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二集

掌故·第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 顾问 著,徐俊 主编;严晓星 执行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掌故
  • 推理
  • 悬疑
  • 民俗
  • 奇谈
  • 短篇小说
  • 中国古典
  • 故事集
  • 文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3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内容简介

  

  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第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入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进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第一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作者简介

编者、主要作者介绍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中华书局工作,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雪 克,1927年生,山东济南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辑校有《十三经注疏校记》,点校有《籀庼述林》(《孙诒让全集》之一)等。

柯愈春,1939年生,湖北鄂州人,曾任人民日报社图书馆馆员、高级记者。著有《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等。

白谦慎,1955年生于天津,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等,编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张充和诗文集》等。

唐吟方,1963年生,浙江海宁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从事近现代艺术史、收藏鉴定研究,兼及书画印创作实践。著有《雀巢语屑》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研究学者。著有《文中象外》等。

柳向春,1973年生,陕西绥德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著有《陈奂交游研究》、《笺边漫语:近现代学人手札研究》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目 录

1 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刘 聪

吴湖帆既夸赞周鍊霞有女词人兼女画家的才华,同时又不无以赵明诚和赵孟頫自许并暗表君子好逑的意思。我们知道,赵明诚是金石收藏家,赵孟頫是书画家,均极贴合吴氏的身份。而周鍊霞与吴湖帆相较,诗词虽过之,书画却不逮,恰如李清照之于赵明诚、管道昇之于赵孟頫。因此,这两个典故可谓使用得十分巧妙。


28 小万柳堂纪事/艾俊川

掌故家的笔下,时常会出现廉泉、吴芝瑛夫妇的身影,而他们的事迹,多赖掌故以传。不过细究起来,现在读到的小万柳堂故事,几乎都和真相有些距离,云环雾绕,难言信史。这固然是掌故的局限,却难免终成读者的遗憾,因此有必要让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


60 唐孙位《高逸图》轶事/柳向春

虽然杨宽认为将《高逸图》公开展出三日达到了“辟谣”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正如杨宽自己所述,这场风波并没有就此结束。1957年7月2日陈梦家在给徐森玉信中,就对杨宽的做法极不以为然……


79 狄平子的鉴藏生涯/励 俊

民国时期,海上书画鉴藏活动十分活跃。收藏家以庞虚斋、狄平子、叶遐庵、吴湖帆和张葱玉为最知名。如今,庞、叶、吴、张皆有表彰,唯独狄平子声名式微。其身后惨淡如此,不免令人唏嘘。


99 梁鸿志“三十三宋”钩沉/胡文辉

梁鸿志用力于收藏,不超过三十余年,于时代,于个人,都只是片时春梦而已。不过,他以失败的政治家之身,而能坐拥“三十三宋”,终是私人收藏史上的壮观,也是名士史上的艳谈,也足可傲骄了。


119 沪上学书摭忆——从傅山《哭子诗卷》说起/白谦慎

卷子还没打开,我问陈先生,此卷是否有何绍基的题跋。陈先生答:“有。”我马上意识到,这即是我十七年前曾经见过的那件《哭子诗卷》。于是,我站了起来,兴奋地和陈先生握了握手,告诉他,这是一件我苦寻多年的艺术精品,它和我多年前在上海学习书法的经历有一段难忘的因缘。


135 画坛轶趣(上)/周昌谷

那时的学生,很关心洋的东西,创作是极力提倡“单线平涂”的时候。而黄老先生在台上,大谈三代六朝,说:“昆仑山上有块五彩斑斓的石头,就有了水彩画。”台下就轰轰然,听的人很少了。


148 钱默存收女弟子/范旭仑

1992年到1994年,何灵琰年年回乡,“数次回国想探望先生,而每次都被告知,先生一直住院不见访客”。“我遵奉大夫嘱托,为他谢客谢事,努力做‘拦路狗’,讨得不少人的厌嫌”(杨绛《钱锺书手不释卷》)。


162 在夏瞿禅承焘先生身边的岁月/雪 克

夏公从不冬烘,亦时尚。闲暇之时,偶与二三知己饮酒小酌,赋诗唱和,听听戏曲,看电影和汇演外,尤喜跳舞,且乐此不疲。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上一度兴起交谊舞,一次夏公乘兴,在校礼堂跳到夜半仍不肯休,师母在家久等不归,亲身前往,满脸怒容,硬把先生找回了家中。知其事者,一时传为笑谈。


173 读书种子谢兴尧/柯愈春

沈兼士先生见这个青年埋头档案做学问,以为路子对头,指着谢兴尧对单先生说:“年轻人的脑子灵,聪明外露。”沈先生几次说谢“聪明外露”,谢以为这四个字是难得的表扬,细细琢磨沈先生的意思,也是含蓄的批评。在谢以后的治学中,特别注意厚积少露。


