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总有一种魔力,能将人拉入一种近乎癫狂的心理深渊,却又在最黑暗的地方,让你瞥见一丝希望的光芒。我最近重温了《白痴》,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又与《罪与罚》或《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所不同。梅思金公爵,那个纯洁善良、如同基督一般的“白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个充斥着虚伪、贪婪和算计的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批判。他的善良,在现实世界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一种“愚蠢”。我常常在想,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里,一个真正善良的人,究竟该如何生存?他的纯粹,究竟会让他获得救赎,还是让他遭受更大的伤害?小说中,我最心疼的是纳斯塔西娅·菲利波夫娜,她的美貌与悲剧性的命运,她的狂野与脆弱,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她就像是一朵在污泥中绽放的、却注定被玷污的花朵。梅思金公爵的爱,对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或许是一种更深的折磨。
评分我一直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场关于人性的深刻辩论。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辩论赛场上的一方,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去阐述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道德的理解。这次我读的是《群魔》,这部小说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对理想主义的幻灭,以及对极端思想如何腐蚀人心的深刻警示。皮奥特尔·维尔霍文斯基,这个彻头彻尾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就像一个播撒毒种的魔鬼,用虚假的革命口号,煽动着年轻人的狂热,最终将他们引向毁灭的深渊。我看得时候,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因为我看到,当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们被某种宏大的叙事所裹挟,当他们将个人意志完全寄托于集体和领袖时,将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小说中,斯塔夫罗金的虚无与冷漠,更是让我感到不寒而栗。他就像一个被掏空了灵魂的躯壳,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一切价值的否定。这部小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的思考,是多么重要。
评分读完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总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洗礼。这次读的是《罪与罚》,我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那场旷日持久的煎熬。他不仅仅是一个犯下滔天罪行的个体,更像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被思想禁锢的悲剧灵魂。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摹简直是入木三分,细致到每一个念头的闪烁,每一次呼吸的沉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他内心的挣扎、恐惧、悔恨,以及那一点点微弱的救赎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解剖人性的幽深之处,揭示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黑暗与矛盾。我常常会问自己,在极端困境下,我是否也能守住内心的底线?那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对未来迷茫的恐惧,都是如此真实,仿佛就在身边上演。读完之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压抑而又充满哲思的氛围中抽离出来,感觉像是从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梦境中醒来,脑海中充斥着关于善恶、惩罚、信仰、救赎的无数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就给我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这本小说的篇幅不算长,但它的冲击力却丝毫不亚于那些鸿篇巨制。那个“地下室人”,他的自嘲、他的偏执、他的歇斯底里,简直就是现代社会中无数孤独而又敏感的灵魂的缩影。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反逻辑的、充满矛盾的叙述方式,仿佛将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但又不敢承认的阴暗面,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他拒绝被理性所束缚,他蔑视所谓的“进步”与“进步人士”,他只是沉溺于自己那狭小而又阴暗的“地下室”里,用尖锐的语言剖析着人性的弱点与荒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刺痛,因为我似乎在那个“地下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孤独、自卑和对现实的疏离感。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感到一种莫名的敬畏,又夹杂着一丝望而却步。