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限量特惠专区 11.11价:¥
42.00 11.11价:¥
39.80 11.11价:¥
21.30 11.11价:¥
19.80 11.11价:¥
23.50 11.11价:¥
51.80 11.11价:¥
29.00 11.11价:¥
21.00 编辑推荐
1996年《凭海临风》后,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20年来全新个人散文作品。
继百万畅销书《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后,又一畅销力作。
看流年似水,愿人生繁盛——
【家庭】没有人注定在一起,爱要轻拿轻放。
【采访】把世界问了,让自己回答。
【语言】交流并不神秘,更重要的是一颗好奇心、同理心。
【眼界】遇到过无数精彩的生命,心中充满敬畏和感动。
【魅力】美是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女性】“她力量”是一种尚未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申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明确地发出了中国将继续开放的信号。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继1996年《凭海临风》之后,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20年来,全新个人创作的散文作品集,杨澜以“大女生”的视角,讲述她的婚姻、她的儿女、她的家庭、她理解的幸福力。
这本书同时也借着中国电视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开播15周年之际,杨澜首度分享了她采访800多个世界各地各界人士所总结出来的“澜”式说话之道,以及她参加三次北京申奥真实的心路感受。
作者简介
杨澜,阳光媒体集团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主持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并于1994年获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后赴美深造,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国际事务硕士学位。归国后开创中国电视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迄今已访问过全球800余位著名人物。2005年创办主要针对中国都市女性的大型谈话节目《天下女人》,并由此发展成包含电视、网络和教育培训的互动式跨媒体女性社区。她曾分别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陈述人,她担任国际特奥全球形象大使,曾获中华慈善奖。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影响力100位女性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01爱要轻拿轻放
02我遇到过无数精彩的生命
03语言的边界,世界的边界
04怎么才有自己的调调
05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精彩书摘
没有人注定在一起
太不公平了!结婚20年是“瓷婚”,25年是“银婚”,只相差5年,怎么人家就从泥土上升为贵金属啦?20年,7300多个日日夜夜,总该比“瓷”结实一点儿吧。
在这个节奏快、选择多、压力大的时代,结婚20年,也算是小有成就了。
于是,我们决定在家中开个小派对,请上50位老朋友,有家中长辈、中学的同学、留学时的好友、多年的合作伙伴,有出双入对的,也有至今单身的··大家聚一聚,乐和乐和。
婚姻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社会制度,合理,但不完美。
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件蠢事接着另一件蠢事而来,而爱情就是两个蠢东西相互追来追去。”相互追来追去20年,你说得多累啊!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不管怎么样,还是结婚好。如果你找到一个好太太,你会很幸福;如果你找到一个坏的,你会成为哲学家。”——这就是他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9·11”事件后说:“我不怕恐怖分子,我已经结婚两年了。”——婚姻让你无所畏惧。
可见,还是结婚的好。即使是以毒舌见长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这样温情脉脉的话:“爱情是奔跑速度快的,却又是生长慢的。在你纪念结婚20年之前,你很难明白一段好感情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情的奔跑速度的确不慢。我跟他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算是闪婚吗?
不过对于成年男女,各自有过一些情感经历,对于自己在感情上的需求逐渐确定下来,判断是否遇到了“对”的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20年前的一天,他租了一艘小帆船,带我出海。那天,天气有些阴沉,海风有些凉意,海浪起起伏伏,但是这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他对我说:“我一直独自闯荡,今后我要和你一起去看世界!”就在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而他似乎也对我的感受很有把握。不久之后的一天,我去机场接他,一上出租车,他就掏出一枚戒指套在我的无名指上(居然正合适!),说:“嫁给我吧!”(用的是祈使句而不是问句)就这么简单,以至于我后来常常抱怨:根本就没有“求婚”的桥段嘛!