201 金“译匠”与沈仲章的人间“天缘”——金克木与沈仲章:难忘的影子(二) /沈亚明

《译匠天缘》发表于1997年,算来又有二十年了。我想象父亲和金克木伯伯,如今正在“天”上续“缘”,指点星宿,戏谈“译”趣,笑议“匠”、“家”之功败得失,回顾“黄金的青春与希望”。


223 “走出疑古时代”的背后——从《日记》看顾颉刚与李学勤的交往/雷燮仁

顾李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个人交往,都是学术界经常关心的话题。尤其是“文革”中顾李之间的关系,李如何有“特别的机会”通读顾的日记,李如何成为顾的邻居,以及顾的书籍被抄而失散等问题,特别引发好奇之士的关注,包括我这样的非学界人士。


243 《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宋希於

柳亚子的那篇“考证”文章只说:“写在纪念册的一份,当然在我那儿保存着。我从重庆还到上海,这纪念册便带了过来。”他隐去了一个重要关节未提,那就是他曾将这本纪念册托人带去延安,请中共各方面的负责人题字留念。


261 高贞白与来维思/许礼平

来维思生日时留下的照片,让我们今日得以瞻见当年大师风采。而更难得的是照片题识上保留了高贞白在1935年前的用名“Ko Nu Shih”。高曾透露“我在上海、南京做事,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后来在1935 年废去不用了”。


274 香港的《掌故》月刊/何家干

一般来说,用真名发表的和记录文艺界人物、风土习俗的文章,真实性都比较可靠;以笔名发表的,事关政治事件和军政界人物的回忆录,读者需要十分小心。刊物的封面说得很清楚,收集“野史,轶闻”,这很容易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自然不可避免。


284 艺林烟火录(二)/唐吟方

海派艺术家皆自信,勇于自我肯定。其中以刘海粟、张大千最突出,不光常送别人高帽子,亦善择高帽自戴。


296 编后语/严晓星

精彩书摘

  在夏瞿禅承焘先生身边的岁月

  雪 克

  一

  先生,浙江温州人。忠厚长者,向无机心,不通政治,穆穆然,温温然,一学人也。

  夏公不通政治,此举三例。

  一是1958年“大跃进”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学生鼓干劲,争上游,又红又专,组班子集体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公开出版,广受关注。一时间,复旦、北师大学子均有跟进成果。此风很快刮到了浙师院,中文系学生奋起效仿,提出了“超北大”的响亮口号,一鼓作气也赶出了一部。系古典组教师谁人不知,“大跃进”乃党中央三面红旗的组成部分,是当时最大政治,切不可以纯学术观点对待这一新生事物。说到原作得失,或附和,或委婉,莫不适可而止。唯我夏公直言不讳,评价不高,竟脱口说出了“超北大变成了抄北大”,当即遭到了学生的回击,终于被拔了白旗。

  一是同教研室蔡义江兄告我,也是“大跃进”时,公问曰:“义江,三面红旗我知其二,国旗、党旗是也,唯第三面是军旗还是团旗,实不能定。”答曰:“全错。”公愕然。

  一是1963年学期结束前,政治形势由于广州会议的召开,一度宽松,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报告引用夏公诗作“敢想容易敢说难,说错原来非等闲。一顶帽子飞上头,拿它不动重如山”,意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一时间,无论教研室政治学习会,还是私下交谈,都显轻松,同仁间又露笑脸。夏公这时早把思想改造、反右、拔白旗、“灭资兴无”的挨批、检讨的经历,丢在了脑后,未免又“放肆”起来。可好景不长,“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角吹响,夏公对此,竟浑然不觉。

  古典文学教研室老教授多,瞿禅公外,计有王驾吾焕镳、胡宛春士莹和平湖陆维钊诸公,济济一堂,向来是系甚至全校政治气候的风向标。开学后,第一次教研室的政治学习,本组教师外,还来了两位政治系(或马列室)的老师,校党委副书记兼中文系总支书记亲临主持,令人肃然,众皆默默。书记点名让我作好记录,要求原话一字不漏。我知不善,不禁惶惶,唯有领命而已。山雨欲来,风已满楼,久经运动,谁不谨言颂圣,唯我夏公仍唱暑期前之老调,毫不收敛。会后,书记嘱我带上记录到夏老家,让他认真审查一遍,不管他在会上原话如何,如想改,尽量改;不要马上带回,可以明天去取。书记的一番话,让我颇费斟酌,心思不定。这些话表面看来,是为批夏搞一份靠得住的材料作依据(经本人改定,难以推到记录之言非其本意身上),但我多年在他领导下工作,颇知他的办学理念和为人。凭这一句“想改尽量改”,似不难看出有些想放夏公一马的意思。怀着这样的心情,见了夏公。本想明确告知又一场批判风雨就在眼前,但实在不敢。问题是夏夫子实在太不懂政治了,他是政协常委,说不定在什么场合以表扬我的话说了出来,那我的下场比他老人家的被批,可就遭厄多多了。最后只能说一句“务必看看最近的报纸”,离开时又补了一句“别忘了啊”。本以为会有效果,谁料到修定之稿,凡改动处,都更直白、更明确、更露骨,让人啼笑皆非,徒唤奈何。后果自是可想而知了。

