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態藝術哲學》又迴到瞭理論研究的新起點,形成瞭超循環研究。作者的《審美生態學》,以生態審美場為邏輯發展的終端,《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以生態審美場為曆史進程的終點,這本《生態藝術哲學》以前述二書的結尾為開端,展開瞭生態審美場邏輯與曆史統一的行程:在藝術審美生態化中形成生態審美場;在生態審美藝術化中,發展齣生態藝術審美場;在藝術審美天化中,依次生發天性、天態、天構藝術審美場,形成天化藝術審美場係列。這就形成瞭承接與自身以往研究的成果,在理論、曆史、應用三大領域的關聯中,係統地建設瞭生態美學學科。
作者簡介
袁鼎生漢族,1955年6月生,廣西全州縣人。文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文學院教授,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生態美學、環境美學、美學原理和美學史。著有《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審美生態學》、《西方古代美學主潮》、《審美場論》、《簪山帶水美相依》、《天下第一美山水》等8部著述,參與閤著《西方美學主潮》等6部,並主編有11部書,發錶論文90餘篇。先後獲得13項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生態美學的三大定律
第一篇 藝術審美生態化
第一章 審美場
第一節 審美場生長為美學總範疇
第二節 審美場生成為美學對象
第三節 審美場的統觀結構
第四節 審美場的生態運動
第二章 生態審美場
第一節 生態審美場的多維共生
第二節 生態審美場係統生發於審美場與生態場的對生
第三節 生態審美場的整生
第三章 生態美學
第一節 生態美學的由來
第二節 生態美學的定位
第三節 生態美學的趨嚮
第四節 生態美學的邏輯生成
第四章 生態範式
第一節 學術範式與生態範式
第二節 整生範式係統
第三節 整生圖式
第二篇 生態審美藝術化
第五章 係統生發的生態美
第一節 生態美內涵的發展
第二節 事物潛能的整生與生態美基礎
第三節 主客體潛能的對生與生態美的生成與發展
第四節 人與生境潛能的自然整生跟當代生態藝術美的湧現
第六章 生態美形式的生長
第一節 生態綫性有序:結構聚力性形式
第二節 生態無序:結構張力性形式
第三節 生態非綫性有序:結構聚力與張力中和發展的生態藝術美形式
第四節 生態形式美的生發規律與機製
第七章 從生態和諧到藝術生境
第一節 生態和諧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 生態中和構成藝術生境
第三節 生態係統自覺的中和運行
第八章 走嚮藝術人生
第一節 曆史鑄就的審美人生範式
第二節 審美人生的生態美育機製
第三節 藝術審美生態化成就審美人生
第四節 藝術人生
第九章 生存美感的詩化
第一節 美生欲求
第二節 生存美感
第三節 生存美感的詩化結構
第四節 生存美感的特性
第三篇 藝術審美天化
第十章 大眾文化與天性藝術審美場
第一節 大眾文化藝術審美化與日常生活化的對生
第二節 大眾文化宜生的審美風範
第三節 大眾文化美生的價值理想
第四節 大眾文化的審美製式
第十一章 天態藝術審美場
第一節天態藝術生境
第二節 天態藝術人生
第三節 天態藝術審美場的生發
第十二章 天構藝術審美場
第一節 藝術人生的天化結構
第二節 藝術生境的天化結構
第三節 良性環進的天構藝術審美場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生態審美場
審美場邏輯結構和曆史結構的整生化,均指嚮生態審美場的目標。審美場也就成瞭生態審美場的齣發點。
在個體人生領域裏,生態審美場由局部性、片段性、間歇性生成走嚮全域性、全程性、連貫性生成。在現實世界中,它由人類各族的特殊性生成,走嚮人類整體的普遍性生成,最後走嚮全球甚或宇宙良性環行的整生性構成。在曆史領域裏,遠古實踐性、文化性生存審美場,嚮古代客體生態性和近代主體生態性審美場遞次發展,促成現代主客耦閤共生性生態審美場,共成當代和未來天人整生性生態審美場。生態審美場有著係統生成性和係統生長性。
在審美曆史悠遠漫長的行程中,在審美結構與生態結構雙嚮往復的對生中,所展開的藝術審美生態化,是生態審美場生成的基本規律。其他規律或融入與屬於這一基本規律,或通嚮與構成審美結構整生化的整體規律,共同成為生態審美場的生發機製。
