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论自然(英汉双语)》是爱默生的第1部重要哲学著作,初发表于1836年。它虽非作者成熟之作,但却集超验主义思想之大成,有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宣言的美称。全书由《前言》和《自然》等8章组成。在表达自然神秘的统一性时,爱默生提出了“超灵”的概念。
《论自然(英汉双语)》的发表为美国思想界吹来一股清风,一扫机械主义自然观的乌烟瘴气。
内容简介
纵观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伟大的思想》丛书带您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论自然(英汉双语)》一书初匿名出版,在现代散文中一次提倡把乡野世界看作一种无所不包的积极力量。爱默生的著作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都被看作是典型美国式的,他提出了一个观念:出门散步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内页插图
目录
自然
历史
自立
精彩书摘
四 语言
语言是自然赠予人类的第三个礼物。自然是思想的载体,这一点可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词语是自然存在的符号表达。
二、特定的自然存在是精神存在的象征。
三、自然是精神的象征。
第一,词语是自然存在的符号表达。自然史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超自然的历史。物质存在的作用是给予我们语言,来表达精神的存在和变化。每一个表达道德或精神存在的词语,如果我们寻根究底,会发现它们都是起源于某些物质现象。正确包含直的意味,错误则有弯曲的含义;精神最初的含义是风;谮越原指跨过一条线;傲慢是说扬起眉毛。我们说,心表达情感,头脑传达思想;思想和情感这两个词来自有形的物质存在,现在专门指代精神的意义。这种变化大多教在遥远的语言成形时期就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得知其中详情。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在儿童身上发现类似的表现。儿童和原始人只使用名词或事物的名字,他们将这些名称转化成动词,并用来表达类似的精神行为。
第二,所有表达精神含义的词语都起源于自然界的物质,这是语言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然而,这远非自然对人类的最大恩惠。不仅仅是词语具有象征意义,物质存在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些精神存在的象征。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对应一种思想状态,这种思想状态只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画才能表述出来。暴怒的人是狮子,狡猾的人是狐狸,坚定的人是岩石,博学的人是火炬。羔羊寓义天真,蛇代表恶毒,鲜花表达爱意。一光明和黑暗是我们熟知的对知识和无知的表述;热则用来形容爱情。我们背后和面前的可视距离,则分别代表回忆和希望。
站在河边深思的人,谁又不会想到万物的流动呢?向溪水中投掷一枚石子,那一圈圈的涟漪完美显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人类意识到,上帝存在于他的生活中,就像正义、真理、爱、自由在天穹升起,熠熠生辉。他称上帝为理性:它不属于我,不属于你,也不属于他。我们人类是它的财产,它的子民。地球所处的蓝色宇宙,布满永恒的天体,处于亘古不变的宁静中,这就是理性的一种。与自然相联系的理性,我们称之为精神。精神是造物主。它本身具有生命。所有时代、所有国家的人都称其为“我父上帝”。
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些类比没有任何偶然的因素在内,没有变化,它们是一贯的、恒定的,在自然中无处不在。这些并非少许几个诗人的梦想,人类是善于类比的,他探究万物间的联系。人被置于万物的中心,联系的光线从每一个事物指向他。没有其他事物,人类无法被理解,没有人类其他事物也不可能被理解。自然历史上的所有存在,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仅有男人或女人,并无生命力。若将它与人类的历史结合起来,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自然学家关于动植物的著述仅仅是枯燥的对事实的记录。但是,这些事实中最不起眼的部分,如某个植物的习性、某个昆虫的器官、工作或声音,假如用来说明思想哲学的某个事实,或与人类的本性联系起来,就能以一种最为生动和宜人的方式打动我们。植物的种子在有关人类本性的比喻中被应用到了极致,以至于保罗将人的尸体比作种子:“它作为自然的实体被播种;成为精神的实体被收获。”地球自转,产生日夜:它绕太阳转动,生成四季。虽然这些仅仅是光和热的变化,但是人的生活和四季间没有相似之处吗?四季难道不因这种类比而披上华彩,增添感伤吗?假如我们认为蚂蚁就只是蚂蚁而已,它的本能就微不足道了。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人类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新的认识。辛苦劳作的蚂蚁就好像人类的督导员,弱小的身体里却藏着一颗坚强的心。如此一来,蚂蚁的习性,包括最近刚刚发现的它从不睡觉,都变得崇高起来。
