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格,字用微。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浙江慈溪人。先治程朱,后改王、罗(洪先),再事老庄、禅学。清之后,笃志孔孟。长年于绍兴讲学,后去昆山,又回浙江在黄宗羲所创证人书院执教。著有《求仁录》十卷及《著道录》、《四书发明》等书,均佚。现只存《求仁录辑要》,为后人所辑。
评分孝i弟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1902.90(8折)
评分希腊人在中亚兴建了许多城市,通称“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据文献记载有70多座,目前发现的亚历山大城已达40多座。
评分印刷精美,装帧上乘,内容经典,值得阅藏
评分《潘子求仁录辑要(竖排繁体)》内容为:潘平格,字用微,四库全书总目作用征,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以讲学终身。学问渊博,对程朱、陆王、老庄、佛学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态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说: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绝,二千年来,我幸窥见一斑,忧叹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求仁绿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认为,人一出胎便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扩充这种善性,一视同仁,就可以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他的求仁之学气否则,于瞽者恻然,于田者不恻然气便是于瞽者一体,于田者不一体气就不是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气他推崇尧舜禹汤文武,认为他们视天子之贵、四海之富与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忧乃自己私事气民不能养,古帝王养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潘平格,字用微。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浙江慈溪人。先治程朱,后改王、罗(洪先),再事老庄、禅学。清之后,笃志孔孟。长年于绍兴讲学,后去昆山,又回浙江在黄宗羲所创证人书院执教。著有《求仁录》十卷及《著道录》、《四书发明》等书,均佚。现只存《求仁录辑要》,为后人所辑。《辨清学脉》篇以为自孔子没后,圣人的学说便淹灭了。后代的学者都各自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孔孟,以致违悖了孔孟的原意,而使圣道“贸乱而无所适从”。在《读书》篇中特别指出这种篡改是受了佛老之说的影响。因而有感于此,撰者以恢复孔孟圣学为己任,并提出了自己的“求仁”说。《辨清学脉》而后着重阐释这一主张,以为“孔孟之学以求仁为宗。仁,人性也;求仁,所以复性也。”又说:“仁,即放心,……仁也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而充周于未发,条理于发见,吾人日用平常之事也。”进一步,他又将这种仁看作是日常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孝悌之心等,从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以此为立论,来看“今日世界”,撰者以为恰恰是失去了仁,以至“乱离之惨,杀戮之痛,不知多少无辜死于兵刃,死于蹂践,死于水火,死于饥寒,死于恐怖。……”(《笃志力行》)。关于“求仁”的径途,撰者提出了新的“致知格物”的内容。《辨清学脉》中说:“格者,通也。”“物者,身、家、国、天下也。”“格物,即格通身、家、国、天下也。”即四者浑然一体,使其成为一和谐整体。在《致知格物》篇中说:“知,吾性之良知也。孟子所谓不虑而知者是也。”“致知,即是扩充四端,四端非悬空无事而扩充之也。”可见,致知便是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将其旌之于实物,以此而从主体出发调整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将自身与世界浑然一体。撰者还特地提出了“恕”加以讨论,以为不恕,即有人我之私,是不能实现格物致知的主要障碍,因此便需要“强恕反求”,即通过加强自我的修养而克服私心,去消“人我之分”。修身便也成了格物、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由此,以为程朱理学因方法支离繁琐,不理清学脉,从而造成格物理解上的不当,陆王心学由于格物是着眼于己身而非“明明德于天下”,因而流于佛学,虚而不实。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重要的事情提三遍
评分中华书局出品,值得慢慢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