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國內一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修訂本)》是田自秉教授三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曆程的一部專傢著作,曾收入龐薰琹先生主編的《中國工藝美術叢書》《中國工藝美術史(修訂本)》匯集和整理瞭我國自原始社會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工藝美術史料,係統闡述瞭我國工藝美術的曆史沿革和發展,並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特色。豐富的史料,詳盡的圖錄,使《中國工藝美術史(修訂本)》不僅成為我國工藝美術學習和研究的必備參考書,也成為重要的鑒寶收藏指南。
作者簡介
田自秉(1924-),湖南石門人。工藝美術史論傢。一九四八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央美術學院等校任教,長期從事工藝美術史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專著有《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染織史》(閤著)、《中國工藝美術》(閤編)、《民間染織刺綉工藝》(閤編)、《中國工藝美術簡史》(閤編)等。主要的論文有《論工藝美學》、《論工藝形象》、《論工藝和科學》、《空間崾奔溽係統》、《工藝美術的抽象和抽象主義》和《圖案美的探索》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裝飾的萌芽
第三節 石器工藝
第四節 陶器工藝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幾何印紋陶
第五節 其他工藝
一、牙骨雕
二、染織
三、編織
第六節 結語
第二章 商代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青銅工藝
一、青銅器的製作
二、青銅器的造型
三、青銅器的裝飾
四、青銅器的藝術特點
第三節 陶瓷工藝
一、灰陶
二、白陶
三、釉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節 雕刻工藝
一、石雕
二、玉雕
三、牙骨雕
第五節 其他工藝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周代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青銅工藝
一、烹飪器
二、食器
三、酒器
四、水器
五、樂器
六、兵器
第三節 陶瓷工藝
第四節 染織工藝
第五節 漆器工藝
第六節 玉雕工藝
第七節 結語
第四章 春鞦戰國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青銅工藝
一、青銅器的演變和創新
二、青銅器的裝飾
三、青銅器的加工
四、銅鏡、帶鈎和銅劍
第三節 陶瓷工藝
一、暗紋陶
二、彩繪陶
三、幾何印紋硬陶
四、原始青瓷
五、其他
第四節 染織工藝
第五節 漆器工藝
一、漆器的製作
二、漆器的造型
三、漆器的裝飾
四、信陽、長沙、江陵的漆器
第六節 其他工藝
第七節 結語
第五章 秦漢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秦代的工藝美術
第三節 銅器工藝
一、銅燈
二、銅爐
三、銅奩
四、銅洗
五、銅壺
六、銅鏡
七、銅鼓
第四節 金銀工藝
第五節 陶瓷工藝
一、釉陶
二、彩繪陶
三、早期瓷器
四、磚瓦
五、陶塑
第六節 染織工藝
一、絲織
二、印染
三、刺綉
四、其他
第七節 漆器工藝
第八節 石雕和玉雕
第九節 其他工藝
第十節 結語
第六章 六朝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陶瓷工藝
一、青瓷
二、黑瓷
三、畫象磚
第三節 染織工藝
第四節 金屬工藝
第五節 漆器工藝
一、夾佇
二、斑漆
三、綠沉漆
第六節 其他工藝
第七節 結語
第七章 隋唐的工藝美術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陶瓷工藝
一、隋代的陶瓷
二、唐代的陶瓷
第三節 染織工藝
一、絲織
二、麻、棉織
三、毛織和絲毯
四、印染
五、刺綉
第四節 金屬工藝
一、金銀器
……
第八章 宋代的工藝美術
第九章 元代的工藝美術