正因为可见的物质存在与人类思想具有这种根本的对应关系,只有生活必需品的原始人是以图像来交流的。沿着人类的历史逐步回溯,语言的形象化就越来越明显。语言最初成形时,完全以诗歌的形式存在,所有精神存在都是通过自然的象征来表达。而这些象征正是语言最初的组成部分。人们还发现,不同语言中的成语在那些最雄辩最有力的篇章中是相似的。最古老的语言是这样,最新的语言也是如此。语它对我们的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正是这种影响力使性情刚强酌农夫或边疆居民的言谈增添了一分酣畅淋漓,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人类用恰当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思想,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这种能力取决于他质朴的个性,也即是他对真理的热爱,以及完整传达真理的愿望。人类堕落之后,语言也随之堕落。如果人类质朴的本性和独立的思想被各种衍生的欲望取代,如对财富、享乐、权力、奉承的追求,复杂和虚妄代替了质朴和真理,人类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利用自然阐释意志的能力。新的形象不再生成;旧的词语受到歪曲,就不再传达正确的含义;当金库里不再有黄金时,纸币就产生了。到了某个时候,欺骗和虚假成为主宰,词语就再也无法达意,不能激发人类情感了。在每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都有数以百计的作家,他们仅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相信,或使别人相信,他们看到了并且说出了真理。他们自身并不是利用自然来表达思想,而是无意识地应用了最早期作家所创造的语言。那些最早期的作家才真正是以自然为语言。
但是,睿智的人会丢弃那些陈腐的措辞,再次将语言与自然之物联系起来。图画般的语言郑重证明了,使用它的人是与真理和上帝站在一起的。有时,我们的语言会超越日常熟悉的事实,充满激情,或因思想而升华,此时的语言完全是各种自然的形象。一个正在诚挚交谈的人,如果他注意到自己的思想历程,会发现与他的每一个想法相伴,都有一个或多或少明亮的物质形象出现在脑海里。这个形象即是思想的外衣。因此,好的作品和精彩的演讲都是永恒的隐喻。这种形象是自然生成的,是经验与即时思想活动的融合,是恰当的创造。它是上帝对自然之子的再创造。
以上事实或许可以说明,对于富有思想的人,乡村生活要胜于拥挤又虚伪的城市生活。从自然中我们知晓更多,而不仅仅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自然的光芒洒进我们的思维,我们几乎忘记它的存在。在树林中长大的诗人或演说家,自然那美丽又令人愉悦的变化满足了他的感官需求,年复一年,从无定式,悄无声息。城市的喧嚣或是政界的纷争也不会使他全然忘掉自然的教诲。多年以后,当他身处充斥着愤怒和恐惧的国民议会中,在那革命的时刻,自然那神圣的意象将再次闪耀光芒,就像合适的象征,完美表达了他彼时的感受。受到高尚情感的召唤,他再次看到、听到那摇动的树林、低语的松枝、波光粼粼的河流,还有山脚下的水牛,就像他童时看到和听到的一样。有了这些自然形象的帮助,他就拥有了游说的魔力,掌握了力量之匙。
第三,自然之物帮助我们表达特定的意义。但是,表达这些琐屑信息的语言是多么伟大啊}这些高贵的物种、多姿多彩的自然形态、天穹中那数不清的天体,它们的存在就只是为他市政演说中提供单词和语法吗?当我们利用这种伟大的暗码使生活更加方便时,我们并没有发挥到极致,也没有能力做到。我们就像旅行者,利用火山的余烬来烤鸡蛋。尽管我们知道,自然每时每刻都能传达我们的思想,我们却禁不住要问,自然本身难道就没有意义吗?山峦、海浪、天空,我们将它们作为象征,来表达我们的思想。除此之外,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吗?世界是象征的。我们言语中的一部分是隐喻,因为自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隐喻。精神世界的法则与物质世界一一对应,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形象。“可见的物质世界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不可见的精神世界的刻度盘。”物理学的公理阐释了伦理学的法则。比如,“整体大于部分”;“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如果用时间来弥补质量之差,最轻的物体可以撬动最重的物体。”其他类似的命题还有很多,它们不仅具有物理学意义,还有伦理学意义。这些命颢被应用于人类生活时,它们的意义更广泛、更普遍。
同样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以及各个民族的格言通常由自然事实构成,用来寓意表达道德上的真理。比如:滚石不生苔;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走对路的瘸子要快过走错路的运动员;趁热打铁;杯满则溢;青出于蓝;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生根的树更长久;如此种种。这些谚语最初只是琐屑的自然事实,却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不断得到重复。谚语是这样,所有的神话、寓言、隐喻都是如此。
物质与精神间的这种联系并非是某个诗人凭空想象的,而是上帝的意志,所有人都可以知晓。它在人类面前时隐时现。当我们在某些幸运的时刻思考这个奇迹时,智慧的人会反思:他在其他时刻是否目不能视,耳不能闻?
