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同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尼汉,世界银行总裁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尤利乌斯·威尔森和丹尼尔·贝尔鼎力推介。
“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之下有着多重的含义,常常用来指社会的“高文化”,也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
关于文化的地位,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指出:“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佛朗西斯·福山阐释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文化财产在促进民主体制方面的关键作用,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强调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与政治表现、经济表现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丹尼尔·埃通加一曼格尔则认为“文化是制度之母”。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探讨了价值观与进步之间的联系、价值观的普遍性和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研究了地理与文化、文化与体制以及文化与变革的内在关系,回答了文化因素对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问题,并制定了未来促进文化变革的发展规划。
内容简介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作者简介
译者:程克雄 编者:(美国)塞缪尔·亨廷顿 (美国)劳伦斯·哈里森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博士、教授,曾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现代社会中的专制政治》、《民主的危机》、《第三波:20世纪末民主化浪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序言
前言 文化的作用
本书撰稿人简介
绪论 文化为什么重要
第一部分 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1章 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第2章 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
第3章 对新的经济发展社会学的几点看法
第4章 经济发展的文化分类
第5章 拉丁美洲:文化与精英行为
第6章 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吗?
第二部分 文化与政治发展
第7章 文化与民主
第8章 社会资本
第9章 腐败,文化及市场
第三部分 人类学家的辩论
第10章 传统信念与习俗:是否有一些比另一些好?
第11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文化,儿童及进步
第12章 道义地图,“第一世界”的自吹自擂,及新福音传道者
第四部分 文化与性别
第13章 文化,性别和人权
第14章 拉丁美洲的文化,体制与男女不平等
第五部分 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
第15章 认真对待文化:架构及非洲裔美国人实例
第16章 解构文化
第六部分 亚洲危机
第17章 法律,家族联系及亚洲经商方式
第18章 “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到多米诺?
第19章 多种现代性:东亚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
第七部分 促进变革
第20章 改变国民的心态:致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第21章 文化,心理模式和国家繁荣
第22章 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变革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1章 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不妨看看那些移居在外的少数民族的兴业精神——东亚和东南亚的华人,东非的印度人,西非的黎巴嫩人,散布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和加尔文派教徒,等等。可是,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能引导民众,因此而令学者们害怕。它带有种族和继承的刺鼻气味,带有免疫力的味道。在沉思的时刻,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承认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欢迎文化向好的方向变化,叹息它向坏的一面变化。但是欢迎也好,叹息也好,都表明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运用他们的知识去左右人及事物。做技术工作的人则宁愿实干,改变利率和汇率,放开贸易限制,修改政治体制,实施管理。此外,对文化提批评是会得罪人的,会伤人感情和自尊心。外界的人提批评意见,不论多么策略和间接,也都会带有教训别人的味道。善心的改良派学会了绕道而行。
可是,如果说文化起这么大的作用,它的作用为什么不是始终如一?经济学家,还有另一些人,提出过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譬如说华人——在海外办企业那么出色,在自己国内却长期效率低下?如果说文化起作用,为什么它没有使中国变化?(我们应当指出,由于中国现在有了鼓励而不是压抑经济发展的政策,国内与海外华人之间的差距正在消失,中国现在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这一速度推动儒学文化的这条“龙”从第三世界迈向第一世界。)
前言/序言
《常青藤译丛》是本社推出的一套思想文化类丛书。其名称和主旨皆受到以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主体的1eague的启发。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学术盛名的联盟,该联盟致力于“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持价值”。具体说来,多年来,它以追求理想的激情和探索现实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探求新思想、新事物、新价值,倡导自由探索、自由审视和自由创造。
