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小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家谱。它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中国文化清晰的文脉,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读这样的书,如风之入松、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
目 录
第一章 文字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及其沿革
第二节 文字的构造与六书
第二章 书籍
第一节 书籍的目录
第二节 书籍的部类
第三节 书籍的印刷
第三章 书道
第一节 书体
第二节 书法
第三节 书学
第四节 书品
第五节 书家传与短评
第四章 宋以前的绘画
第一节 画体
第二节 画法
第三节 画学
第四节 画品
第五节 画家传与短评
第五章 宋以后的绘画
第一节 宋后绘画演化的大势
第二节 宋后的山水花鸟画
第六章 文学的变迁
第一节 文学创始的时代
第二节 词藻流行的时代
第三节 理论文流行的时代
第四节 词藻与理论文并行的时代
第七章 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小说的演进
第二节 戏曲的变迁
第八章 史学的变迁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史学
第二节 两汉及三国时代之史学
第三节 两晋及南北朝时代的史学
第四节 唐宋两代的史学
第五节 元明两代的史学
第六节 清朝一代的史学
第九章 经学的变迁
第一节 今文学派的经书编纂说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功劳者
第三节 汉武帝经学的采用
第四节 古文学派兴起
第五节 郑玄的今古文学统一
第六节 南学与北学
第七节 唐太宗的经学统一
第八节 宋代经书注释的交迭
第九节 明成祖五经大全的敕修
第十节 清朝经学的复兴及其四变
凡欲研究一国的事情,必先诵读其书籍,而欲诵读其书籍,尤非先知其文字不可。若对文字尚不明了,则无论任何方法,势必无从着手。所以在研究本国人文史的开始,须从文字方面来考察,便是这个道理。而求知本国的文字,第一应知其形音与义,换句话说,就是须合知其意义的各方面。
盖我国史学,原为官名而渐假借为“历史”的“史”。迨到汉魏以降,史官的制度虽间有改革,而史官的华贵不替,所谓“文学侍从之臣”历代皆精选人才以充其职。每当易姓之后,修前代的史,则更网罗一时学者,不遗余力;因此三千年史籍,常以此等史官的著述为中心。虽不无流弊,然以专才供职,卒致史学形式上的完备;为世界各国冠。
写在前面
《中国人文小史》初版于八十年前,它的作者,是一位名为叶鋆生的民国宿儒,由于年代久远、人事漫漶,其人其行已不为人所知。从地方史志零星的文字中,或可推测他是福建建瓯人,曾做过当地中学的两任校长。福建多出才子,建瓯更是“八闽首府”,朱熹老夫子与建瓯渊源颇深,人文荟萃极盛。先生长于斯,亦必有这里的河山人物之润。所以他也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眼下这册《中国人文小史》,另一本是《中国历代文学变迁的鸟瞰》。
叶先生的交游师友里,有一位卢锡荣先生,即是作者自序里说的:“又本书脱稿之后,承大夏文学院长卢锡荣先生校阅一过,多所指示,特并志数言,以表感佩。”卢锡荣是云南人,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政治学博士,做过云南教育厅长和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卢锡荣先生是他的学长师长,为他的书校阅勘误,这种师友间的风仪熏染,以及平日里的相交往还,想必都让叶举生先生感受到一种坚定和追慕。
叶鋆生先生的这本书未必让人惊艳,但他作为一介书生和人师,能有这样著书的心思和宏远大志,倒令人且敬且佩。他如同揣着一份鲜活的用心在故纸堆里游走,发前人之未发未见,把偌大的一部中国文化梳理出清晰的文脉,为每一个学子和读书人,提供了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
翻开已经纸脆泛黄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的这本小书,我读起来,就像是读中国文化的一本家谱。在书中,他从文字、书法而始,经画、文学和史学,再及经学,为中国文化造了一幅小像,栩栩如生而纤毫毕现,像中人不在神坛上,望之虽严,即之也温,仿佛一位可亲可近的乡间老先生。他的每一寸肌肤和衣服的褶皱,你都可以摸可以触,是有温度和心跳的。
读文字的起源,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就像是我身在造字的仓颉旁边,看着他一笔一划地在泥土上画;读书法的变迁,王羲之曲水流觞后带着微醉的闲散执笔,颜真卿祭奠侄子时的思念之情和忠义之气,苏东坡寒食节里的寒苦之心和孤独惆怅,也都如在眼前,我几乎能看到那蘸满浓墨的狼毫在粗糙泛黄的纸张上婉转游走,能闻到砚台里溢出来的墨香。
而看到他笔下宋代的山水花鸟画、小说和戏曲的流变、经学的南北之别,你都能看到这背后不但站着范宽、黄公望和赵佶,站着罗贯中、施耐庵和关汉卿,站着刘歆、郑玄、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还站着用自己的角度、温情、语调为我们讲述的叶举生,他咀嚼、寻味、吐纳过的中国文化史带着他自己的台阶和足痕,供我们拾级而上。
有一副古联说得好,“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本《中国人文小史》,就像中国古代乡野里的耕读之家,在庭院里种的兰草和桂树,在中堂里挂的书法和文章,跟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起居都连在一起,没有与圣贤的距离感,也没有与庙堂的疏远感,它就是那些乡野里的士,为市井坊间写的闲读之书。
读这样的书,如风之入松、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中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
林东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而且是那种非常舒适、有导游带领的深度游。我之前对中国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朝代更迭和重大战役上,总觉得“人文”这两个字太虚无缥缈,难以把握。但这本书很厉害,它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比如魏晋风度的形成,或是明清之际市民文化的崛起,都落脚到了具体的文化现象上——比如某一类诗歌的流行,某一时期家具的形制变化,甚至是对待“隐逸”观念态度的转变。这让我明白了,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印刷术对知识传播的影响,那种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当知识不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垄断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会发生多么剧烈的化学反应。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陈旧的典籍和人物重新“活”起来。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对应,思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和我们的时代精神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用历史的纵深感去审视当下,这比单纯记住一堆人名和年份要宝贵得多。