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翻到一本關於唐代江南農業的書,書名赫然是《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一直以來,我對那個詩酒風流、物質豐饒的時代就充滿瞭好奇,而“江南”二字,更是自帶瞭溫婉、富庶的光環。想象著在那片水土滋養的土地上,勤勞的江南人民是如何辛勤耕耘,將一片片稻田化為金黃的麥浪,又是如何將荒蕪的山林變成物産豐饒的寶地。這本書,仿佛就是一把鑰匙,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古老而迷人的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唐代江南農業的麵貌,從耕作技術、農具改良,到水利灌溉、土地製度,甚至是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發展特色。我想瞭解,在這個強大的王朝的背景下,江南的農業是如何成為支撐國傢經濟的重要支柱的。那些關於“魚米之鄉”的美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窺見那些農夫的汗水,那些水車的轉動,以及那些豐收的喜悅?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我不常讀曆史類書籍,但對唐代卻一直抱有好感,總覺得那個時代充滿瞭活力與開放。提到“江南”,更是會聯想到富饒、詩意,但“農業發展”這四個字,卻讓我開始審視這種印象的根源。一個地方的富饒,絕非憑空而來,必然是經過瞭無數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積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講述一些具體的故事,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和理論。比如,書中會不會提到當時人們使用的具體農具?是怎樣的灌溉係統,讓江南的水網發揮瞭最大的效益?在土地製度上,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我想瞭解,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又是如何通過技術革新來提高産量的。如果書中能夠引用一些當時的文獻資料,或者通過考古發現來佐證,那就更好瞭。我期待著它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看到綠油油的稻田,聽到農夫的號子,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評分我剛拿到這本《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但僅從封麵和目錄來看,就覺得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史書。它似乎承載著一種更加宏大的敘事。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談論唐代,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軍事、文化,是長安城的繁華,是邊塞的壯闊,是詩人的纔情。但一個國傢的繁榮,離不開其物質基礎,而農業,無疑是這個基礎中最核心的部分。唐代的江南,在曆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是經濟的腹地,更是文化和人口的匯聚地。這本書,或許能帶我們走齣對唐代“光輝”的刻闆印象,深入到那個時代最樸素、最根本的生産活動中去。我很好奇,江南的農業發展,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政策相互作用的?是哪些具體的措施,促進瞭當地農業的飛速發展?是否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創新和實踐,對當時的全國乃至後世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齣乎意料的視角,讓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唐代,一個不僅僅有帝王將相,更有無數普通人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時代。
評分拿到《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許多畫麵。不是宏大的宮廷史,也不是激烈的戰場風雲,而是更接地氣的景象:水稻田裏辛勤耕作的農人,彎彎麯麯的河流滋養著兩岸的土地,還有那承載著勞動成果的繁忙集市。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唐代江南的農業景象一一呈現。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區在農業上的差異?比如,太湖流域的精耕細作,與山區丘陵地區的耕作方式又會有何不同?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關鍵性的農業技術,如水稻育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進步?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魚米之鄉”的疑問,瞭解這種美譽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本書,對我來說,或許是認識唐代的一個全新切入點,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在物質生産方麵的堅實基礎,也讓我體會到普通勞動者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我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的書,第一眼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最基礎的生産活動中。當提到唐朝,我們腦海中常常浮現的是盛世的繁華、詩人的浪漫,但一個國傢的強盛,離不開其穩固的農業基礎。而“江南”這個詞,更是自帶瞭富庶、安逸的濾鏡。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去探究這種富庶的根源。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史料,而是能夠深入地剖析,在唐代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江南的農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它是否會提及當時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具?例如,水利設施的修建和管理,在江南水網密布的環境下,又會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我是否能找到關於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辛勤付齣,以及這種發展對整個唐朝經濟和社會的具體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智慧、關於時代的縮影。
評分李和張不僅在撰寫中國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從蘇聯輸入的“正統”馬剋思主義,而且進一步將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産國際的“正統”錶述的基礎之上。這在他們對中國社會性質、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以及後來的共産黨任務的理解上,錶現尤為明顯。23比如,李鼎聲在描寫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時,追隨斯大林,並駁斥托洛茨基將中國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他寫道:“鴉片戰爭後,中國纔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國民經濟上、階級陣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錶現瞭巨大的轉變。然而,我們卻不要因此誤會,以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就漸次成瞭資本主義的國傢。鴉片戰爭以來的曆史隻是開瞭國際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榨取與掠奪,隻是加深瞭中國民族的奴隸狀況,舊有的農業經濟雖是為國傢資本主義的鐵爪逐次抓破瞭,而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産力方法卻沒有支配著全國民經濟,這就是說中國社會的舊的剝削製度並沒有從此失勢。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是局部地興起來瞭,而它並沒有占著絕對的優勢,並且是受國際資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聲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延續,其任務仍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張聞天也將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場“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並引用斯大林的觀點,解釋決定中國社會性質的因素,如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國主義的財政經濟的統治”以及“因軍閥和官僚的壓迫而加重的封建殘餘的壓迫”(張聞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聲對革命的解釋中,也可發現同樣的因素(李鼎聲1949:264-267)。
評分李伯重的書還是挺願意看的
評分好書,,。,。。。。。。。。
評分第六章 農民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評分李伯重先生碩士論文修改的,讀後壓力很大呀,楷模呀。
評分這本書很好,專業性強,大傢之作
評分李伯重,1949齣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8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係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先後任職浙江省社科院曆史所、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國會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國國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外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並任日本東洋文庫榮譽研究員。2007年當選為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委員。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發展與製約:明清江南生産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理論、方法與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 《多視角看曆史:南宋後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經濟》、 《韆裏史學文存》等。
評分研究唐代區域經濟史必讀;生産力在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評分《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以紮實的史料分析為基礎,分析瞭唐代江南農業與江南經濟的發展。把唐代江南農業放在一個較大的時空範圍中進行多重的比較考察,提齣瞭唐代江南農業變革的觀點,並修正瞭學界關於宋代農業革命的傳統看法。在唐代以前,黃河中下遊平原一直是我國最重要、最先進的經濟區;而到瞭宋代,江南地區起而代之,成為全國經濟重心之所在,直至今天。這一偉大的曆史變化,就始於唐代中後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