的美德
第二部 附录妇女的地位和战争的处理
第15章 妇女的平等
第16章 废除卫士家庭
第17章 战争的使用
第三部 哲学家国王
第18章 反论:哲学家必须当国王
第19章 哲学家的定义两个世界
第20章 哲学家适合统治国家
第21章 为什么哲学家性格在现存社会中是无用的和腐败的
第22章 哲学家当统治者并不是不能实现的
第23章 善是知识的最高目标
第24章 知识的四阶段界线
第25章 洞穴的寓言
第26章 高等教育数学
第27章 辩证法
第28章 学习规划
第四部 社会的和灵魂的衰败公正与非公正生活的比较
第29章 理想国的消亡荣誉政治和荣誉政治者
第30章 寡头政治(富豪政治)和寡头政治家
第31章 民主政治与民主政治者
第32章 专制政治和专制者
第33章 从幸福的角度比较公正人生与非公正人生
第34章 公正是有利的,不公正是不利的
第五部 哲学与诗歌的争吵
第35章 艺术的表现与真理的关系
第36章 戏剧诗诉诸感情,不诉诸理性
第37章 戏剧诗对品德的影响
第六部 灵魂不朽与对公正的回报
第38章 灵魂不朽的证明
第39章 今生对公正的回报
第40章 死后对公正的回报爱神厄洛斯的神话
精彩书摘
他问:怎样进行呢?
我答道:这样进行。我们认为警犬应当怎样做:女人看守羊群,与男人并肩打猎并参与男人所做的一切事情呢,还是叫她们待在家里,除了生儿育女以外,不干别的,从而把看守羊群的苦活都交给男人呢?
他说:她们应当参加各种工作,只不过我们认为,她们的体力不如男人那么强。
我问:如果不提供同样的教养和教育,你能雇到任何一个动物像男人那样担任同一工作吗?
他答道:雇不到。
我说:那么,如果我们要妇女像男人那样担负同样的任务,就必须叫她们受同样的教育。她们必须受智体两方面的训练,而且还要学习战术;此外,还必须享受同等待遇。
他说:这好像是可能的。
我说:如果这些建议被采纳了,很可能有人会嘲笑,说这些建议有许多伤风败俗的地方。
他说:确实很有可能。
我说:最可笑的想法是,妇女跟男人一起在摔跤学校赤身裸体地操练,你有没有这种想法呢?有的妇女还上了年纪,满脸皱纹,样子难看,她们也跟上年纪的男人一样,而男人们仍然兴致勃勃、爱好操练。
他说:是的,照我们现在的看法,这些建议会被认为是可笑的。
我说: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千万不要害怕可能对这样一场革命发出的种种冷嘲热讽。这些冷言冷语不仅冲着体育锻炼而发,而且还针对妇女接受智育锻炼而发,碰到她们持枪、骑马,嘲笑之声更不会少。我们既然着手讨论这些规则,就绝不能因为碰到棘手的条款而退缩。我们不妨要求那些正人君子少说些俏皮话,要严肃些庄重些;我们可以提醒他们,这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希腊人像当今大多数外国民族一样,曾经认为男人赤身裸体是件可笑而可耻的事。当体操运动第一次被介绍到克里特岛以及后来传到斯巴达时,大家就乘机冷嘲热讽,加以取笑。但是,经验证明赤身裸体比身围织物更好以后,嘲笑之声便烟消云散了。被理性证实的实践活动不再使人看了发笑。这就说明,不把卑鄙看成可笑却把其他东西看成可笑是多么无聊。有人看到卑鄙和愚昧不觉得荒谬反而认为其他情景荒谬,这种人在严肃的时刻也会制定其他什么标准,而不制定值得尊重的善良标准。
他说:这是千真万确的。
我说:看来,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建议是否可行。必须让每个人,不管他是幽默大家还是庄重严肃的人,提出以下问题:就人类而论,女性是否能够跟男性一样担任一切职务,或者说,她们什么都不能担任,或只能担任某几种职务;特别是,服兵役的任务由谁承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不是开始的最好办法吗?