爱情就是这样一路狂奔,无所顾忌。整个世界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能在一起。神奇的是,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应该在一起:喜欢同样的书,爱吃同样的食物,不约而同说出同一句话,甚至从星座到紫微斗数,都显示我们注定要在一起。
而婚姻教给我们重要的一课,却是:没有人是“注定”在一起的。
在一起,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是不断选择的结果。如果幸运的话,你会一次又一次坠入爱河,不过,是与同一个人。
据说,即使是人们眼中完美的夫妻,一生中也起码有200次有过“我要离婚”的念头。当荷尔蒙制造的激情慢慢退去,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慢慢磨蚀浪漫,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让你睡眠不足,还有工作的高压和旅行的分离;当你期待对方懂你的时候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为了不同的意见争吵得面红耳赤,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
在感情处于低谷时,帮助我们的,不是什么“注定在一起”的臆想,而恰恰是:我们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如果不是因为相爱,就不会也不必在一起。
如果你把婚姻看作围城,还天天蹲在门口看守着,那么城里的人就难免成了囚徒;如果你把城门的钥匙交给对方,他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愿意,这围城就成了遮风避雨的家,无论走多远,他都会回来。如果你爱他,就给他自由和快乐。自由的人,才适合谈情说爱。
我们真的一起去看世界了,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即使是带着老的小的一大家子人,我们也会营造属于两个人的特殊时刻。在南太平洋的白沙滩上漫步,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喝着咖啡度过白夜,在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的悬崖上眺望地中海,在印度泰姬陵的水池边欣赏白色宫殿的倒影,在马赛马拉大草原的早晨看薄雾中的象群,在阿尔卑斯雪山下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或是在欧洲西端、葡萄牙里斯本的罗卡角诵读石碑上的诗文“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不同的风景点亮我的眼神,我也用这眼神发现熟悉又新鲜的他。钱锺书曾经说过:“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和她去旅行,如果旅行后你们仍然相爱,那就结婚吧。”旅行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两个人的配合程度,旅行中的小小冒险也给二人世界带来难忘的记忆。有一次我们去南非旅行,他预订了一个帐篷旅馆,就驻扎在自然保护区的河岸上。夜晚来临,鳄鱼拍打着河水,河马的咆哮就在耳边,大象窸窸窣窣地吃着帐篷外的树叶,与我们只隔着一层帆布。我们关掉灯,屏住呼吸,等待它们踏着沉重的脚步走远··第二天清晨我们吃过早饭返回帐篷时,一只大个头的野猪与我们狭路相逢,它晃动着两只獠牙,打量着我们。吴征一把抓住我,把我挡在他的身后,嘱咐我:“不要慌,慢慢后退。”我们给野猪让开一条道,那家伙看我们既无恶意,也不慌张,似乎也定下心来。对峙了一会儿,就大摇大摆地走开了。这段遭遇让我们兴奋了好几天。浪漫的事?那就是周游世界后回到家里,泡一杯热茶,摆一盘瓜子,舒舒服服地一起看碟。金窝银窝,还是自家的小窝好哇。
婚姻当然不只是游山玩水,卿卿我我。情人节的玫瑰和纪念日的礼物都曾带来美好的回忆,而比这些更长久的是共同的成长。有一种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好的关系是让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没有吴征,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是他在我挣扎于做一个主持人却不能掌握节目品质的时候,鼓励我学习当一名制作人;是他在我决定回国发展的时候,放下美国已有的生意,陪我一起回国重起炉灶;当我遭受谣言攻击,他抬起我的下巴说:“你要做一只高高飞翔的鸟。”为了我的要强和任性,他必须接受一个不会煮饭还常常出差的老婆,还有娶一位公众人物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包括经常有人介绍他为“杨澜的先生”。
婚姻中的两个人的关系是多重的:恋人、朋友、亲人,有时甚至还会有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无论我们给这个世界一张多么坚强的面孔,在家里,我们可以放松下来,不怕暴露自己的恐惧、脆弱和挣扎。我们能够给予彼此的也是多重的(比恋爱时关系丰富得多):爱、理解、尊重、欣赏、同情、陪伴,还有义气。也许有人认为“义气”是指兄弟哥们儿之间的关系,我们却认为它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风暴来临的时候、孤独无助的时候、前途不明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说“别怕,还有我”。
一次很刺激的旅行发生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不久,吴征作为那一年国际艾美奖颁奖晚会的联席主席,计划赴纽约参加典礼。我劝他不要去了,恐怖袭击还有可能发生,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但吴征坚持要去,一是为了表达对纽约人的道义支持;二来这也是华人媒体第1次在国际电视舞台上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广受关注,不能让别人小看我们的胆色。“那我陪你去。”我见他态度坚决,就这样决定。那一次旅行前我们写好了遗嘱,飞机起飞时我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闭上眼睛轻轻地祈祷··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我带领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十几人随全国妇联的救援队伍去都江堰、德阳、绵竹等重灾区。那时灾区每天都有数次6级上下的余震,堰塞湖的情势也相当危险。吴征不放心,坚持陪我一起去,一路妥当照顾大家的住宿和交通。在灾民安置地,他大汗淋漓地搬运各种物资,安抚大人孩子的情绪,还细心地为一脸尘土的孩子洗脸,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记得离开灾区的那个夜晚,因为有强烈余震的预警,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留在室内。于是在一片小小的广场上,我们和衣而坐,说着这些天那么多伤心和感人的故事,商量着回到北京后怎么为灾区的孤残儿童多筹募一些善款··后半夜,当四周的一切慢慢静下来的时候,我靠在他肩头睡意渐浓,突然他推了推我说:“你看,满天的星星。”