《常青藤译丛》是一套力图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全球性的眼光推介外国前沿思想文化成果的丛书。我们将分辑出版,陆续为读者推出。第一辑共四本,它们是《敲开智者的脑袋——当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家的智慧人生》[英]约翰·雷契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一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劳伦斯·哈里森、塞缪尔·亨廷顿主编、《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德]哈拉尔德·米勒著、《学术责任》[美]唐纳德·肯尼迪。第二辑共四本:《总统政治——从约翰·亚当斯到比尔·克林顿的领导艺术》([美]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著)、《创新性思维——实现核心价值的决策模式》([美]拉尔夫·L·基尼著)、《公民与国家》([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美]威廉·麦克高希著)。第三辑:《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上、中、下)(英)肯尼思·麦克利什主编、《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化学术变迁理念》(上、下)(美)R·柯林斯著、《多样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构建与商业体制的变迁》(英)理查德·惠特利著。
本社自推出《常青藤译丛》三辑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学术责任》既提供了一个学术规范,又为中国学术腐败现象起到了警示作用。《创新性思维》使你的“决策”占领先机,它从高层次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被认为是具有21世纪科学发展特征的新复杂性科学。《敲开智者的脑袋》的出版,提供了前沿性的文化思想资源,促进了我国哲学界关于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后现代性”的研究。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文化、价值观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内容力求详实且贴近专业书籍的风格。 --- 图书名称:《文明的罗盘:制度、信仰与社会演化的深层逻辑》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演进轨迹,重点关注那些塑造社会结构、驱动技术革新和定义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层力量。我们聚焦于“制度”与“信仰”这两个相互交织的核心要素,探究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人类社会进步与停滞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制度的构建与权力的分配 本部分首先对“制度”进行多维度的界定,超越了传统上仅指法律和政治结构的概念。我们认为,制度是内化于社会实践中的一套规范、规则和激励机制的总和,它决定了资源的获取方式、风险的承担责任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路径。 我们考察了从古代城邦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变迁。历史案例研究涵盖了不同文明对产权的界定差异,例如,分析了重商主义时代欧洲早期城市特许权制度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以及在特定农业帝国中,土地所有制如何固化了阶级结构,抑制了生产力的解放。特别地,本书深入探讨了“制度的惰性”:为何在面对外部冲击或内部需求变化时,即使现有制度已显现出明显缺陷,其变革过程依然缓慢且充满阻力。我们引入了“路径依赖”理论,结合博弈论视角,解释了既得利益集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维持现状,从而减缓了社会整体的优化进程。 在政治制度层面,本书侧重于权力的制衡与合法性基础的构建。我们对比了不同形态的政府——从基于宗教权威的君主制,到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代议制民主——探究了何种制度安排最能有效约束公权力,鼓励创新,并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这不仅仅是关于形式的讨论,更是关于社会契约的实际运作与有效性的评估。 第二部分:信仰的谱系与认知的框架 本部分将“信仰”置于社会结构的核心,将其视为一套集体共享的、关于世界本质、人际关系以及终极意义的解释系统。信仰体系(包括宗教、世俗意识形态、甚至科学范式的默认前提)为社会行动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和道德指南。 我们对不同文明中的核心信仰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例如,探讨了强调个体责任与内在救赎的信仰体系(如某些强调个人主义的哲学流派)与那些高度强调集体义务与等级秩序的信仰体系(如某些强调社群和谐的东方思想)在促进经济活力和维持社会稳定上的不同表现。本书强调,信仰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它不断被历史经验和社会变迁所修正和重塑。 特别关注“世界观”对技术采纳的影响。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应被征服和利用,还是应被敬畏和维护。这种根本性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的优先级和工程实践的伦理边界。我们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如何最终被主流接纳,从而开启了全新的知识领域。 第三部分:制度、信仰与社会演化的动态互动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制度与信仰并非孤立运行的变量,而是处于持续的、互为因果的动态互动之中。制度是信仰的外化体现,而信仰则为制度的合法性提供精神支撑。 我们通过对“社会信任度”的量化研究,展示了信仰体系如何通过构建“社会资本”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加速经济活动的效率。当社会成员普遍共享一套关于诚实与契约精神的信仰时,即使法律执行机构不甚完善,商业活动也能蓬勃发展。反之,当信仰体系瓦解或出现严重分裂时,制度的效力会大打折扣,社会趋于碎片化和低效。 本书也分析了“制度冲击”如何反过来重塑信仰。例如,工业革命的巨大生产力提升和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宗教权威,促使社会必须发展出新的世俗伦理和教育体系来维系凝聚力。这表明,物质条件的剧烈变化,往往是推动深层认知框架调整的催化剂。 第四部分:进步的衡量与未来的挑战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回归到“人类进步”的定义问题。本书批判了单一维度的进步观(如纯粹的GDP增长),主张进步必须是多维度的、可持续的,必须同时考量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认知自由以及环境承载力。 我们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制度与信仰体系的交锋与融合所带来的新问题,如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张力。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当前全球治理困境的根源,并为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社会提供历史与理论的参考。我们强调,理解人类社会演化的深层逻辑,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 本书特点: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案例丰富: 提供了从古希腊城邦到近现代东亚经济体等多个深度案例分析。 聚焦机制: 强调对制度与信仰之间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而非简单的描述性陈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