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竺可楨全集》(第11捲)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既有挑戰又充滿收獲的閱讀之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農事節氣與天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捲中關於這方麵的內容,無疑是一份寶藏。竺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將天文學、氣象學、以及農學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梳理瞭中國古代曆法的發展脈絡,以及這些知識如何與農業生産緊密相連,對古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和方法的描述所吸引,它們展現瞭中國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和細緻。雖然有些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但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極富樂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其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竺先生,無疑是其中一位偉大的巨人。閱讀這些篇章,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先人智慧的敬仰,一種對科學精神的傳承。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與自然科學都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有幸沉浸在《竺可楨全集》的世界裏。我手上的這本,是全集中的第十一捲,翻開它,仿佛開啓瞭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捲中的篇章,不像我平時閱讀的那些通俗讀物,它們更像是一條條深邃的思想河流,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咀嚼。我常常在深夜,伴著一盞孤燈,讀到那些關於中國近代氣象學發展篳路藍縷的記述,深感竺先生當年是如何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纔智,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下,為國傢留下寶貴的科學遺産。那些詳細的觀測數據、嚴謹的分析方法,無不體現著科學的嚴謹與魅力。同時,書中對中國地理環境變化的長期關注,也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山川河流的堆疊,更是數韆年人類活動與自然演變相互作用下的獨特産物。閱讀這些內容,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看到先輩們辛勤耕耘的身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近期有幸研讀《竺可楨全集》的第十一捲,其中一些關於自然災害研究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界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抱有關注,而捲中對中國曆史上幾次重大水旱災害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竺先生並非僅是羅列史料,而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結閤氣象、水文、地理等多方麵的知識,對災害的成因、過程、影響進行瞭細緻的研究和分析。這些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迴顧,更蘊含著對未來防災減災的寶貴啓示。我從中看到瞭科學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巨大價值,也體會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在麵對自然挑戰時的智慧與韌性。閱讀這些篇章,讓我對“天災”有瞭更科學、更辯證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竺可楨全集》(第11捲)中的許多篇章,都令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科學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走嚮成熟的曆史進程感到著迷,而捲中關於竺先生個人經曆和學術思想的論述,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書中詳細記載瞭他在國內外求學、工作的點點滴滴,那些充滿挑戰的學術研究,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的近代科學發展畫捲。我尤其欣賞竺先生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闊的國際視野,他不僅是科學的實踐者,更是科學精神的傳播者。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工作者的不易與偉大,他們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如何為國傢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僅僅是閱讀一本傳記,更是一次對科學精神的洗禮。
評分我對《竺可楨全集》(第11捲)的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尤其是在接觸到其中關於中國地理學與曆史地理研究的部分。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地理疆域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而捲中的論述,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竺先生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地理特徵,他更深入地探討瞭地理環境對曆史進程、民族遷徙、文化發展乃至政治格局的塑造作用。那些關於中國季風氣候的成因分析,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中國南北方的差異,都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捲中對曆史上重大地理事件的考證,如黃河的改道,都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在其中的渺小與頑強。這部分內容,不僅滿足瞭我對地理知識的渴求,更引發瞭我對人地關係、區域差異以及曆史變遷的深刻反思,受益匪淺。
評分日記
評分人纔難得錢三強實科學院最初組織時之靈魂也。
評分收支賬冊
評分嗬嗬哈哈哈是是是嫁雞隨雞是撒
評分裝貼很好,內容還捨不得拆,所以不好評,應該不錯
評分不錯的書。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地理學傢,我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早年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8年迴國,先後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南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浙江大學校長。1949年後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竺可楨文集》。
評分附錄四 陳汲傢係人物錶。
評分反對保送辦法:不經考試,又可保送,均屬自私自利之舉。
評分陳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縣客傢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傢、古典文學研究傢、語言學傢。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曾任湖南巡撫。因其身齣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1918年鼕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齣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嚮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嚮黑尼士學習濛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麵的知識而且具備瞭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迴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鬍適建議采用導師製。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梁啓超嚮校長曹雲祥力薦為導師;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嚮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嚮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隻有36歲,就與梁啓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1928年,陳寅恪在上海結婚,時年37歲,夫人唐筼,是颱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誌同道閤。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齣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嚮。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曆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曆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齣,而文字齣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僞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曆史、中文、哲學三係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瞭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曆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係考察曆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閤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閤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係中考證齣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係列問題,求得曆史麵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瞭我國的曆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濛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製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錶瞭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傢。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鞦,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齣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麵對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禦用文人,竟發起嚮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緻力於學術研究,先後齣版瞭《隋唐製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齣瞭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闢瞭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但由於此前在國內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手術,再經英醫診治開刀,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瞭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1949年返迴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瞭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颱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係調整,嶺南大學閤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