20年,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形的家,包括一对可爱的子女和事业;也让我们织就了一条无形的纽带,那是共同创造的记忆。我更理解了马克·吐温的那句话,爱情快速奔跑,婚姻慢慢生长。这生长缓慢而扎实,就如两棵树,有独立的树干,又将根与枝重重叠叠交织在一起。
在结婚20年家庭派对上,我们选的主题曲是《月亮河》:“两个流浪者,一起去看世界。世界真大,有好多风景。我们在河湾处等候,向往同样的彩虹尽头··”
老朋友成方圆见证了我们从相爱到结婚的全过程,在派对上她抱起吉他,为我们演唱了一曲根据叶芝的诗改编的歌《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我抗议说:“我们才40多岁,你就唱《当你老了》,等我们真的老了,你唱什么?”
圆子来了个脑筋急转弯:“那时就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众人大笑。我回头去看吴征,他已微醺,憨憨地笑着。从他的眼神里,我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爱上他的理由。于是我想,瓷婚就瓷婚吧,它提醒我们,婚姻就如瓷器,无论时间多长,都要轻拿轻放。
《致遥远的星辰:一次生命的对话》 内容梗概: 《致遥远的星辰:一次生命的对话》是一部深邃而温暖的作品,它并非一本寻常意义上的名人传记或回忆录,而是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内心旅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生命中最本质的追问与最动人的回应。它围绕着“世界之大”与“幸好有你”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命题展开,剥离了世俗的喧嚣,直抵人心的柔软之处。 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自己的经历,而是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的宇宙背景之下,通过一系列充满哲思的“提问”,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却又深刻影响我们存在意义的命题。这些提问,如同星辰般遥远却又触手可及,它们关乎孤独与陪伴,关于寻找与失去,关于成长与蜕变,更关于我们如何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你”。 书中的“世界”,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辽阔,更是心灵体验的无边。它包含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元、自然的壮丽,以及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样。作者用她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描绘了无数个“世界”,这些世界可以是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印记,更可以是内心深处那些未曾抵达过的隐秘角落。每一次对“世界”的探寻,都是一次对自我边界的拓展,一次对生命可能性的无限挖掘。 而“幸好有你”,则成为了贯穿全书最温暖的一束光。这里的“你”,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那个在人生旅途中给予我们力量、理解与慰藉的知己、伴侣、家人;也可以是一种更抽象的存在,比如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不屈的精神,或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作者通过回忆与感悟,呈现了在人生种种困境与挑战面前,“你”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你”的存在,让原本可能孤独而渺茫的旅程,变得有了意义,有了支撑,甚至有了凯旋的希望。 《致遥远的星辰:一次生命的对话》并非一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书,它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分享,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作者不会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书中穿插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体悟,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以及对艺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思考。然而,这些思考的落脚点,始终是回归到人的本身,回归到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 书中不会出现对具体人物的冗长事迹罗列,也不会是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相反,它更侧重于捕捉那些决定人生走向的“瞬间”,那些引发深刻思考的“片段”。通过对这些瞬间和片段的细致描摹,作者展现了一个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粹与坚韧,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寻觅并珍视那些温暖的连接。