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6-玉器-拍卖年鉴-全彩版
:158元
作者:欣弘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5675224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t 《2016年古董拍卖年鉴》每册书都分为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15年度艺术品的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15年万余条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喜爱。
t欣弘,资深收藏图书策划人,已连续16年策划出版古董拍卖年鉴系列图书,出版过《2015古董拍卖年鉴》等图书,广受市场好评。
t
tt本套书是我社连续di16年出版的拍卖行业年鉴,该书已是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分为瓷器卷、书画卷、玉器卷、杂项卷和珠宝翡翠卷。《2016年古董拍卖年鉴》较去年有三个方面的升级:t
tt1:增加了高清彩图2000幅!
增加了这么多彩图是个什么概念呢?*直观的理解就是今年的年鉴比2015版厚了一枚硬币的高度。作为连续16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年鉴领先品牌,我们早就可以做到图量**。但是,我们不愿牺牲图片品质,不愿压缩图片大小,重点藏品力求全方位高清展示,5万余条拍品信息通过黄页检索、网页补充,实实在在地丰富了内涵!
2:补充了拍品的传承记录!
“捡漏是每个收藏者的美梦,赝品是每个收藏者的噩梦。”在现在的一些拍卖活动中,赝品层出不穷。有些拍卖行为了提高名气或快速捞钱,会出现“假拍”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以及卖家自己拍下等怪现象。今年我们收录的藏品都经过了专家行家双重把关,记录了拍品的传承路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真实的拍卖市场!
3:收录了境外的重点拍品!
作为专业年鉴,不仅要收录国内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对于境外的重点拍品也不能疏忽遗漏,历年的年鉴都涉及了境外的信息,但是今年收录无疑更加全面,包括伦敦佳士得、纽约佳士得、香港佳士得、伦敦苏富比、纽约苏富比、巴黎苏富比、香港苏富比、台北艺流、台湾世家等多家境外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方便读者一手掌握全球的收藏趋势和市场行情。t
t
......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收藏实践中的复杂性。比如,在关于“瓷器鉴定”的章节里,作者不仅展示了清晰的底款照片,还特别指出了在不同光线下,由于光线折射造成的釉面细微差异,并建议读者携带合适的强光手电筒进行现场辨识,这种细致入微的“实战技巧”在其他书中是极少见到的。再者,书中对珠宝鉴定中关于“优化处理”的界定描述得极其审慎和专业,它不会让你一概而论地排斥所有优化处理过的宝石,而是教会你理解其处理的程度、手段是否符合行业规范,这对于如今真假难辨的市场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觉是,它不仅让我对古董的鉴赏有了更精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对历史、对匠人、对艺术品本身的敬畏之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和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刚踏入古董收藏圈子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对那些带着历史沉淀的物件心生向往,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权威又易懂的书籍来系统学习。初捧此书,就被它那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内容编排上,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如何看玉的皮壳”、“瓷器上的年款到底代表什么”这类问题入手,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像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悉心传授,而非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说教。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不同历史时期器物风格演变时的对比分析,那种细微的器型、釉色变化,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下,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它深入剖析了唐三彩的烧制工艺特点及其与宋代五大名窑在审美上的巨大差异,让我瞬间对不同朝代的艺术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典型仿品的辨识技巧也着墨颇多,这对于我们这些担心“打眼”的新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建立了一种科学、理性的收藏观,引导读者去欣赏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热点。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带着这份知识去逛逛周末的古玩市场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堪称艺术品级别,这本身就与它所介绍的主题相得益彰。纸张的厚度与纹理处理得非常考究,即便是最微小的器物细节图,也能保证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瓷器釉面光泽和玉石内部棉絮结构的呈现,肉眼可见的细腻。在内容上,它给我带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洗礼。它并非简单罗列藏品照片,而是将每一件重要的拍品都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甚至文人审美趣味之中进行解读。比如,书中对清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皿的描述,就不仅仅停留在形制规格上,还穿插了对当时帝王好尚、造办处管理制度的侧述,这使得器物仿佛“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物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态度,比如对于某些著名藏家的收藏争议,书中只是客观陈述各方观点,不作武断定论,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收藏界的尊重。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审美层次帮助极大,它潜移默化地教会我如何去欣赏“美学上的稀有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市场上的稀有性”。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种“年鉴”式的书籍会充斥着大量的拍卖会成交记录,读起来会像查阅清单一样乏味。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本年度艺术品“人物志”和“事件录”。它将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几场拍卖会作为时间轴,串联起不同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标杆性器物。书中对那些“天价”拍品的深度分析简直是一场精彩的“幕后揭秘”。它不仅告诉你这件东西拍了多少钱,更深入挖掘了它为何能拍出那个价格——是它对某个失传工艺的完美保存?还是它与某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直接关联?书中对玉器部分的处理尤其精妙,它深入探讨了和田玉与翡翠在近年来收藏热度变化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分析了新一代藏家对“温润”与“艳丽”的不同偏好。此外,它还探讨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古董的态度转变,这一点对于国内藏家拓宽视野非常有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你既可以快速翻阅了解年度行情,也可以沉下心来研究其中一件藏品的历史脉络。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纷呈的博物馆导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断代史”叙述模式,而是围绕“收藏价值链”展开,从“料、工、形、款、沁”这几个核心要素入手,层层递进。尤其是在描述“工”的部分,书中对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与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配上了大量近现代顶级大师的作品高清细节图,那些精妙的镂空、精细的雕刻,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工匠们指尖流淌出的汗水与专注。我以前总觉得珠宝鉴赏是玄学,但这本书用化学、矿物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历史背景,将宝石的净度、火彩和切工进行了科学的量化分析,让我对“货真价实”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像某些市场上的“速成秘籍”那样浮夸,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一个古董的价值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还加入了当年的市场拍卖数据分析,虽然是2016年的数据,但能从中窥见不同门类艺术品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价值波动逻辑,对于我们把握投资趋势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