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素雅的米白色背景搭配醒目的深蓝色书名,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是被这种低调的质感吸引。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员,它本身就自带了某种品质保证的光环,让人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带有一定纹理的,阅读时不易产生眼部疲劳。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清晰,无论是细细品读还是快速浏览,都显得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如何去辨析不同观点的优劣,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独立思考体系。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即使是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论断,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理性与人文关怀。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它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当事人的复杂处境。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开始涉猎一些比较“硬核”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而这本书正是朋友推荐的入门读物之一。虽然名字听起来就比较严肃,但实际阅读过程却并非枯燥乏味。作者的文字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虽然有些概念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点理解的深入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它不像某些理论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努力地用清晰的语言去阐释复杂的思想,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个思想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某个核心概念的反复论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例证,让这个概念变得立体而鲜活,即便是我这样初涉者也能从中捕捉到精髓。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特别高的期望,只是觉得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员,读一读应该不会有错。但越读越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所提出的某些观点,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引发了我对一些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观念的质疑。作者的论证方式非常独特,不落俗套,常常能够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然后逻辑清晰地展开,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那些精彩的段落,甚至会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所探讨的那些观点,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年代,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变革洪流,感受到那些知识分子在思想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作者在梳理和解读这些思想时,展现了扎实的学养和敏锐的分析能力,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演变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受益匪浅,对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们的意见分歧——1905年,反动和革命的前途(1909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趋向(1910年9月)致米·奥里明斯基(1921年12月6日)《1905年》第一版序言(1922年1月12日)新方针(1923年12月) 序言 给党的会议的信 小集团和派别组织 关于党内新老两代的问题 党的社会成分 官僚主义和革命 传统和革命政策 “低估”农民 计划经济(第1042号) 论军队和其他方面的因循守旧 论结合(准确点:论结合与谣言)十月的教训(1924年9月15日) 必须研究十月 “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二月和十月 反对战争和反对护国主义的斗争 四月代表会议 七月事变,科尔尼洛夫叛乱,民主会议和预备议会 围绕十月变革 十月起义和苏维埃的“合法性” 再论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苏维埃和党 关于本书的两句话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1926年11月1日) 争论的问题 “我国革命的性质” 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托洛茨基主义”吗? 对农民的态度 列宁论一国社会主义 新理论 结论什么是不断革命?(1929年)两种观念(1930年3月28日)苏联的发展问题(1931年4月4日) 一、过渡时期的经济矛盾 二、党在专政制度中的地位 三、反革命政变的危险和可能性 四、左翼反对派和苏联 五、结论单独一国的社会主义?(1932年)被背叛的革命(1936年)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国家 第五章 苏维埃的热月 第九章 苏联是什么国家 第十一章 苏联向何处去斯大林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1937年8月28日) 对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反动 “回到马克思主义去”? 布尔什维主义能为斯大林主义负责吗? 布尔什维主义的基本预测 斯大林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过错”是斯大林主义的根源 理论问题 道德问题 布尔什维主义的传统和第四国际
评分装帧: 平装
评分汉译名著,经典永恒。
评分汉译名著,经典永恒。
评分这一事态被许多肤浅的幻象所隐蔽。无论如何,我们相信我们的观点比那些最伟大的心智的观点更优越,更高级——这要么是因为我们的观点是我们的时代的观点,而可以设想,比最伟大的心智的时代更为晚近的我们的时代,也比他们的时代更优越;要不然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最伟大的心智从他们的观点出发都是正确的,但是,和他们声称的不一样,他们不绝对正确:我们知道不可能有唯一的(the)绝对真实的实质性的见解(substantive view),只有绝对真实的形式性的见解(formal view);那种形式性的观点在于这样一种洞见,即,一切整全性的见解都与某种特定的视角相关,或者说,所有整全性的见解都是相互排除的,没有一种可能是绝对真实的。那些对我们隐藏我们真正的处境的肤浅的幻象根本上是这样的(是这样一个幻象):我们比,或者说我们可能比过去的最明智的人更明智。我们因此而受惑扮演(剧院)经理和驯狮人的角色,而不是专注而驯顺的聆听着的角色。然而我们必须面对我们惊人的处境,这一出境是为这样一种必然所创造的,即,我们试图成为比专注而驯顺的聆听者,也即,裁判,更多的东西,而我们又没有能力成为裁判。就我而言,在我看来,这一处境的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失去了所有我们可以信赖的,绝对可靠/权威的传统,给我们权威的指导的nomos(法,规范),因为我们的直接的教师和教师的教师相信一个绝对理性的社会的可能性。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被迫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来寻找他自己的方向,无论它们是多么地有缺陷。
评分好
评分书还没看完,不好评价啦~~
评分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法律社会
评分汉译世界名著,质量没有说的,帮书友买的,能读懂且喜欢读的人,让我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