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瓦格纳 著,付天海 译
图书标签:
  • 李斯特
  • 费伦茨
  • 匈牙利
  • 钢琴
  • 作曲家
  • 浪漫主义
  • 音乐史
  • 肖邦
  • 德布西
  • 现代音乐
  • 钢琴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3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96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乐家肖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以通俗的语言,再现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通过理性的分析,剖析了其人其作。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内容简介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旨在使纷繁复杂的资料数据相互关联,深入剖析李斯特其人其作,尽量做到理性探析、以理服人。此外《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还在于昭示人们:无论出于任何原因,人们都应至少尝试重新审视自己的先人之见。没有破除规框、敢于创新的勇气,就无法开启音乐殿堂的大门,无法洞悉音乐创作的奥妙。音乐方面的近距离观察无疑也意味着要认认真真地拜读他作,或者至少须虚怀若谷地侧耳聆听。在此可读可听的作品实在太多,其中截至目前鲜为人知的也不乏其数。探究李斯特作为音乐奇才本身以及他在作曲方面的杰出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瓦格纳,1944年8月31日生于下奥地利州阿姆斯泰特恩市,1966年与玛克·多利斯·瓦格纳·诺里维安斯结为夫妇,生有四子。曼弗雷德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维也纳音乐学院,197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68年-1972年执教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1971年荣获特奥尔多·克尔讷奖。1970年-1972年执教于格拉茨大学,教授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此期间于弗里茨基金管理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1973年-1975年,瓦格纳在黑森州法兰克福广播电台担任编辑工作。1974年起,他任维也纳实用艺术大学文化史和思想

目录

非是前言,胜似前言/1
永不停息的异议与争执/4
追随莫扎特等人的足迹/12
“凭借高超的技术用小提琴奏出的音符,就好比晶莹透彻的水滴叮咚流淌……”/22
“……敬您如父,为您甘效犬马之劳”,/23
“……我认为您也高估了巴黎文艺沙龙的影响”/25
演奏名家的辉煌与苦难/28
“……桀骜不驯的年少张狂未能持续太久”/31
“……因为高超的演奏技艺源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6
风流精神,感情丰富,兴趣广泛/44
“……我不喜欢机械的模仿,更是对一味的重复感到厌烦……”/44
“四处漂泊的国外生活使我感到

精彩书摘

  李斯特如饥似渴地补习文化知识和提升文学素养,加深对宗教理论的认识,当然也不忘男欢女爱之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玛丽·达阿古特的暖昧关系,但这一切对他的演奏生涯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从1836年年初开始,李斯特又开始开足马力举行巡回演出:先是在里昂、洛桑和迪龙,继而是1837年在巴黎与著名钢琴家西吉斯蒙德·塔尔贝格(1812-1871)同台献技(后被人错误地称之为“对擂比赛”),接着转战意大利,最后是在维也纳举行慈善音乐会,目的是为在匈牙利因洪水灾害而无家可归的人筹集善款。
  从1839年开始李斯特几乎只

