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慈善事业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功成 著
图书标签:
  • 慈善事业
  • 中国慈善
  • 当代中国
  • 公益
  • 社会发展
  • 非营利组织
  • 慈善捐赠
  • 社会责任
  • 扶贫济困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3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76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报告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慈善事业的新生与逐渐发展,既是改革开放产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然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形却并不令人乐观。郑功成等所著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从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研究、儒家慈善意识与现代慈善理念、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新中国慈善事业的演变、中国慈善组织发展、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中国福利彩票的发展与评估、从“中国母亲”胡曼莉被起诉看中国慈善事业的失范、美国富豪的慈善行为、美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等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内容简介

慈善事业在国外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并在许多国家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十分发达,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生与逐渐发展,既是改革开放产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然而,现实情形却并不令人乐观。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从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中国慈善事业政策及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新中国慈善事业的演变、中国慈善组织与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中国福利彩票的发展与评估、“中国母亲”胡曼莉被起诉案例的分析,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并对世界上慈善事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富豪慈善行为、美国企业慈善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以便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将推动中国慈善事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及多个中央部门的咨询委员或顾问。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出版有《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社会保障学》、《灾害经济学》、《中国灾情论》、《中国救灾保险通论》、《保险学》、《财产保险学》、《责任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案例分析》等30多种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文章40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部委省市重点项目约20项。