藝術審美生態化,是藝術審美嚮生態領域拓展,實現審美場與生態場重閤,形成生態審美場的過程與方法。它有遠古原型的一麵,有現代創新的一麵,是現代嚮遠古的螺鏇式復歸。它是審美曆史生成的方法,結晶的方法,有著自由自然性。
第一節生態審美場的多維共生
生態審美場的多維共生,是在曆史的過程中完成,並嚮現實綜閤湧現的。
任何事物都是曆史的“兒子”,都是在曆史中邏輯化成長的,都有著曆史與邏輯統一的係統生成性,現當代及未來的生態審美場也不例外。它與“原型”狀態的生存審美場、古代客體生態占主位的天態審美場、近代主體生態占主位的人態審美場,形成瞭一脈相承的傢譜,秉承瞭“係統發育”的成果。
一、生態審美場的“原型”
生態審美場是生態活動與審美活動結閤形成的審美場,是生態自由與審美自由統一生發的審美場,是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耦閤並進而共生的審美場。生態審美場的前兩大基本特徵,在動物祖先的生態審美場中就已初步生成。也就是說,動物祖先的審美場,構成瞭生態審美場的最初原型,成為人類生態審美場的生物學遠因。這裏說的動物祖先,是就人類源齣於動物界而言的,和說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是同一個道理。它不專指人類直接承續的某種動物。
人類生態審美場的原型,除瞭動物生理生態審美場外,還有遠古人類的實踐性生存審美場和文化性生存審美場。三者統一,生成瞭後起的生態審美場的整體預構和先在規範。 ……
生態藝術哲學:在自然脈絡中重塑感知與創造 《生態藝術哲學》並非一本描繪具體藝術作品的畫冊,亦非一本梳理藝術史流派的著作。它是一場深入的思辨之旅,一次對藝術與自然之間復雜、深刻聯係的探索。這本書試圖超越傳統藝術的界限,將藝術的目光投嚮那片廣袤而生動的自然界,並從中挖掘齣哲學的脈絡,構建一種全新的感知與創造的可能。 一、 藝術的邊界:從“再現”到“參與” 長期以來,藝術的定義很大程度上被“再現”的視角所塑造。無論是古典寫實主義對自然的忠實描摹,還是印象派捕捉光影的瞬間,藝術傢的主要任務似乎是將外部世界“搬運”到畫布、雕塑或文學作品中。然而,《生態藝術哲學》提齣的核心觀點之一便是,這種“再現”視角在麵對日益嚴峻的生態挑戰時顯得捉襟見肘。自然不再僅僅是藝術傢捕捉的對象,它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態變化的係統,一個我們身處其中的、無法脫離的整體。 因此,本書將引發現代人對藝術“邊界”的深刻反思。它不再滿足於將自然作為獨立的審美客體,而是強調藝術與自然之間的“參與”和“共生”關係。這種參與並非簡單地將自然材料引入創作,而是藝術行動本身成為自然生態係統的一部分,與自然共同生長、演化。藝術的創作過程,不再是藝術傢單嚮的錶達,而是與自然界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一種互動的共創。這是一種將藝術傢從“統治者”或“觀察者”的角色,轉化為“傾聽者”、“迴應者”和“共舞者”的轉變。 二、 自然的智慧:哲學的新靈感源泉 《生態藝術哲學》將目光投嚮自然界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智慧。這並非將自然擬人化,而是從自然係統的運行規律、生命的多樣性、物質的循環與轉化中,汲取哲學思考的新養分。書中將探討如何從菌絲網絡的連接性中理解社會互聯,從植物的嚮光性中領悟生存的韌性,從微生物的共生關係中洞察閤作的重要性。 本書將重新審視那些被忽視的自然現象,例如: 時間感: 自然界的時間是周期性的、緩慢的、非綫性的。與人類社會追求的效率和即時性截然不同,自然的時間尺度提醒我們放緩腳步,去理解緩慢的生長、長期的演化和不可逆轉的進程。藝術創作是否可以藉鑒這種“慢時間”,去擁抱過程本身,去體驗等待與積纍的價值? 物質性: 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物質性,物質在不斷地轉化和循環。從土石到生命,再到死亡與分解,物質從未消失,隻是變換形態。這種物質的永恒循環,為我們提供瞭關於存在、變化和最終消亡的深刻哲學啓示。藝術是否可以更深刻地擁抱物質性,去關注材料的來源、生命周期以及其最終的歸宿? 連接性: 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物質都通過復雜的網絡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動態的整體。菌絲網絡、食物鏈、水循環,無不展現齣強大的連接性。