第十章 明代的工藝美術
第十一章 清代的工藝美術
第十二章 近代的工藝美術
第十三章 新中國的工藝美術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河姆渡在浙江省餘姚縣。1973年,在這裏曾發現一處距今約7000年前的氏族居住遺址。當時的人們已飼養著豬、狗和水牛等傢畜,栽培的是水稻,住的是木結構房屋。他們創造發展瞭原始的工藝文化。陶器有陶釜、陶竈、陶盆、陶鉢等。有紡織工具,說明已能織布製衣。其中以雕塑工藝最為突齣,有牙雕、骨雕、泥塑等。陶器有用刻劃進行裝飾的。雕刻裝飾的題材有鳥、豬、稻禾,以及幾何紋等。木建築已采用榫卯結構,說明已過著“築土構木”的定居生活。
母係社會的原始手工業,首先是生産工具的改進。除瞭石器工藝由打製發展到磨製外,牙骨工藝也比以前提高。製陶工藝更是這時手工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氏族社會形成後的一項重要成就。在這以前,人們對自然材料的工藝加工,隻是改變外在的形狀。而製陶,則是通過火的應用,使泥土改變其內在的性質。這時的製陶工藝,不隻是求其更閤於實用,而且體現瞭對美的要求。在陶器上麵施以化妝土,還進行彩畫、刻鏤、堆貼等各種裝飾。其中以彩陶最為齣色。紡織工藝也有進步,能利用自然縴維進行撚綫織布,製作衣服。編織工藝也較普遍,在齣土的陶器上,經常可以看到編織的各種席紋的痕跡。為瞭居住的需要,人們還發展瞭木工工藝,用石斧、石錛、石鑿等加工木料,建造房屋,或製作用具。
前言/序言
一個國傢的文化,應該由這個國傢的專傢自己來研究、自己去寫書。應該由這個國傢自己印刷齣版。我國工藝美術的曆史,比文化的其他方麵起源都要早,但是比較完整的工藝美術史付印齣版,這似乎還是第一本。編寫和齣版這樣一本內容廣、圖片多、成本高的書,是要有點勇氣的。
我們看到有的國傢,對我國的工藝美術很有興趣,齣版瞭一本又一本書,小本的、大本的、平裝的、精裝的都有。我們要研究本國的工藝美術史,卻不得不參考彆的國傢所齣版的書,總覺得心中有愧,又覺得做這工作越來越難。這本書的齣版,可以說是填補瞭這方麵的空白,我們終於有瞭自己的工藝美術史專著。
這一百多年來,我國的工藝美術品大量外流,但是見之於齣版物的,隻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在國內博物館陳列齣來的也隻是一小部分,所以我們對這方麵的研究工作,也隻能根據這小小一部分可以見到的實物或圖片。而且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學校不可能有這樣的經費,讓研究人員到各地去看看,更不要說到英國、法國、日本,收藏我國工藝品最多的國傢去研究一年,或幾個月。再加上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理論工作,有的讓個彆同誌或讓少數幾個同誌自己去探索,工作確是睏難重重。我希望大傢能諒解這種情況,並且希望有關方麵支持這些工作。
藝術的脈絡與民族的印記:一部跨越時空的中國物質文明畫捲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至近現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物質載體——工藝美術的曆史演進、審美變遷及其社會文化意涵,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視角,審視中華文明如何通過雙手與匠心,在器物之上刻畫齣民族的靈魂與時代的風貌。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技藝進行純粹的專業羅列,而是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經,構建起一個立體、互聯的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圖景。我們深知,工藝美術是曆史的“活化石”,它記錄瞭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技術革新的每一步足跡。因此,本書的敘事策略側重於“聯係”與“演變”,而非孤立的“展示”。 捲一:史前至先秦——萬物有靈與禮製初成 本捲追溯中國工藝美術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仰韶、馬傢窯的彩陶上那充滿原始生命力的鏇渦與符號,到良渚文化的精美玉琮、玉璧所蘊含的早期宇宙觀與權力結構,我們探討瞭早期人類如何從單純的實用需求升華為對美的自覺追求。陶器的幾何紋飾如何演變為後世裝飾母題的雛形?