  问题当然严重,可充其量也就是不容声辩的批判而已,对夏公而言,树大招风,这类经历已不止一次,多一次忧患,说不上伤筋动骨。坦然处之,熬一熬也就过去了。比起1957年反右期间,为保护自己早年博学多才的弟子任心叔铭善先生免受戴帽之罪,一度深夜失眠,多次劝任向党检查认错,并为其开脱而无果,弄得心力交瘁,公内心的压力与痛苦,恐不可同日而语。


《故纸堆深处:清代士人的社交网络与文化变迁》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清代中晚期(约1750年至1911年)中国士大夫阶层内部复杂的社会网络、知识传播方式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定位。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宏大叙事或纯粹的学术史梳理,本书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弥散在私人信札、地方志、家族谱牒以及少量保存下来的往来书信集中的微观互动,试图重建一个立体的清代士人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人脉的编织与维护:圈子、圈层与交游 清代士人通过科举制度被纳入一个庞大的、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精英体系。然而,仅仅依靠功名并不能完全界定其社会影响力。本书首先探讨了士人如何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主动或被动地构建和维护自己的“关系网”。 一、地域性的纽带与地方精英的形成: 我们细致分析了地域会馆、同乡聚会在京城士人生活中的作用。这些组织不仅是提供社交便利的场所,更是地方政治资源和文化影响力的辐射中心。通过考察特定省份(如徽州、江西、江苏)在京为官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互助、举荐甚至资源置换,共同巩固其在朝廷中的集体利益。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家乡情结”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例如,地方士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资助和对地方志编纂的参与,实际上是他们巩固地方社会声望的有效手段。 二、师承关系与学术谱系:超越门第的知识传承: 科举考试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学术地位往往依赖于其师承的“名望”。本书梳理了乾嘉学派、桐城派等重要学术流派中,师生之间复杂的精神继承与物质馈赠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超越了简单的教学,成为一种终身的依附与支持系统。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失意”或默默无闻的学者,他们通过依附于某位名师,间接获得了文化认可,并得以在地方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依附性也体现在对恩师著作的注解、校订和传播上,构成了知识精英群体内部的“荣誉链”。 三、雅集、诗社与文化资本的流通: 雅集和诗社是士人展示才华、交流信息和巩固友谊的重要场合。本书通过对现存的少数诗集序言、游记以及宴饮记录的分析,重构了这些社交活动的具体细节——从选择的场所(园林、寺庙、书斋)到讨论的主题(考据、时事、鉴赏)。这些活动不仅仅是风雅之事,更是文化资本(如对古籍的熟悉程度、对诗文格律的掌握)进行有效流通和再分配的场所。通过对不同圈子成员身份的交叉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谁有资格参与哪些层级的文化聚会,这直接决定了其在士林中的声望高低。 第二部分:信息流动的迷宫:书信、报刊与秘密传播 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古代社会,信息的获取与控制是权力运作的关键。本书将清代后期的信息生态视为一个多层次的、充满张力的系统。 一、私人信札的“加密”与“解密”: 私人信函是士人日常交际的骨干。然而,这些信函的内容往往需要“加密”处理,以规避官方的监视和同僚的非议。本书深入分析了清代士人惯用的隐语、典故、双关语以及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委婉指涉。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域的往来信件,我们得以观察到士人对时局看法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期间,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尤为突出。例如,对“变法”的讨论,在公开场合是保守的,但在私下书信中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焦虑与期盼。 二、地下信息网络:小报、抄本与民间舆论的形成: 除了官方认可的出版物,市面上流传着大量非正式的抄本、小报(如“小道消息”的传单)以及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笔记。本书考察了这些“地下信息”的产生源头和传播路径。这些信息往往是官方叙事之外的重要补充,它们塑造了普通士人对朝廷决策的认知,有时甚至能迅速在地方上传播,影响地方官员的决策。我们特别关注了西方科技信息和宗教信息是如何通过这些非官方渠道进入士人视野,并引发他们内部的争论和排斥。 三、知识的“商品化”与“传播的成本”: 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的成本有所下降,但知识的传播依然受制于社会网络。本书探讨了“代为抄录”、“合资购书”以及“师生间借阅”等现象,这些行为构成了知识传播的非市场化部分。一个士人能否及时读到最新的学术成果,往往取决于他与出版商(或书坊主)及知识中介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而非其财富多寡。 第三部分:身份的重塑: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过渡 晚清的社会剧变对士人的身份认同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维护儒家传统精英的自豪感与适应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一、传统典籍的再解释与功能转移: 面对西方的冲击,士人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经典。相反,他们将对经典(如《春秋》、十三经)的研究焦点从传统的道德伦理转向了对国家治理、军事战略的探索。本书分析了部分官员如何通过对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重新阐释,为洋务运动和地方自强寻找理论依据。这种“借古喻今”的修辞策略,既满足了士人维护自身学识权威的需求,也为变革提供了相对保守的合法性基础。 二、海外见闻对“中国性”的冲击: 通过公派留学或随使团出洋的士人,他们对西方社会和制度的观察,极大地冲击了他们原有的世界观。本书对比了“留学生”与“未出洋的本土士人”在通信中的论述差异。前者往往更激进,更注重制度的革新;后者则更谨慎,倾向于从技术层面而非文化层面进行吸收。这种认知上的代沟,是晚清精英阶层内部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地方精英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在中央集权逐渐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绅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考察了士人如何利用其在地方建立的教育、慈善和军事网络,试图在不触动清廷根基的前提下,为自己的区域争取更大的自治权。这种地方性的“士人权力”的增强,既是他们对国家危机的反应,也是他们试图在变局中保全既有社会地位的努力。 结论:微观视角下的社会韧性与知识阶层的宿命 本书通过对清代士人社交网络和知识传播的精细化考察,揭示了这一精英群体在面对历史性危机时的复杂心态与应对策略。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地域、学术、政治派系间相互制衡、彼此依附的多元集合体。他们的社交结构是清代社会韧性的体现,也是他们最终未能有效整合为一支统一的、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知识分子力量的内在原因之一。研究这些“掌故”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用“清丽隽永”来形容或许有些老套,但却是最贴切的概括。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一种强大的穿透力。在讲述某段家族往事时,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比任何激烈的抒情都要震撼人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或带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又能保持叙述的客观与平和。这种沉稳的叙事风格,让读者在吸收信息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近乎冥想般的宁静。读到某个地方的传统节日习俗变迁时,我甚至能闻到字里行间弥漫着的香火味和食物的甜香,这种感官上的丰富体验,是其他许多历史读物望尘莫及的。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聚焦于“掌故”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猎奇或过于零散。然而,《掌故·第二集》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巧妙地将那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用一种松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韵律。书中对于某个古老行业没落原因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没有采用生硬的经济学分析,而是通过描摹匠人们的坚守与无奈,将宏大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了几代人的命运起伏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读完后,我仿佛对那个行业的兴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回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官方史书中常常被忽略的“民间视角”,让历史的肌理更加丰满和立体。