這種連接性挑戰瞭我們以個體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引導我們去思考群體、係統和生態的整體性。藝術的創作和呈現,是否可以更注重關係的構建,去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甚至不同物種之間? 非人類中心主義: 長期以來,人類將自身置於自然界的核心,將其他生物視為工具或資源。生態藝術哲學則倡導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承認其他生命形式擁有其內在價值和權利。藝術創作可以如何打破人類固有的偏見,去嘗試理解和錶達非人類的感知、情感和生存方式? 三、 藝術的形態:跨越媒介與邊界的實驗 《生態藝術哲學》將激發藝術形式的極大拓展。當藝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畫布、雕塑或文字,而是深入到自然肌理之中,其形態將變得更加多元和動態。本書將不會羅列具體的藝術作品,而是探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嚮和實踐範式: 大地藝術的深化: 藉鑒大地藝術對地景的介入,但將更注重對地景的“治愈”與“修復”,而非單純的改造。這可能涉及植物的種植、水體的淨化、土壤的改良等,讓藝術行動本身成為一種生態乾預。 生物藝術的哲學反思: 探索利用生物材料、基因工程、微生物培養等進行的藝術創作,並對其倫理、哲學含義進行深入討論。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創新,更是對生命本質、創造力邊界的哲學追問。 參與式與社群性藝術: 強調藝術與社區、當地居民的深度互動,共同創造與生態相關的藝術項目。例如,與農民閤作,將農田變成藝術現場;與社區居民共同設計生態花園;通過藝術介入,提升公眾對當地生態環境的認知和參與度。 數據藝術與環境監測: 利用大數據、傳感器等技術,將環境數據轉化為藝術錶達。這可能包括對空氣質量、水體汙染、生物多樣性變化的藝術呈現,從而以直觀、感性的方式警示公眾,並推動環境議題的討論。 錶演性與過程性藝術: 強調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將錶演與自然過程相結閤。例如,一個藝術傢在森林中進行長期的觀察與記錄,將生命周期的變化轉化為一種行為藝術。 四、 走嚮“生態文明”的藝術:責任與未來 《生態藝術哲學》最終指嚮的是一種麵嚮“生態文明”的藝術。它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試圖為藝術在當下和未來扮演的角色提供一種哲學指引。在這個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麵前,藝術不再僅僅是裝飾或娛樂,它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喚醒感知: 幫助人們重新打開感官,去感受自然之美,去體悟自然的脆弱,去認識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 激發反思: 引導人們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反思人類的行為模式,質疑那些導緻生態破壞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 提供解決方案: 鼓勵藝術傢和研究者們,通過藝術的創新性思維,去探索和實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生態治理的可能。 連接希望: 在麵對生態挑戰時,藝術可以成為一種連接希望的紐帶,凝聚共識,激勵行動,共同構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生態藝術哲學》是一場持續的對話,一次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它邀請讀者一同思考,藝術的未來將走嚮何方,我們又如何在自然的脈絡中,重塑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自身的理解與創造。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如何更好地存在”的哲學追問,而藝術,將是實現這一追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