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纸张堆砌出来的分量,而是沉甸甸的,带着一股纸墨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细读。装帧设计得很有古韵,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典雅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我特意选了竖排版,那种从右至左的阅读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书中的内容,从那些晦涩的考据文章到洒脱的诗词歌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侧面。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唱和,那种对家国天下的忧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审视。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有时候,一个典故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迫使你走出自己的知识圈,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对于研究那个时期思想史或者文学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即使是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分。
评分我收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文集,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书一样,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经过后人过度整理和筛选的选本,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包括那些略显生涩的表达和复杂的句式。这要求读者必须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但这正是其珍贵之处——它保持了材料的原始性。我曾对照书中引用的几处史料,发现其与我手头其他资料的记载略有出入,这种差异本身就构成了新的研究课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它“没有删减”了什么。竖排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每向上一个台阶,视野就开阔一分。读完其中一些关于社会治理的探讨,让人不禁反思当下的一些困境,可见,真正的经典,总能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这套文集,堪称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
评分从排版角度来看,繁体竖排确实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习惯了简体横排的年轻一代读者。但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语境,接受这种排版是一种必要的“仪式”。它让你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每一个词组的构成,每一个句子的断行,都遵循着一种更古典的韵律感。我甚至会偶尔对着文中的一些诗词进行吟诵,感受那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这是横排无法给予的体验。文集的编排逻辑似乎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大致按照时间脉络或主题领域进行了划分,使得即便是内容庞杂,读者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径。当我读到某篇论述的结尾,常常会发现它与开篇的某篇文章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这显示出作者思想体系的连贯性。这套书需要投入时间,但你收获的,是对一个时代思想脉络的深刻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么厚重的文集有些畏惧,生怕内容过于枯燥,全是之乎者也的旧文。但翻阅之后,惊喜地发现,文集的选材非常多样化。除了严肃的政论和学术探讨,还收录了不少书信和日记片段。这些非正式的文字,往往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生活细节。比如,信件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家人的牵挂,或是对日常琐事的抱怨,瞬间拉近了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这种人性的展现,比那些高高在上的论断更有感染力。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园林艺术和古籍鉴赏的篇章,能看出作者在学问之外,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绝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他们对世界万物都有着细腻的感知。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让你看到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历史符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对近代史料的挖掘。市面上很多关于那个时期的论述,常常是基于后世的解读,难免失真。而这套文集,如同一个时间胶囊,直接呈现了当时一位重要人物的思考轨迹和创作心路。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社会变迁时期的论述部分,那些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既想拥抱新事物又对传统抱有深深眷恋的矛盾心理,简直是那个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缩影。阅读这些原始资料的好处在于,你可以跳出既定的框架,自己去构建历史图景。而且,竖排的排版,在视觉上确实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沉浸感,它将现代阅读节奏打断,强迫你放慢速度,如同古人一般,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咀嚼文字的重量。这套书的校对和印刷质量也令人赞叹,字迹清晰,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它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史料性。
评分葉德輝,可以說是晚清的大學者,尤精版本目錄之學。看封底好像是要出郋園著作集,現在只看到了這套的詩集和文集,不知其他著作何時會出,期待中。
评分封面漂亮!!
评分可能是封面的字体的关系,这书看起来很提神。
评分1927年因破坏北伐和工农运动,被农民所杀。
评分书中可以看出很多的。
评分叶德辉,文字版本学家。宇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父亲叶雨村原为江苏吴县人,太平天国战争时迁居长沙,后以湘潭为籍。叶德辉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长沙,8岁入学,习《四书》、《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17岁就读岳麓书院,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举人,7年后再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不久就以乞养为名,请长假返乡居住。叶德辉精于版本目录学,返长沙后编纂了《观古堂书目丛刻》,撰写了系统的书史《书林清话》,刻印了《古今夏时表》,校刊了《元朝秘史》,由于他学术成就显著,所以在湖南士中名声渐高。但叶德辉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于维新运动中反对变法,辑录《翼教丛编》护卫纲常伦理;辛亥革命时避往南岳僧寺,1915年任省教育会长,发起成立经学会,编写《经学通访》讲义;袁世凯复辟称帝时,他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赞成复辟君主制,1927年4月,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大会处死。
评分叶德辉还有个特征,即满脸麻子,人们多呼之为“叶麻子”。他藏书多而且精,善本书秘藏一室,不轻易示人,也不肯出借,在书房门口贴上一条大标语曰:“老婆不借书不借。”
评分虽然其结局悲惨,但学术做得不错,想了解一下其生平,所以买了这本书啊,尚未细读。
评分有点盲目,买回来根本不想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