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胜古迹

中国的名胜古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晓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名胜古迹
  • 旅游
  • 文化
  • 建筑
  • 地理
  • 风景
  • 中国文化
  • 历史遗迹
  • 古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82
商品编码:104262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1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在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遗迹。群雄逐鹿的古战场,绵亘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皇家宫苑,清丽雅致的园林……中国的名胜古迹仿若一部活的史书,有着无尽的魅力。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人文中国》学报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远古初民社会的遗址
一北京房山周口店
二西安半坡村
三黄帝陵和神农祠
四尧墓和舜陵

第二章 先秦文化哲人的故里
一殷墟和丰镐遗址
二曲阜孔庙
三亚圣庙和孟母林
四屈原祠
五楚纪南故城
六虎丘

第三章 秦汉土木工程的奇观
一万里长城
二灵渠
三都江堰
四秦始皇陵墓
五霍去病墓
六昭君墓
七满城汉墓
八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第四章 六朝佛教文化的遗迹
一赤壁
二武侯祠
三白帝城
四张桓侯庙
五荆州古城
六白马寺
七云冈石窟
八龙门石窟
九悬空寺
十嵩岳寺塔
十一少林寺
十二响堂山石窟
十三娲皇宫
十四庐山东林寺
十五陶渊明故里

第五章 唐代盛世气象的实证
一骊山华清宫
二敦煌莫高窟
三唐墓壁画
四昭陵六骏
五西安碑林
六马鞍山采石矶
七成都杜甫草堂
八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九黄鹤楼
十寒山寺
十一韩文公祠
十二柳侯祠
十三乐山大佛
十四大雁塔、小雁塔
十五佛光寺
十六南禅寺
十七广州光孝寺
十八赵州桥

第六章 两宋山水景观的开发
一开封古城
二包公祠
三岳阳楼
四苏堤和三潭印月
五眉山三苏祠
六岳坟
七六和塔
八灵隐寺和飞来峰
九孤山
十桂林山水
十一白鹿洞书院
十二岳麓书院
十三武夷山
十四大足石窟
十五晋祠
十六隆兴寺

第七章 辽金元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一独乐寺
……
第八章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第九章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精彩书摘

布达拉宫西面,还有七世达赖创建的“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的夏宫。布局和内地皇家宫苑相似,金顶石墙,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点缀其间。现已辟为公园,节假日森林里常有藏胞来度假,拉萨的藏剧团也在这里演戏。三塔尔寺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俗称喇嘛教。元、明时期分出很多教派。明中叶后,格鲁派(又称黄教)首领宗喀巴改革喇嘛教。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黄教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流传最广。黄教有六大著名寺院,这就是青海的塔尔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塔尔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这里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母亲将胞衣埋在地下,后来这里长出一棵菩提树,其母便在此建一座小塔,后人又改建成一座大银塔,并扩为寺院,塔尔寺由此得名。这是一组由众多的殿堂、经堂、僧舍所组成的大建筑群,吸取了汉式宫殿和藏式平顶建筑的特点。主殿大金瓦寺,面积近450平方米,是汉式宫殿建筑。