前言/序言

  非是前言,胜似前言
  研究一位作曲家在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如果人们对他的偏见和贬抑远远盖过他的功绩和贡献,比如许多音乐学家在谈到李斯特时都是一脸的不屑状,多数古典音乐解说人在必须谈及他的钢琴代表作品时,都会迂腐生硬地向听众道歉。就连文化素养颇高的乐队指挥(放眼当今乐坛这样的指挥毕竟凤毛麟角)也会相比李斯特而给于舒曼、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更高的评价,教堂音乐家则更是将他束之高阁,不予考虑。如果不是那些忠诚的匈牙利人,他们始终视李斯特为其最重要的音乐英雄之一,如果不是那些好奇的钢琴师,他们不断尝试探索李斯
探寻旋律的彼岸:十九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广阔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而是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那个风云变幻、艺术思潮迭起的宏大时代。它试图描绘一幅关于当时欧洲音乐文化生态的立体画卷,从社会结构、技术革新到审美观念的转变,全方位解析音乐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与镜鉴。 第一部分:时代的交响与社会背景 一、从古典主义的黄昏到浪漫主义的黎明 本卷深入剖析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社会剧烈动荡(如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如何催生出对个体情感、自由意志和民族精神的空前重视。这种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的肌理之中,使得音乐语言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克制转向对内心体验的澎湃表达。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音乐家如何在旧的宫廷赞助体系瓦解后,努力寻求新的听众群体与赞助模式,从而确立了“独立艺术家”的身份。 二、技术革新驱动的听觉革命 十九世纪的音乐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本章详述了乐器制造工艺的重大突破。例如,钢琴制造技术的进步(如铸铁框架的应用),使得乐器的音量、音域和表现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直接影响了作曲家对管弦乐配器和钢琴独奏作品的构思。此外,管乐器制造上的改进,如萨克斯风的发明及其逐步被接受的过程,丰富了交响乐团的音色可能性。我们也将探讨新式指挥棒、记谱技术乃至早期录音技术的萌芽,如何为音乐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三、音乐教育与公众品味的养成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音乐欣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体系的本土化和普及化进程。从维也纳到巴黎、柏林,各类音乐学院和市民音乐社团的建立,培养了大量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听众。这些听众的审美偏好,例如对“炫技”与“抒情”的不同追逐,反过来塑造了舞台上的艺术实践。我们将分析音乐评论的兴起,以及这些评论家如何成为定义“好音乐”的无形权力者。 第二部分:风格的交织与流派的探索 一、标题音乐的勃兴与叙事性表达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音乐叙事手法的演变。在这一时期,音乐开始明确地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话。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的流行,标志着音乐试图摆脱抽象的形式,去描绘具体的故事、场景或哲学观念。我们将审视交响诗(Symphonic Poem)作为一种新型音乐体裁的形成,分析其结构如何适应非传统的叙事需求,并考察不同国家(如匈牙利、捷克)的作曲家如何利用这一体裁来表达强烈的民族史诗感。 二、室内乐的复兴与亲密对话 虽然宏大的交响乐吸引了最多的眼球,但室内乐在这一百年间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章讨论了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传统体裁如何在新精神的注入下获得新生。相比于音乐厅的宏大叙事,室内乐被视为一种更贴近个人情感的交流方式。我们将分析,作曲家如何在有限的乐器编制内,通过对和声的精妙运用和对位法的创新,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作品。 三、歌剧:民族精神与人性冲突的舞台 十九世纪是欧洲歌剧的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和复杂人性冲突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本卷将比较意大利美声学派(Bel Canto)的极致抒情传统,与德语地区瓦格纳式“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革命性尝试。不仅关注舞台上的美学争论,更深入探究剧作题材的选择,如对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社会批判主题的偏好,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心态。 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音乐互动 一、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与“民间”的建构 随着十九世纪民族意识的觉醒,许多地区的作曲家开始自觉地从本国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以区别于传统上以德奥为中心的音乐中心。本章将详细考察这种民族主义音乐的几种表现形式,从直接引用民间旋律,到通过调式和节奏模仿来营造“异域风情”。这种对“本土性”的追求,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引发了关于音乐“纯粹性”的争论。 二、巴黎与欧洲的艺术中心转移 尽管德语区依然是重要的音乐高地,但巴黎在某些特定时期扮演了文化熔炉的角色,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音乐人才。本卷探讨了法国音乐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在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如德彪西和拉威尔——出现之前,巴黎如何成为接受和融合异国情调(如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及推动前卫和声探索的重要场所。 三、对未来音乐的预示 在世纪末,一些先驱性的作曲家开始挑战既有的调性体系和结构规范,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剧变埋下伏笔。本部分简要概述了这些探索者如何通过和声的模糊化处理、节奏的自由化以及对音色本身的极端关注,预示着音乐语言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多元和不确定的阶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十九世纪音乐艺术是如何在技术、社会和哲学变革的共同驱动下,完成其从古典传统向现代多元面貌的复杂蜕变。它是一部关于一个伟大时代音乐精神面貌的深度考察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李斯特生平中所付出的努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触及李斯特的教育理念,毕竟他是培养了无数杰出音乐家的重要人物。他的教学方法,他对学生的要求,以及他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未来,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除了自身的创造力,其对后辈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我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他对某位学生的指导,来展现他作为教育家的风采。另外,李斯特作为一个跨越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他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解读。