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美学的入门佳作——《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探微》。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要么就流于表面,只停留在“小桥流水”的肤浅描述。而这本则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入手,细致地剖析了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是如何体现“藏、借、移、缩”等造园手法的。书中配有大量手绘的平面图和剖面图,辅助理解复杂的空间转换,这一点比那些只有彩色照片的书籍有效得多。我特别喜欢它对“意境”的阐述,它不是空泛的形容词,而是通过对光影、植物配置、水体声音的综合分析,告诉你古人是如何“造景”而非“造物”的。读完此书,我再游览古典园林时,眼光完全变了,能看到更多深藏在砖瓦和叠石背后的匠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敦煌壁画艺术研究丛书》并不抱太大期望,毕竟敦煌的资料浩如烟海,很容易写成流水账。然而,这套书的体例和深入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笼统地介绍壁画,而是聚焦于某个朝代、某个洞窟的特定主题,比如对“飞天形象演变”的专题研究,就几乎是穷尽了所有相关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它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考证极其扎实,对于壁画上那些难以辨认的色彩和供养人服饰的细节,都有细致入微的考证和推测。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将敦煌艺术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中亚、印度佛教艺术的交流背景下进行讨论,使得整个研究视野非常开阔。对于想做深度学术研究或者对佛教美术史有浓厚兴趣的人,这套书是绕不开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这套《宋元明清画论》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原本以为这种理论性的书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想到它将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位画家的思想精髓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宋代文人画兴起阶段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还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思潮与绘画理念相结合,让我对“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艺术思潮涌动的时代,亲耳聆听那些大师们关于“气韵生动”和“写意”的探讨。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画派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梳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画史的认知框架。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析》这本书,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神助攻”!我一直觉得古文晦涩难懂,特别是欧阳修和苏轼的文章,总感觉抓不住那种神韵。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采取了“原文—逐句精讲—意境赏析”的结构。每分析一个段落,都会深入挖掘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白对照做得非常到位,让那些看似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式都变得豁然开朗。尤其是对韩愈那几篇气势磅礴的议论文的解读,作者的分析角度新颖,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看完之后,我再回头看八大家的作品,感觉自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跃,强烈推荐给所有想真正领略唐宋散文魅力的读者。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陶瓷烧制技术,无意中发现了《中国古代窑址考古与陶瓷工艺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的结合。它不仅仅是陶瓷史的梳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考古报告与材料科学的结合体。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的典型窑址发掘情况,包括窑炉的结构、燃料的使用,甚至连釉料的矿物成分分析都有涉及。我以前看其他书对“支钉烧”的描述总是模糊不清,但这本书通过实物照片和技术图解,把烧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力学和热力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它让我明白,每一件传世的瓷器背后,都凝结着古人对火候和材料的极致掌控。对于工艺美术和考古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分析视角,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活动购买,值得收藏,不错不错。
评分汉字书法通解(套装共5册),启功先生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很不错的,值得学习的和具有收藏价值的,大家都买啊,错不了的!!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还不错,是正品,做工精细,下次再来!
评分送侄女61礼物,挺好的
评分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本书很有用。
评分不错,现在基本不去书店了。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评分好好看,希望能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