他认同道:是的。
我问:我们要在辩论中站到另外一边,来跟自己辩论吗?我们不想使对方的阵地因为没有防卫者而遭到突击并被攻克。
他回答:我不反对。
前言/序言
《天幕之下》 一本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永恒追寻的史诗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画布上,人类渺小却不屈的灵魂,始终在探索着存在的意义,追逐着那份超越物质的精神光辉。 《天幕之下》并非一本讲述宏大叙事、描绘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可以窥见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微光闪烁,品味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被忽略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思考。 本书围绕着一群生活在二十世纪初,一个被历史巨变裹挟的转型时期的普通人展开。他们或许是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的青年学者,或许是默默无闻却心怀抱负的手艺人,或许是肩负家族期望却渴望自由的女子。他们的生活轨迹看似平凡,却在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时,被推入了各自的“天幕之下”,开始了一场关于理想、现实、选择与救赎的艰难跋涉。 故事的开端,我们遇见了林安,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青年。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对古老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有着近乎虔诚的崇拜。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旧有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林安的内心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拉扯着:一方面,他沉醉于那些关于真理、美德和正义的古老回响,坚信它们是照亮人生的永恒灯塔;另一方面,他身处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目睹着贫富差距的加剧,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无力。他渴望用自己的学识去启迪民智,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但现实却常常让他感到窒息。他试图在学问的象牙塔中寻找慰藉,却发现那里的空气也开始稀薄,与外界的喧嚣格格不入。 他的好友,铁匠出身的陈默,则代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陈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的世界由汗水、火光和坚实的钢铁构成。然而,他拥有一颗比大多数人都更加敏锐的心。他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疾苦,感受到了不公的压迫,他并不理解那些高深的哲学理论,但他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温度,生活应该有尊严。陈默的“理想”更加朴素,却也更加坚韧:他想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筑造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想让身边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在时代的洪流中,他选择用行动去回应,去对抗。他会在寒冷的冬夜,为饥寒交迫的邻居送去一碗热汤;他会在目睹不公时,挺身而出,哪怕力量微弱。 故事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则围绕着才华横溢却身不由己的女子,沈婉清展开。她生在一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她的命运早已被长辈们规划得妥帖。然而,她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渴望着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渴望着能够与心爱的人比肩而立,而非成为政治联姻的棋子。她与林安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被对方身上那种对真理的执着所吸引,他们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情愫。但这份情愫,注定要在现实的重压下,经历重重考验。沈婉清在家族的期待和个人的追求之间挣扎,她在顺从和反抗中,一步步认识到“天幕”的含义——那不仅仅是外界的束缚,更是内心的囚笼。 《天幕之下》并非要描绘他们如何颠覆世界,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在各自的“天幕”下,寻找突破口,如何在这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坚持内心的微光,如何定义属于自己的“理想”。 林安在一次次的挫败与困惑中,逐渐意识到,纯粹的理性思考,若脱离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现实的审视,便可能变得空洞而无力。他开始反思,那些他曾视为金科玉律的哲学,是否真的能够直接解决眼前的社会问题?他开始走出书斋,走进人群,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感受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他发现,真正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在细微之处,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对尊严、对公平、对爱的渴求。他的“天幕”,便是他曾经固守的狭隘认知和学院派的傲慢。 陈默在生活的磨砺中,虽然无法深入理解林安所追求的那些抽象概念,但他用自己最直接、最淳朴的方式,践行着一种朴素的正义感。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理想”,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种“应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的“天幕”,便是物质的匮乏和现实的艰辛,但他从未被其吞噬,而是用自己的坚韧,一点点地撕开了那层阻碍。 沈婉清的抗争,则更加内敛和痛苦。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家族的安排中,为自己争取到了微小的空间。她学会了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迂回中寻找出路。她发现,真正的自由,并非一蹴而就的挣脱,而是在束缚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心灵的清澈。她的“天幕”,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是家族的责任,是社会传统的桎梏,而她,则在这些重压之下,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 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现人类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时,如何进行内在的自我调适与精神生长。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预设明确的结局。它关注的是过程,是挣扎,是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次艰难的抉择。 《天幕之下》并没有直接去讨论构建一个完美的社会蓝图,也没有去批判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它关注的是,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是否存在着对某种超越性的东西的追寻?这种追寻,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求,或许是对公平的向往,或许是对爱的渴望。它试图探讨的是,当外在的“天幕”——社会制度、历史洪流、人情世故——试图将个体淹没时,个体如何凭借内在的力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关于“理想”的探讨,并非是宏大的政治理想,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对生命品质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人性光辉的坚守。林安对真理的探求,陈默对朴素正义的实践,沈婉清对个体尊严的守护,这些都是在各自的“天幕之下”,对“理想”最真挚、最朴素的诠释。 在文字的叙述上,作者力求用一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语言不求华丽,但力求精准,捕捉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展现其思想的深度。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将读者带入人物的境遇,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一同思考人生的命题。 《天幕之下》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关于觉醒的书,关于在看似绝望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找到希望的书。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人类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守护。它并不试图告诉你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在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里,那份不平凡的光芒。它所呈现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群普通人,在各自的“天幕之下”,所经历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轨迹。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去感受那份在压抑与挣扎中,对精神光辉的执着追寻,去体味,那些在平凡生活里,最不平凡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