玉器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如何承載瞭早期血緣和神權的重量? 進入夏商周三代,隨著青銅冶鑄技術的成熟,工藝美術迎來瞭第一次高峰。我們詳細剖析瞭殷商時期饕餮紋、夔龍紋的獰厲之美,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溝通天地、彰顯王權的“政治語言”。周代禮樂製度的建立,使得工藝品的製作被納入嚴苛的倫理規範。從禮器(鼎、簋、尊)到車馬器,從兵器到日用器皿,“禮”成為瞭約束和規範工藝美學的第一把標尺。 本捲的重點在於揭示:在這一時期,工藝的價值遠高於其物質本身的價值,它是秩序的象徵。 捲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大一統下的融閤與轉型 秦朝的統一,帶來瞭“書同文,車同軌”的強力推動,工藝技術標準趨於統一。兵馬俑的寫實主義精神,標誌著雕塑藝術已然成熟。漢代是帝國氣象與人文精神交織的時代。絲織業的輝煌、漆器的繁縟、以及畫像石、畫像磚上展現的生死觀和世俗生活圖景,構成瞭漢代工藝美術的鮮明特徵。 魏晉南北朝時期,曆史進入瞭動蕩與思想活躍的階段。佛教的傳入,是工藝美術史上一次裏程碑式的事件。石窟造像(如雲岡、龍門)的齣現,帶來瞭異域的審美風格,並與本土的樸拙、內斂之美相碰撞、融閤。本捲關注的是,在民族大遷徙與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工藝匠人如何在新的宗教敘事和多元的造型語言中,重塑自身的錶達方式。 捲三:隋唐宋元——鼎盛、雅緻與世俗的交響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開放,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又一次全麵爆發。長安的萬國氣象反映在工藝上,錶現為雍容華貴、色彩斑斕的盛唐氣象。金銀器(如何傢村窖藏齣土物)、唐三彩的立體造型、以及高度發達的陶瓷業(南方的長沙窯、北方的邢窯),共同繪製瞭一幅富麗堂皇的畫捲。 宋代則是中國工藝美學的“內斂與精緻”的典範。與唐代的“外放”形成鮮明對比,宋人追求的極緻是“理學影響下的簡約、清雅與天人閤一”。本捲將重點闡釋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釉色之美,如何體現瞭宋人對“素雅”的偏執追求。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工藝品更加貼近市民生活,瓷枕、瓷瓶、文房用具等世俗化器物的創新,展現瞭宋代工匠精神的深度與廣度。 元代的工藝繼承瞭宋代的技法,但受到瞭遊牧民族審美的影響,在某些方麵展現齣粗獷有力的特徵,尤其是青花瓷在這一時期初步定型,為後世的陶瓷藝術奠定瞭基礎。 捲四:明清——集大成與世俗化的高峰 明清兩代,是中國工藝美術技巧達到登峰造極的時期,同時也是傳統工藝體係最終定型和走嚮精緻化的階段。 明代工藝承襲宋元,並開始注重標準化和程式化。永樂宣德時期的官窯,以其渾厚莊重的造型和標準的“郎窯紅”為代錶。木器製作(如黃花梨傢具)發展齣復雜的榫卯結構與典雅的綫條,展現齣文人審美的典範。 清代康乾盛世,是工藝品“繁復”與“集大成”的體現。這一時期的工藝特點是:技藝的精湛化、材料的貴重化、裝飾的密集化。 景德鎮的粉彩、琺琅彩,將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完美結閤;竹木牙雕達到瞭令人嘆為觀止的細緻程度;宮廷造辦處的設立,更是將全國的頂尖匠人匯聚一堂,實現瞭工藝的極緻物化。本捲深入分析瞭這種“集大成”的背後,所蘊含的對創新的抑製以及嚮審美趣味趨同的傾嚮。 結語:器物背後的時代精神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現代。在近代工業化的衝擊下,傳統工藝如何掙紮求存?在新中國成立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背景下,傳統工藝(如蘇綉、景泰藍、漆器)如何被重新激活和傳承? 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工藝品的材質、造型、紋飾、工藝流程的細緻梳理,本書試圖揭示一個核心命題:中國的工藝美術史,不僅是一部技術進步史,更是一部審美觀念的演變史,是解讀中國社會結構、哲學思潮和民族情感最直接的物質文本。 它告訴我們,每一件器物,都是一個凝固的瞬間,蘊含著創造者的心血與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