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图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部级干部
  • 历史文化
  • 讲座
  • 2007年
  • 政治学习
  • 文化建设
  • 领导干部
  • 党建
  • 理论学习
  • 资料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36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515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亘古未有的宏伟事业。有继承,才有创新。了解历史,才能创造历史。领导干部应不断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文化素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由中央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为部级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受到部级领导干部的好评。国家图书馆作为讲座的承办单位,将讲座内容经过提炼推敲,编录成集,供人生参阅,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

戴逸 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
叶嘉莹 谈婉约词的欣赏
栾成显 经济与文化互动
二月河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袁行霈 天趣
阎崇年 读史·治国·修身
杨义 重绘中国文学的历史地图
李伯谦 夏文化探索与中华文明研究
葛剑雄 十三亿中国人的来历
李中华 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
王晓秋 东亚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
刘海年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问题
李延年 中国杂技艺术与欣赏

精彩书摘

  戴逸 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
  我讲的18世纪中叶,具体说来,就是1750年。这一年是清朝乾隆十五年,离现在已有257年,两个半世纪之多了。这两个半世纪中,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兴、衰、盛、亡,可以说变化无常,时起时落。用它们与中国相比较,可能会得到一些认识,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为什么选择1750年,选择18世纪中叶呢?我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175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太平盛世,处在康雍乾盛世的高峰。中国历史很悠久,在长期悠久的历史中有三个真正的繁荣盛世,西汉的盛世、唐朝的盛世、清代的盛世。18世纪中叶就是清朝的盛世。这个时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是盛世的高峰,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来衡量都超越了汉唐盛世。而西方这时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1750年以后,英国就要进入工业革命,走向现代社会了。但是1750年,英国的经济还没有起飞,跟中国一样,它仍是一个封建社会、农业社会,所以这两个社会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衡量国力最主要的标准是GDP,即国民生产总值。而1750年以前的古代社会没有GDP的统计。为了通过GDP的比较来表明每个国家的国力,所以我从1750年开始讲起。
  第二,需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叶的GDP数字也不是很精确。这些数字是后来的学者通过计算、推测、比较等方式得出来的,但是大体上能够反映实际的情况。我这里引用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两部书,一部是美国统计权威贝卢克的书,另外一部是麦迪生写的书。