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知识分子的严谨与深度,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阅读《致遥远的星辰:一次生命的对话》,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对坐,听她娓娓道来,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便会发现在自己的心中,也点亮了一盏属于自己的星灯。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能够鼓励我们在面对世界的广阔与未知时,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总有那么一个“你”,或近或远,或显或隐,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对话,一次关于爱与被爱的温柔告白,一次献给所有在广袤世界中,依然怀揣着希望与渴望的灵魂的致敬。 具体内容维度(推测,非直接概括): 关于“世界”的维度: 文化的多棱镜: 作者可能会以亲身经历或深入研究为基础,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例如,对某个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的思考,对不同国家社会结构的观察,对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冲击与启示的感悟。她可能会讲述在异国他乡的见闻,那些超出预期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如何拓展了她对“世界”的认知。 历史的回响: 并非简单复述历史事件,而是从个体视角出发,探讨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当下,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与思考。她可能会从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或者某个时代变迁的痕迹中,提炼出关于人性、命运、选择的普遍性问题。 自然的壮丽与微观: 对自然界的敬畏与热爱,可能会体现在对某个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或者对微观生命力量的感叹。这种对自然的观照,常常能引发作者对生命周期的思考,以及个体在宏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社会百态的观察: 作者可能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现象,无论是进步的光芒,还是进步中伴随的隐忧。她可能关注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并从中引申出对社会责任、个体价值的思考。 关于“你”的维度: 灵魂的共鸣: “你”可能是那个在关键时刻给予心灵指引的人,是那个让你看见自身潜能的人。作者可能会通过回忆一段深刻的对话,一次默契的眼神,或是一份无言的支持,来展现“你”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这种“你”的出现,往往是带来豁然开朗,或是重新振奋的关键。 成长的伙伴: “你”也可能是那个与你一同经历风雨,一同成长的伙伴。这种关系可能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也可能体现在人生导师身上。作者可能会描写在共同奋斗中,彼此给予的鼓励与磨砺,如何塑造了更加坚韧的自我。 理想的化身: “你”也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的寄托。当现实遭遇挑战时,“你”所代表的理想,便成为了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例如,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你”,它们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内在的觉醒: 最深刻的“你”,或许是那个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在与外在世界的对话中,我们逐渐认识并唤醒了那个更真实、更强大的内在“你”。作者可能会分享在自我探索中,如何与那个曾经迷失或被压抑的自我达成和解与连接。 关于“对话”的维度: 哲思的闪光: 作者提出的“提问”,并非是为了获得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关于爱与孤独,关于自由与责任,关于当下与未来。她通过这些问题,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度对话中。 情感的流淌: 书中的情感并非激烈碰撞,而是如溪水般缓缓流淌。有对过往的怀念,有对当下的感悟,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流露,真挚而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视角的切换: 作者可能会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之间自由切换,从宇宙的浩渺切换到内心的细微之处。这种视角的灵活转换,使得全书既有格局,又不失温度。 生命的印记: 最终,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作者在漫长人生旅途中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些印记,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诠释。它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画布上,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致遥远的星辰:一次生命的对话》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读物,它没有明确的“书内容”需要排除,因为它的核心在于一种精神的触碰,一种生命的共鸣。它邀请你,在阅读中,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