……
P12-17
前言/序言
《论自然》(伟大的思想)(英汉双语版) 穿越时空的对话:人类对“自然”的永恒追问 人类文明的璀璨画卷,离不开对“自然”这个宏大命题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从远古时期对山川河流的敬畏,到现代科学对宇宙奥秘的解析,自然始终是我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最根本的参照系。这本《论自然》(伟大的思想)(英汉双语版)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汇聚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杰出、最深刻的头脑,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对“自然”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视。 本书的编纂,旨在梳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自然的脉络,从哲学、科学、艺术、伦理等多个角度,呈现“自然”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并非要提供一个固定的、终极的“自然”定义,而是希望通过呈现这些伟大的思想,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引导读者踏上属于自己的探索之旅。 第一篇:哲学的奠基——“自然”的本源与存在 人类对“自然”的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在这里,自然(Physis)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生成秩序。 古希腊的“自然”观: 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到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化即生成”,早期哲学家们试图从物质的本原出发,解释世界的生成与毁灭。他们关注的“自然”,是一种充满生命力、不断运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柏拉图的“理念论”则将自然视为理念世界的摹本,强调了其不完美和易逝性。亚里士多德则将自然看作是万物内在的“目的”(telos),认为自然事物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和发展方向。他区分了“形式”与“质料”,将“自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目的性和生命力的有机整体。 东方哲学的“自然”智慧: 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追问不同,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的道家思想,对“自然”的理解更加强调“道”的本体论意义。“道”无形无相,却是万物生成之根,万物皆“道”之所生、所养。“道法自然”更是直指“自然”作为一种不加矫饰、顺应规律的根本状态。老子笔下的“自然”,是一种超越人类意志、不受人为干扰的自在状态,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庄子则通过“逍遥游”等篇章,进一步阐释了“自然”的解放意义,认为只有回归本真,才能摆脱物欲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 中世纪的“自然”与神学: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自然被视为上帝的创造物,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往往与对上帝的理解紧密相连。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认为自然理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上帝,而启示则能进一步揭示神的奥秘。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被视为上帝智慧的证据。 第二篇:科学的觉醒——“自然”的规律与秩序 随着科学革命的到来,“自然”的面纱逐渐被理性与实证所揭开,其内在的规律与秩序被系统地揭示出来。 科学革命的奠基者: 哥白尼的日心说,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将人类置于更广阔的宇宙之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则首次统一了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自然界普适的机械性秩序。他将宇宙视为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其运动遵循着数学般的精确法则。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但其机械论的自然观,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自然理解为可分割、可测量的物质实体。 近代科学的演进: 从化学、生物学到地质学,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地深入探索,揭示着“自然”更为精细的层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认识,强调了自然选择和物种演化的过程,将“自然”的视角延伸到漫长的时间维度。门德尔的遗传定律,则开启了对生命内部遗传机制的探索。 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是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经典图景。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相对性,以及能量与质量的等价性,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推向了全新的维度。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特性,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现象,挑战了我们基于宏观经验的直觉,展现了“自然”在微观尺度上的非确定性与概率性。 第三篇:艺术的触动——“自然”的美学与情感 “自然”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和情感的寄托。 浪漫主义的自然情怀: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们将“自然”视为情感的宣泄地和精神的慰藉。他们赞美自然的山川湖海,认为自然蕴含着崇高、神秘和自由的力量。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德的《浮士德》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情赞颂。他们认为,自然能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写实主义的自然描摹: 另一部分艺术家则致力于对“自然”进行真实而细致的描摹,捕捉其最细微的形态与色彩。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通过捕捉光影的变化,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瞬间之美。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将对自然的观察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将自然视为精神寄托的载体。 现代艺术的多元解读: 进入现代,艺术家们对“自然”的解读更加多元和抽象。他们可能关注自然的秩序与混沌,也可能借自然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概念艺术,艺术家们不断尝试以新的方式与“自然”对话。 第四篇:伦理的关怀——“自然”的价值与责任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自然”的伦理价值与人类的责任也成为重要的议题。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自然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的。然而,环境危机促使我们反思这种观点。生态伦理学由此兴起,强调“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非仅仅是人类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要求我们审慎地对待自然资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 许多古老的智慧,如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并非独立的于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与长久的繁荣。 第五篇:未来的展望——“自然”的未知与可能 尽管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远未结束。 宇宙的深邃: 现代天文学的发现,如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以及系外行星的不断被发现,都表明宇宙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和神秘。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都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生命的奥秘: 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人类在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和理解生命。如何界定生命?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这些都将是未来重要的伦理和哲学议题。 人与自然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强。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系统,避免不可逆转的破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结语: 《论自然》(伟大的思想)(英汉双语版)所呈现的,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对话,它邀请我们一同思考“自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阅读这些伟大的思想,我们不仅能够增进对“自然”的理解,更能深刻地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自然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这本双语版图书,更将为读者提供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接触原典,感受不同文化语境下对“自然”的理解与阐释,从而开启更广阔的视野,激发更深刻的思考。自然,永远是我们永恒的课题,是我们认识自身、理解世界的出发点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