前言/序言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与文化自信》 本书汇集了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与文化自信的专题讲座。在21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腾飞,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讲座围绕“历史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多位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进行了梳理与解读。他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特质,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民本思想”的政治智慧,关注人民的福祉与社会稳定;“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构建集体认同与国家凝聚力。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视为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 讲座的一个重要篇章聚焦于“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避免文化单一化,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专家们指出,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历史文化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他们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代社会矛盾、应对国际挑战的独特方案。讲座中,还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中。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领导干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讲座鼓励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更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积极传播者。通过学习历史,理解古人的治国理念,可以为应对当下挑战提供历史的镜鉴与启迪。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书的讨论并非仅限于理论层面,更注重与现实治理的结合。专家们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因素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在现代制度框架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创新思路。例如,如何借鉴古代“德治”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形成更为人性化、更具说服力的治理模式。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以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与发展。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份重要的学术记录,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反思与探索。它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坚定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并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智慧与时代的挑战相结合,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用了一种沉稳而富有质感的纸张,封面上的书名“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以一种内敛又不失庄重的字体呈现,周围环绕着淡淡的金色线条,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精粹。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品味的。我猜想,在2007年,能够汇聚部级领导干部进行历史文化讲座,本身就意味着这套讲座必然聚焦于国家发展的重要脉络、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那些宏观的视角,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如何指导当代的国家治理。也许,里面会有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深刻解读,比如法家、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又或许,会探讨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自信。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部严肃、有深度、并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适合那些希望从历史和文化中汲取力量,理解国家发展方向的读者。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它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这几个字,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很好奇,在2007年,中国最高层级的领导者们,是如何看待“历史”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他们会从哪些角度切入,去解读这些宏大的命题?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会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比如那些关于“天下观”、“治世观”的探讨,看看古人是如何构想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又或者,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进行梳理和解读,例如“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在当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弘扬。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奋斗史进行深刻反思,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以指导当今的改革发展。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思想碰撞,一次对民族精神根源的深度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整体风格都显得十分正式,封面上的书名“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传递出一种严谨、权威的信息。我拿到书时,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想,2007年,这样的讲座,其目的必然是让国家高层领导者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规律,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从而更好地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哪些可供借鉴的治国方略?又或者,是否会关注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比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以及这些智慧如何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和创新?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近代中国史的解读感到好奇,比如革命的道路、建设的成就,以及这些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深刻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帮助我理解国家发展脉络和文化基因的宝贵旅程。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一种朴实却又不失庄重的感觉扑面而来。封面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装饰,书名本身就极具份量。我立刻想到,在2007年,部级领导干部们聚在一起,围绕“历史文化”展开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些议题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触及哪些历史时期或文化范畴?或许,会有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深入剖析,探讨其优劣得失,以及如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又或者,会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道家、法家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近代的反思,比如如何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力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入了解国家顶层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运用文化力量来指引国家前进方向的宝贵契机。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深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显得格外雅致而又不失庄重。我能够想象,在2007年,组织这样的讲座,其意义非凡,必定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和对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战略高地上,领导者们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书中是否会解析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治国理念是如何影响后世的?比如,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或者对“大一统”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历史作用的探讨。又或许,会聚焦于中国近代的苦难与辉煌,分析如何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历史依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给我带来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分量感。无论是从实体书的重量,还是从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看,都显示出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度。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深蓝色搭配银色书名,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我猜想,2007年,这样一场汇聚部级领导干部的历史文化讲座,其主题必然是围绕着国家发展战略、民族精神传承以及文化自信构建展开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比如那些关于“民本思想”、“清正廉洁”的论述,看看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实践、被传承,又在当今社会中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或许,书中还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在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又或者,会聚焦于中国近代的革命史,从历史的视角解读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看清楚历史的脉络,理解当下的挑战,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启示。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厚重的精装本,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触感细腻而富有质感。书名“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的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立刻联想到,在2007年,这样一个聚焦于“部级领导干部”和“历史文化”的讲座,必然蕴含着对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顶尖的决策者们,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会从哪些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流派中汲取灵感?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比如“重民”思想、“大一统”观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应用?亦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例如“仁、义、礼、智、信”,是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进行了探讨?我想象着,那些在讲座中侃侃而谈的部级领导,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可能代表着一种时代的选择,一种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讲座记录,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以史为鉴、以文化育人的珍贵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带来了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封面上“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几个字,没有花哨的装饰,却用一种沉稳的字体呈现,仿佛诉说着其内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想,2007年,作为部级领导干部们所参与的“历史文化讲座”,其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聚焦于国家发展大局的。我非常好奇,这些讲座会涉及哪些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人物?是会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进行梳理和探讨,例如“为政以德”或“依法治国”的思想在历史上的演变?抑或是,会关注近代以来中国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也许,书中会深入分析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探讨其如何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国家决策层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运用文化资源来指导现实工作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让我有些意外,每一页都承载着丰沛的文字,而且行距适中,字体清晰,阅读起来相当舒适。我拿到它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的。书名“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中的“部级领导干部”这几个字, immediately 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在2007年,国家级的领导者们,他们关注的“历史文化”议题是什么?这些议题是否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关?我猜测,书中很可能涵盖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比如为什么会经历那样的曲折,我们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也可能探讨了中华文明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许,会有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但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成败得失。或者,会聚焦于某些关键的历史时期,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可以窥见国家顶层视野下的历史与文化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质感让我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以及那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都预示着它非同寻常的内容。书名“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7)”几个字,自带一种权威性和深度感。我推测,在2007年,能够被组织成这样一场讲座,其议题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指导意义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例如那些关于“选贤任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看看它们在历史上的实践效果如何,以及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或许,书中还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进行解读,例如“大同思想”的渊源和演变,以及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我也很想知道,在2007年,领导者们会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们从中又提炼出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能够窥见国家决策者们是如何运用历史的智慧,来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