评分

这本第二集相比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考据功底。它绝非是简单的故事汇编,每一则掌故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作者数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例如,对于某一类民间建筑的形制演变,作者不仅引用了地方志的记载,还结合了气象、地理甚至社会阶层变动的多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逻辑链条严密而清晰。这种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赋予了这些掌故无可辩驳的力量。阅读时,我需要时不时地查阅地图或相关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绝非负担,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知识探险。这本书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构建和连接知识点,极大地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叙事过于跳跃、结构松散的文集不太感冒,总觉得读起来费神费力。但《掌故·第二集》在结构上的处理堪称高明。尽管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和地理范围都非常大,但作者似乎有一个内在的、无形的线索贯穿着所有篇章。这种内在的关联性,使得即便是跳着读,也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整体感和主题的呼应。它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块色彩鲜明的图纹,最终都汇聚成一幅壮阔的时代图景。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老方言的解释和应用,既保留了语言的“野性”和原汁原味,又通过精妙的注脚或语境暗示,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同时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杰出作品。

评分

这本《掌故·第二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如同一个时间的隧道,将我们带回了那些遥远却又鲜活的历史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站在当事人的身侧,亲眼目睹着那些尘封往事的 unfolding。比如其中对于某个地方戏曲的兴衰描述,不仅仅是罗列了时间节点和人物名字,更深入地挖掘了文化变迁对艺术形式的冲击与重塑。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当时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纯粹的历史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人间故事,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让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评分

趁着有卷把该买的都买回来了,大爱!

评分

一共三册,这是第二册。三本都买吧,值得拥有。

评分

好好好,特别好,支持京东,下次再来

评分

豆瓣选书 京东下单 已经成为我买书的模式 如果选错也没关系 京东退书的售后服务太强大了 每个月只要有优惠券 都会买三五千的书 准备开家庭图书馆 我是坚定的强哥粉

评分

买了第一集,挺有意思。收藏第二集。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印刷精美,装帧大方,内容有趣,好书!不知能办多少年?

评分

买过第一辑,有些文章比较学术

评分

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