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
内容简介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
《竺可桢全集(第11卷)》收录1948-1949年的竺可桢日记。
两年的时间,经历了民国和共和国两个时代,从杭州到上海,再迁至北京。为维持浙大运转而四处筹款,爱生护校。不去台湾,避居上海。告别旧朝,参与新政。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述科学与社会:纸与指南针中国知之甚早,何以近代科学不能产生于中国?
谈办大学之基本信仰:人人可以为圣人;教授治校。
论大学发展之关键:最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
勖勉学生:吾人生而有知,应该有独立之思想,不能人云亦云……
自强不息实为目前之急务。
校庆演讲:惟有每公民能公而忘私,恕人责己,国家才会太平,民族才会复兴。
反对保送办法:不经考试,又可保送,均属自私自利之举。
胡适在离开大陆之前有话:谓北京之解放未始非福。
费正清论盛清人口猛增与玉米、红薯传入之关系,观点源自竺可桢。
章士钊述国共和议经过。
人才难得钱三强实科学院最初组织时之灵魂也。
力挺科学建议在《共同纲领》中设专门条款。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南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1卷说明
1948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杂记
本年事要
子女成绩
通讯录
1949年
日记
本年事要
卅八年定西文杂志
收支账册
1950年国家预算草案
Elementary School(U.S.S.R.)
附录一 第11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前言/序言
竺可桢全集(第11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1948年
评分
☆☆☆☆☆
评分
☆☆☆☆☆
竺先生是浙江上虞人,还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就与其他一些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官费留学生,出国学习自然与人文科学,他与胡适、赵元任就同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解放后,在思想改造时期的自我检讨中说,他一心想出国留学是因为自己有向上爬的思想。我们今天不能不感谢这样一批“向上爬”的俊彦,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现代史上就要失去一批世界有名的大学者与大科学家,学贯中西这样的帽子就只好给第二三流的人物去戴了。这些最早的一批海归,是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者,在学成归国以后,把自己所学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而且还能在某些特定年代里忍辱负重,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做违心——也许在当时是真心——的自我批评。
评分
☆☆☆☆☆
作为一个教育家与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教育家,浙江大学在他手下成了全国第一流大学,间接地,也使复旦大学受惠良多。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复旦从浙大调入了从苏步青到谭其骧这样著名的一大批理科与文科教授,奠定了复旦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基础。八十年代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出身浙大与在浙大任过教的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方面起了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解放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社会职务,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运动,耗去了其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
评分
☆☆☆☆☆
评分
☆☆☆☆☆
居然有人占了第5个,后悔
评分
☆☆☆☆☆
子女成绩
评分
☆☆☆☆☆
附录一 第11卷人名简释表
评分
☆☆☆☆☆
述科学与社会:纸与指南针中国知之甚早,何以近代科学不能产生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