前言/序言


溯源中华:一座文明的史诗画卷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空间与记忆的宏大叙事。它不讲述具体的山川湖海、宫殿庙宇,也不枚举碑碣石刻、壁画雕塑。相反,它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脉络,那些构建起我们民族精神血肉的无形力量。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超越地理界限的探索,去聆听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低语,去触摸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之所思、所想、所为的深层肌理。 第一章:文明的种子——早期信仰与精神图腾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生命起源的探寻,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是文明诞生的起点。本书将追溯中国早期文明中那些弥足珍贵的精神印记。我们不会走进具体的祭祀场所,而是深入解读那些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原始歌谣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器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从伏羲画八卦,女娲造人,到黄帝与炎帝的传说,这些故事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它们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形成的思考,以及对氏族起源的追溯。我们将审视那些在考古发现中出现的早期图腾,分析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例如龙的形象,它象征着什么?是力量、是生殖,还是某种宇宙观?我们也会探讨原始社会中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崇拜,这种崇拜如何演变成后来的自然神祇,又如何渗透进后世的文化基因之中?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无形的精神符号,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如同文明的种子,被播撒、孕育,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会探讨早期人类如何试图理解生死,如何建立初步的道德观念,以及如何通过仪式和歌舞来维系社群的团结。这些早期的精神图腾,虽然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但它们却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根基,影响着后世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乃至生活习俗。 第二章:思想的洪流——哲学思想的演变与碰撞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思想的光芒从未熄灭。本书不聚焦于任何一座论语石刻或道家宫观,而是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哲学流派。我们将沿着思想的脉络,观察它们如何诞生、发展,又如何相互激荡,最终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智慧洪流。 我们将首先回顾百家争鸣时期的璀璨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礼乐治国,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使能,法家的强大国家、严刑峻法,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等,他们各自提出了对治国、修身、社会秩序的深刻见解。本书不会详细介绍他们的语录和著作,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思想的核心理念,它们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又如何为后世的政治体制、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会分析儒家思想如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家庭伦理、社会等级、个人品德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我们会探讨道家思想对后世文人墨客、隐士高人的影响,那种追求超脱、回归自然的“隐逸”情怀,又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我们还会审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并对中国人的生死观、轮回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着重揭示这些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张力。它们之间既有冲突与批判,也有融合与借鉴。正是这种思想的不断碰撞与演进,才形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我们将试图理解,这些抽象的思想,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塑造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第三章:艺术的灵魂——意境与精神的表达 艺术是人类情感与精神最直接的载体。本书将不描绘任何一幅山水画、一尊佛像或一段戏曲,而是深入探索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意境的追求与精神的表达。我们将跨越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去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超越具象的描绘,去捕捉和传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与哲思。 我们首先将审视中国画中“写意”的传统。为何中国画追求“笔简意赅”,为何“留白”如此重要?它所传达的并非简单的景物,而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感悟,是对自然之道的体悟,是对生命瞬间的捕捉。我们将探讨中国书法中“气韵生动”的奥秘,为何同一字,由不同人书写,其神韵迥异?书法的线条、结构,并非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书写者心性、学养与情感的流露。 我们将探讨中国音乐的“神韵”。为何古琴的声音能够引人入胜,为何戏曲的唱腔能够表达复杂的情感?音乐的旋律、节奏,如何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如何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我们还将触及中国戏剧的“写意”表现手法,例如脸谱的色彩、身段的程式化,它们如何象征着人物的性格,如何以极简的艺术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 本书将聚焦于这些艺术形式背后共同的精神追求:追求“道”的体悟,追求“情”的抒发,追求“境”的营造。艺术家们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匠人,更是精神的探索者。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观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传递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我们将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艺术理念,是如何渗透进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着他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 第四章:生活的哲学——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终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不呈现任何一个具体的节日庆典或民俗活动,而是深入剖析那些构成中国社会基本面貌的伦理道德、生活习俗以及社会结构的内在逻辑。我们将探究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是如何承载着深层的文化价值,又是如何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我们将首先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孝悌”观念。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体系,是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亲情关系、社会责任以及个人行为?我们将分析“礼”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如何在人际交往、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我们会审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体现在社会分工、人际互动中的?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观念的遗留,又对我们今日的社会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书还将探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凝聚民族的力量? 我们还将触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普遍性习俗,例如对长幼尊卑的重视,对集体和谐的追求,对“中庸”之道的推崇,以及对“面子”的看重。这些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层的文化逻辑和价值判断。本书将试图揭示,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独特传承。 结语:文明的回响——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本书并非结束于对过去的回顾,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华文明深层基因的挖掘,引发我们对当下的深刻反思,并对未来进行有益的展望。那些早期信仰中的敬畏之心,那些哲学思想中的理性思考,那些艺术表达中的精神追求,那些伦理习俗中的人文关怀,它们是否依然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闪耀着光芒? 我们所说的“中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疆域,更是一个由无数代人共同创造、不断传承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就是试图打开这个家园的隐秘之门,让我们看到那些无形的、却又无比强大的文化力量,是如何从远古走来,塑造了今日之我们,并必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未来。它是一个文明的史诗画卷,邀请每一位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汲取力量,去续写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名胜古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一开始,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张都像是一件艺术品,让我渴望亲临其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用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历史的变迁,并用充满哲思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关于某个古代水利工程的介绍,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它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本身,更是讲述了这项工程如何改变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如何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它在数千年来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视角非常宏观,也非常有深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名胜古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敬畏,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探索的勇气。

评分

拿到《中国名胜古迹》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又是一本略显枯燥的“景点大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激昂澎湃,如同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古战场;时而又温婉细腻,仿佛漫步在江南水乡的烟雨小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点的描绘,例如某个标志性的塔楼,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当地人民信仰的寄托,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它会根据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和情感基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得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瑰宝,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情感连接。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中国名胜古迹》,这趟精神旅程可谓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我一直觉得,很多景点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多么“宏伟”或“壮观”,更在于它们背后承载的那些或悲壮、或浪漫、或智慧的故事。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一些流水账式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名胜古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比如,在讲述某个古寺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其建筑风格,而是穿插了高僧大德的修行故事,以及寺庙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对佛教文化的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与这些古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符号活化,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名胜古迹》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去罗列那些最广为人知的景点,而是另辟蹊径,发掘了一些即便是在中国本土读者中也可能不那么熟悉,但却同样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边陲古镇的介绍。书中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古镇景象,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延续。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古镇的建筑风格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以及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读到这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古老气息,听到当地人的吴侬软语。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中国。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的名胜古迹并非只有高高在上的宫殿和巍峨的山川,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散落在民间寻常之处的,同样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视、去传承。

评分

这本《中国名胜古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充满好奇,总想着能亲身去感受一下那些古老建筑和壮丽景色的魅力。这次拿到这本书,简直就像拥有了一张通往过去和未来的地图。书中的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能把读者瞬间带到那些地方。我尤其喜欢关于长城的篇章,它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无数先辈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书里细致地介绍了长城的不同段落,以及它们各自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故事,让我对“不到长城非好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故宫,那种宏伟壮丽的气势,皇家的威严,透过文字和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能够想象到当年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嫔妃在此生活的情景,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本书不仅仅是景点介绍,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用最生动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过去。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动。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了解祖国大地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激发了我更多的旅行冲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美景一一变成现实。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正版图书。内容很广,但介绍过于简单,应增加深度,定会给此书带来更大的销量。

评分

好。

评分

主要是文字描述

评分

把书给弄丢了,还没看呢

评分

主要是文字描述

评分

10多天了,终于收到了

评分

没看呢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正版图书。内容很广,但介绍过于简单,应增加深度,定会给此书带来更大的销量。

评分

可以,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