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小史”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篇幅有限,容易流于表面,或者为了追求“精炼”而牺牲了趣味性。但《小书馆:中国人文小史(精)》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巧,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却又始终能找到出口回到主线。它不像那些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硬邦邦地摆在那里等你啃读,它更像是一个对话者,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私语的口吻与你交流。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哲学思想时的那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比如,它讲“禅宗”的时候,不是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通过描述僧侣们如何在日常的挑水砍柴中体悟“空”,这种贴近生活的描述,一下子就让那些高深的佛理变得触手可及。读完某一节,我常常会感叹:“原来是这样!我过去都想复杂了。” 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体验,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是要让你成为专家,而是要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文化内涵的普通人,懂得欣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沉淀下来的智慧。
评分啊,拿到这本《小书馆:中国人文小史(精)》的时候,我真是心头一颤,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味中国那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的“秘密基地”。书拿到手,厚度适中,装帧设计也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米黄色配上古朴的字体,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我翻开扉页,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不是在罗列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是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耐心地向你描绘他所见证的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用他们的文字和艺术滋养这片土地的。特别是它对一些核心思想的剖析,比如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寻常百姓家的伦理观念中,道家思想如何在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中找到寄托,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大部头历史书那种压迫感,却有着足够的深度去引导你思考那些“为什么”。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艺术流派兴衰时所用的笔触,那种对线条、色彩和意境的捕捉,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宋代瓷器的釉香,或是听到唐诗里那豪迈的鼓声。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小”而“精”,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中国人文精神的宏大轮廓,并且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去追溯每一个被提及的文化符号背后的完整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清爽”。近些年来,市面上很多历史读物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常常会采用一些夸张的叙事手法,或者过度解读,让人读起来心浮气躁。但《小书馆:中国人文小史(精)》却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干净、凝练,没有多余的渲染和煽情,完全依靠事实和精妙的观点来支撑论点。当我读到关于宋代文人如何平衡功名利禄与内心追求的那一段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清高”或“逃避”,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这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审慎态度。它让我明白,历史中的每一种文化选择,背后都有其复杂的经济和政治根源,绝非简单的道德评判可以概括。这种客观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叙述,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舒适度。它像一块上好的玉石,温润而不失光泽,每一处细节都打磨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品味,去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厚重感。
评分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本书,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文化地图集”。它不是带你走完每一条崎岖的山路(历史事件),而是给你一张总览的地图,清晰地标明了主要的河流(思想流派)、重要的城市(文化中心)和著名的地标(经典作品)。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对中国人文史有一个全局把握的读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框架,让我以后再接触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时,都能迅速将其放置到正确的历史坐标系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描绘,比如文学如何借鉴了绘画的章法,哲学思想又如何反哺了艺术创作,这种网状的联系,让中国文化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新的敬畏感——这份文明的持久力和创造力,正是源于这种内在的、错综复杂的连接。这本书无疑是激发我继续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引路人”。
评分趁着京东搞活动,又买了些好书!
评分喜欢小书馆的这套书!
评分喜欢看喜欢看作为床头书
评分虽然是写给中学生的,我想我们读来也不会差
评分特别小的一本书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配送服务给力,杠杠的!
评分很好的书籍值得阅读学习呀
评分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印刷比较精美。内容初看还可以,回头细读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