例如,他早期炫技式的钢琴作品,到后期更加内省、注重音响色彩的作品,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层的原因?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刻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此外,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李斯特的宗教情怀和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的。他晚年对宗教的虔诚,是否也体现在了他的音乐中?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想要突破传统、带来新意的冲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关于李斯特音乐美学的新理解。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李斯特音乐的“精神性”和“宗教性”。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内省和对超越性的追求,尤其是在他晚期的作品中,这种特质更加明显。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来揭示这种精神内核,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化的解读。同时,我也对书中会如何处理李斯特在音乐传播和推广方面的贡献感到好奇。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更是一位不遗余力的音乐布道者,他致力于将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介绍给更广泛的听众。我希望书中能生动地展现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以及他对音乐普及所做的贡献。另外,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李斯特音乐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情况。他的音乐是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并产生影响的?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是否也为我们理解他的音乐提供了新的维度?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副标题所吸引,它暗示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审视。《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听起来就像是在邀请我们用当代的眼光去重新认识这位音乐史上的巨人。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李斯特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除了大家熟知的交响诗,他是否在其他音乐体裁上也留下了重要的探索?比如他在室内乐、合唱音乐,甚至歌剧领域的尝试。我希望书中能对这些相对不那么为人熟知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它们在李斯特创作生涯中的意义。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李斯特作为一位“跨界”艺术家的。他不仅在音乐领域成就斐然,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涉猎,甚至对哲学也有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描绘出这样一个多才多艺、思想丰富的李斯特形象?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他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碰撞,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丰富了他的音乐世界。此外,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李斯特的社会影响力。他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音乐和生活方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又带点现代感的排版,让我想象着书里会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李斯特故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初步浏览,就对作者的选题和编排有了初步的好感。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对李斯特晚年的生活状态有细致的描绘,那个时期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对音乐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很多关于音乐巨匠的传记,往往会将重心放在他们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对于晚年的沉淀和思考,反而着墨不多。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深入挖掘李斯特后期作品的内涵,解读他音乐风格的转变,那无疑是一大惊喜。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他人生中的一些复杂关系,比如与卡罗琳·圣-西蒙的关系,亦或是他与学生们之间的师生情谊。这些情感线索往往能折射出艺术家内心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对专业乐评并不强求,但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篇幅介绍一些他标志性的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它们的音乐结构和艺术价值,让我这个外行也能窥见大师音乐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曲目清单。

评分

从书名来看,《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就充满了探索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角。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现代视野”这一概念融入到对李斯特的解读中的。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位19世纪的音乐巨匠?他的音乐在当代还有怎样的生命力?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现代音乐评论家或者音乐学家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李斯特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传统的传记叙述,更能引发读者对李斯特音乐价值的现代思考。此外,我一直对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术上的革新很感兴趣。他不仅是作曲家,更是钢琴演奏大师,他的钢琴技巧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比如他对钢琴音色、踏板运用、以及演奏表现力上的探索。是否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演奏技巧分析,来展示他的过人之处?当然,我也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李斯特在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他是一位活跃的音乐推广者,与当时的文人墨客、艺术家们有着广泛的交流。这些经历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

评分

可以,有见解

评分

因为书在外地调过来,等了好几天

评分

好看。。。

评分

快递真快

评分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这几本生平及作品,都有购入

评分

但值得拥有!!还是很喜欢!!

评分

另一个角度了解李斯特。

评分

都是很好版本的传记类书

评分

快递真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