他的名字本身就仿佛自带了一种厚重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阅读将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挑战。这次终于鼓足勇气,翻开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坦白说,最初的几章我有些吃力,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推进似乎也不是那么直接明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那个庞大而又充满张力的家族史所吸引。特别是伊凡和阿廖沙之间的对话,那种思想的碰撞,关于上帝、关于自由意志、关于人性的终极问题,简直如同在思想的旷野上点燃了一场熊熊大火。我仿佛看到了一群被命运的丝线牵引着,在各自的痛苦与迷茫中挣扎的人物。老卡拉马佐夫的荒唐,德米特里的冲动,伊凡的理性与怀疑,阿廖沙的虔诚与善良,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又如此复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信仰和怀疑的论述,思考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那微妙而又深刻的关系。
评分译文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
评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以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著作为线索,讨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核心主旨,即在东正教的信仰下对个体人生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将陀氏思想的发展历程,与他和同时代众多思想家的交往及相互影响结合起来,因此也展示了19世纪俄国思想界的整体面貌。对杰武什金来说,超经验论和本体论的起源以其存在的现实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以及“事物的次序”,都已经揭示得很明白。除此之外,他没有必要思考自己,对于他的内心情感和已经开始的意识而言,这显然也是明白的。“……在人的命运中,每一种地位都是由至高无上的神安排的。一个人被派定戴将军的肩章,另一个人则被派定为九级文官;某人发号施令,某人毫无怨言、战战兢兢地服从。这是按照人的能力预定的;有的人能做这一件事,而另一个人能做另一件事,人的才能是由上帝亲自安排好的。我任职已经大约30年了;我无可指摘地工作,我办事清醒,从来没有过不守规矩的行为。作为一个公民,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认为我自己虽然有缺点,但与此同时也有美德……我活到白发苍苍;我不知道我自己犯过什么大错。当然,谁能不犯点小错误呢?”后来在长篇小说《群魔》中,这种个性必然的本体论依据找到了一种简明的甚至是喜剧性的说法:“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在此之后我究竟会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呢?”“上帝”、“地狱”(带着在他大人那里所受的屈辱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对于他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
评分这一事态被许多肤浅的幻象所隐蔽。无论如何,我们相信我们的观点比那些最伟大的心智的观点更优越,更高级——这要么是因为我们的观点是我们的时代的观点,而可以设想,比最伟大的心智的时代更为晚近的我们的时代,也比他们的时代更优越;要不然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最伟大的心智从他们的观点出发都是正确的,但是,和他们声称的不一样,他们不绝对正确:我们知道不可能有唯一的(the)绝对真实的实质性的见解(substantive view),只有绝对真实的形式性的见解(formal view);那种形式性的观点在于这样一种洞见,即,一切整全性的见解都与某种特定的视角相关,或者说,所有整全性的见解都是相互排除的,没有一种可能是绝对真实的。那些对我们隐藏我们真正的处境的肤浅的幻象根本上是这样的(是这样一个幻象):我们比,或者说我们可能比过去的最明智的人更明智。我们因此而受惑扮演(剧院)经理和驯狮人的角色,而不是专注而驯顺的聆听着的角色。然而我们必须面对我们惊人的处境,这一出境是为这样一种必然所创造的,即,我们试图成为比专注而驯顺的聆听者,也即,裁判,更多的东西,而我们又没有能力成为裁判。就我而言,在我看来,这一处境的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失去了所有我们可以信赖的,绝对可靠/权威的传统,给我们权威的指导的nomos(法,规范),因为我们的直接的教师和教师的教师相信一个绝对理性的社会的可能性。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被迫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来寻找他自己的方向,无论它们是多么地有缺陷。
评分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著作。
评分有一定帮助 纸质很好 适合陀氏发烧友收藏
评分有一些时候,特别能唤起杰武什金个性鲜明的存在及意识,使他从地域性社会群体决定的权利中解脱出来。当他完全充满个性地、单独地面对世界时--彼得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环境。当杰武什金孤零零地独自散步时,他感觉丰坦卡河沿岸的街道就像是当地冷酷的、看上去令人不舒服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人流:“有无数的人沿着堤岸走来走去,他们好像故意似的,脸色都是那么可怕,令人沮丧。人群里有喝醉酒的农夫,有穿着长筒靴、没戴头巾的、翻鼻孔的楚赫纳农妇(对芬兰人的蔑称),有搬运工人,有马车夫,有我们这样出于某种需要出来走走的弟兄……”转眼,这一切景象就消散在彼得堡雾气笼罩的沼泽地里(“脚下是雾气,头上也是雾气”),而脚下湿漉漉的花岗岩让人想起它永久的存在,注意到它使城市非物质化的力量。
评分包装差
评分译文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
评分译文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