目录

1.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1 慈善事业及其本质特征
1.2 慈善事业的组织与运行
1.3 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1.4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
2.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
2.1 对慈善事业定义与定位的研究
2.2 对慈善伦理价值与捐赠主体及其动机的研究
2.3 对慈善事业法规政策与管理的研究
2.4 对慈善组织的研究
2.5 慈善事业研究的其他成就
3.中国慈善事业政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背景回顾
3.2 标志性政策
3.3 慈善事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4 政策的影响因素
3.5 总结及政策建议
4.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4.1 政府在慈善发展中的角色的历史演变
4.2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现状及评价
4.3 重新定位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
5.新中国慈善事业的演变——以政府立场为视角
5.1 新中国慈善事业的曲折发展
5.2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限制(1949—1956)
5.3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排斥(1957—1993)
5.4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接纳(1994—2004)
5.5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倡导(2005年至今)
6.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
6.1 慈善组织产生与发展
6.2 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我国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
7.中国志愿事业的发展
7.1 相关概念解析
7.2 中国志愿事业发展历史回顾
7.3 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7.4 中国典型的志愿活动介绍
8.中国福利彩票的发展
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福利彩票的发展历程
8.2 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管理、提取及使用
8.3 对福利彩票发展的评估及政策建议
9.从“中国母亲”胡曼莉被起诉看慈善事业的失范
9.1 胡曼莉个案综述
9.2 从“胡曼莉”案看慈善事业失范的原因
9.3 慈善事业失范的治理及政策建议
10.国际借鉴(一):美国富豪的慈善行为
10.1 美国富豪慈善行为的发展
10.2 美国富豪慈善行为特征分析
lO.3 美国富豪慈善行为对中国的启示
11.国际借鉴(二):美国企业慈善的发展
11.1 美国企业慈善的形成与发展
11.2 美国企业慈善活动的实践
11.3 美国企业慈善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后记
《静待花开:都市角落的温暖微光》 引子: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隐秘脉搏 夜幕低垂,都市的霓虹灯如潮水般淹没白日的喧嚣,将高耸入云的建筑群染成斑斓的光影。然而,在这片繁华的浮华之下,总有一些角落,悄然涌动着不为人知的温暖。它们不像宏大的社会变革那样震彻人心,却如同细微的脉搏,支撑着这座城市的脉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连接。我笔下的故事,便是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被忽视的、却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微光。 第一章:街角的守望者——一位老人的坚持 李大爷,年近七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退休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然而,自从老伴去世后,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时,他就已经提着一个旧布袋,穿梭于街头巷尾。布袋里装着他亲手制作的温热豆浆和几块松软的馒头。他的目的地,是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流浪汉、拾荒者、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老人。 李大爷的“生意”不讲究回报,甚至连一句“谢谢”都很少收到。有时,他会被冷漠地拒绝,有时,他会被投以警惕的目光。但他从未停下脚步。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眼角爬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光芒。他相信,即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值得被尊重和关怀。他不会去宣扬自己的善举,也不期望获得任何赞誉。他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冰冷的城市注入一丝暖意。 故事将详细描绘李大爷的日常生活,他如何精打细算地安排自己的退休金,如何在寒冷的冬夜为流浪汉送上热腾腾的食物,如何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一点点尊严和温暖。我们会看到,他并不完美,有时也会感到孤独和疲惫,但他从未放弃。他的故事,是对“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最朴素的诠释。 第二章:无声的桥梁——社区互助的温情 在城市的一隅,有一个老旧的居民小区,住着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这里没有高端的社区服务,也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却孕育着一种叫做“邻里互助”的温情。 张奶奶,独居老人,腿脚不便,生活上需要帮助。她的邻居们,从年轻的白领到中年家庭主妇,再到退休的老干部,都自发地承担起她的“临时家庭”。小王,每天上班前会帮张奶奶买菜;李姐,每周会定时上门帮她打扫卫生;老陈,时不时会上门陪她聊聊天,解解闷。这种互助,并非源于法律的义务,也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回报,仅仅是因为“邻居”这个身份,以及那份发自内心的关怀。 故事将深入描绘这个小区里的几个家庭,他们各自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会看到,当小王面临失恋的痛苦时,张奶奶会为他煮一碗热粥;当李姐的丈夫生病时,小区里的其他居民会轮流送饭,分担她的辛劳;当老陈的孙子面临升学压力时,年轻的邻居们会主动提供辅导。这种无声的连接,如同看不见的桥梁,将个体分散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温暖网络。 第三章:心灵的港湾——为流浪猫狗搭建的爱心之家 城市里的流浪动物,也是被遗忘的生命。它们在垃圾桶旁觅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恐惧和无助。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米的年轻女性。她曾经是一位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光鲜亮丽,却内心充满迷茫。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她遇见了一只受伤的小流浪狗,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艾米辞去了高薪工作,用自己的积蓄和朋友们的捐助,在一个郊区租下了一块地,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流浪动物救助站。她从最初的笨拙和手足无措,到后来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动物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她为这些无家可归的生命提供食物、住所、医疗,更重要的是,她给予它们温暖和爱。 故事将真实地展现救助站的日常。我们会看到,艾米如何冒着风险,在脏乱的环境中捕捉流浪动物;如何细心地为它们疗伤,喂食;如何观察它们的情绪,用耐心去安抚那些曾经遭受虐待而充满恐惧的灵魂。我们也会看到,那些被救助的动物,从最初的胆怯、排斥,到逐渐敞开心扉,用摇尾巴、蹭脸颊来回应这份爱。更有意义的是,艾米和她的志愿者团队,积极为这些动物寻找领养家庭,让它们最终回归到温暖的怀抱。 第四章:教育的星火——乡村留守儿童的微心愿 在离繁华都市数小时车程的乡村,有一群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孤独地在老家成长,他们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在这个章节,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一所简陋的乡村小学。这里的老师,虽然条件艰苦,却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但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很多孩子的心愿,只是简单却难以实现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陈老师的年轻语文老师。她发现,许多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或者一件在冬天能保暖的外套,甚至只是能在周末看一场电影。陈老师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出“微心愿”的呼唤。 我们将看到,陈老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给这些孩子。一位年轻的城市设计师,为孩子们设计了充满童趣的图书角;一位退役的军人,为孩子们捐赠了温暖的冬衣;一位热心的影院老板,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电影放映。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却点亮了孩子们原本黯淡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即使身处偏远,他们依然被世界温柔以待。 第五章:平凡中的英雄——点滴汇聚的城市温度 《静待花开:都市角落的温暖微光》并非讲述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平凡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惊人的财富,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贡献着一份独特的温度。 李大爷的坚持,社区邻里的互助,艾米的执着,陈老师的奔走,以及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温暖的底色。他们相信,即使是最微小的善意,也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足以让一个被忽视的角落重新焕发生机。 本书旨在通过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故事,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它告诉我们,慈善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每一个伸出的援手,每一个温暖的微笑,每一份无私的付出之中。当这些点滴的微光汇聚在一起,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角落,静待生命如同花朵般,在最不经意间,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尾声:让微光汇聚成河 城市依旧喧嚣,生活依然忙碌。但读完这些故事,你会发现,在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播撒阳光的种子,用爱心浇灌,用行动温暖。他们的存在,让这座城市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希望的家园。愿每一个角落,都能有微光闪耀;愿每一颗心,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极其老辣,语言风格颇具文学色彩,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传统社会学著作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艺术的精髓,善于设置悬念,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某个特定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肌理。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城市化进程中,集体记忆如何被商业逻辑重构的描述,简直像一部微型的社会小说,情感张力十足。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研究报告,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一条条充满故事的街巷。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和思想启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佳的智力冒险,它挑战了我们对“现代化”的既有认知,提供了看待社会变迁的全新视角和丰富的词汇去表达这种复杂性。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著作,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细节的精微把握,成功地勾勒出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型。作者并未停留于宏观政策的梳理,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层面,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国家权力与民间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洞察力,那种既不回避矛盾,又不过度渲染冲突的平衡感,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一般学术著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社会图景所触动,那些关于个体命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塑造和重塑的叙述,令人深思。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理解那些复杂交织的社会网络,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清晰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让人难以释卷。它仿佛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时而聚焦于个体在制度边缘的挣扎与适应,时而又迅速拉远镜头,展示宏观政策制定的博弈与权衡。这种叙事上的“呼吸感”,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易于消化,同时也保持了思想的锐度。尤其是书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几章,作者通过对具体家庭故事的追踪,揭示了教育、资本与社会网络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命运的“马太效应”。看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当下社会结构的清晰认知,这对于一个普通关注社会动态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收获。

评分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该书展示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它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乃至部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来解读当下的中国。我注意到作者对一手资料的搜集和运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那些被引用或引述的口述史片段,为原本抽象的理论论述增添了坚实的脚注和鲜活的血肉。这种严谨性与宏观视野的结合,使得该书的论点极具说服力,也为其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对于希望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士而言,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一套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教材。它所展现出的学识深度,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研究对象如此复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表达清晰、逻辑流畅,即便是涉及深奥的社会理论,也能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结构被有效传达。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以拓宽,它不仅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吸引对社会发展有好奇心的普通大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精英知识与大众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冷静、客观的观察视角,帮助读者剥离日常生活中被情绪和偏见所包裹的迷雾,从而更本质地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写的很好,理论性较强

评分

还没看,看完过来评价

评分

写的很好,理论性较强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还没看,看完过来评价

评分

读完全书后,有所启发,值得一读。

评分

还没看,看完过来评价

评分

正版,质量不错,就是有些小贵

评分

还没看,看完过来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