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是2005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书中阐述了巴蜀佛教雕刻艺术研究的对象。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各种成册。上策靠前卷为巴蜀东汉——蜀汉佛教遗迹暨成都南朝佛教石刻。中册第二卷为广元石窟艺术——融合异域成熟期风格的民族化佛像艺术。第三卷为巴中石窟艺术——中国石窟艺术成熟期的转型体。第四卷为西蜀石窟艺术——中国石窟艺术的男方模式。下册第五卷为安岳石窟艺术。第六卷为大足石刻暨石窟艺术。本书涉及考古、造像宗教、造型艺术等内容。这本《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者的诚意。封面那几尊精选的造像图片,色彩沉郁而富有历史感,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川西高原。初翻目录时,那种按时间脉络和地域流派划分的清晰结构就让人对作者的学术功底深信不疑。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早期石刻密宗造像的章节,那些造型古拙、神韵内敛的作品,在以往的许多通史性著作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更细致、更深入的个案分析。比如,那些出自特定洞窟或寺院的造像群,它们是如何在巴蜀独特的文化土壤上,吸收了中原与域外艺术精髓,最终形成了自己那种既雄浑又细腻的地域风格的?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独到的见解和详实的图版支持,那它就不只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迁徙史。我希望看到对雕刻材料、刀法特点的细致辨析,甚至是对匠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探讨,而不是空泛的赞美。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试图超越传统“风格演变史”的窠臼,转而探讨巴蜀雕刻艺术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新性”。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元代之后,藏传佛教艺术元素如何被本土化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将藏传造像视为一种外来入侵,而是细致分析了汉地工匠如何消化、改造这些异域元素,使其最终服务于本土的宗教语境,形成了“川派”藏传佛教造像的独特风貌。这种对文化交融与在地化过程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史学视野。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四川地区的美术发展,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亚洲艺术网络中去考察其互动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地方性变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扎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巴蜀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书,对于初涉雕塑史或对中国西南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路径。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于思辨性,避免了过度学究气的晦涩,使得复杂的美学理论和繁复的考证过程也能被清晰地传达。我尤其欣赏其对雕塑“功能性”与“审美性”之间平衡关系的探讨,雕刻并非仅仅是为宗教服务,它也是一种权力、财富和审美情趣的投射。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与鲜活的文化叙事熔铸一炉,让人在惊叹于巴蜀古人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对那段失落的、充满信仰力量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共鸣。它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案头佳作。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献梳理上的扎实程度。他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考古报告和零散的文物志,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将艺术品的出土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冰冷的石头形象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感。比如,书中对某地一组罗汉群像的描述,不仅仅停留于造型风格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当地宋代的商业繁荣和士绅阶层的供养动机,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在世俗化趋势下的宗教表达。这让我意识到,研究古代雕塑,绝不能脱离其生存的语境。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考证精神,他对于那些风格模糊、归属不明的造像,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列举了多方证据,引导读者一同进行合理的推测与辨析,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深度。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位资深向导在陪你走访一座座被时间尘封的寺庙遗址。
评分这本书的图版质量,说实话,比我想象中还要精良许多。很多长期以来只在老旧拓片或模糊照片中见过的珍贵造像,都被高清重制,细节纤毫毕现。尤其是那些光影效果的处理,那些被千百年香火熏烤出的斑驳痕迹、刀痕的力度与走向,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常常在欣赏那些近景特写时,仿佛能感受到雕刻家当年手持工具的力度与节奏,那种将坚硬的石材赋予生命感的瞬间。比如,那些早期力士像的肌肉线条,体现出的那种稚拙却充满力量感的动势,与后期唐宋时期趋于圆润、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直观的视觉对比,远胜于任何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如果作者能在图注中增加更多关于不同时期的雕刻工具可能带来的差异性分析,那就更完美了,但就目前的呈现来看,已经是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