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看,应是经典
评分哲学家、心理学家乔治.贝克莱(1685—1753)的学说,总是会逗笑学哲学史课程的学生,并给教授们引用西塞罗的机会:“没有什么比某位哲学家说过的话更荒诞的了。”贝克莱的哲学似乎是荒诞的,可许多人却记得它。他的心理学是合理的,可几乎所有人都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几乎全仗着28岁以前写的3本书。除此以外,他的生活就很平淡了。他出生在爱尔兰,在都伯林的圣三一学院学习哲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24岁的时候被任命为英国国教的执事,有几年旅行和布道经历,然后在爱尔兰科克郡当克洛因地区的主教,直到终老。贝克莱看过洛克的一篇短文,里面论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天生没有视力的人后来有了视力。他能不能仅凭视力就判断出球体和立方体呢?贝克莱受到启发,写作了他的第一本值得注意的书《视觉新论》(1709)。洛克认为那个人不可能判断出来,贝克莱同意他的观点,可是,他却因为这个刺激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的分析是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他说,光凭视力,一个新生儿是无法区分距离、形状、大小或者相对位置的。一个儿童学会判断空间感也决不是重复经验使然──碰触、伸展、行走。我们把视觉上的距离、大小和形态的线索与我们已经通过其它感官学习到的东西联想了起来。
评分不错,书很好,送货很快,包装不错
评分坑人,书坏的.亲们以后不要在这家买哦!不说了气人
评分知己知彼,不知彼就无以更好地知己,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知彼之作。
评分1、读书有三为。一是为知。知者,知识也,求知也。读书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己。己者,自己也,读书人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自我修炼提高的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的过程,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之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之说;北宋词人黄庭坚有“三日不读书,则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清代学者梁章矩有“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之说;中国现当代写意画之一代宗师李苦禅有“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之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更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留下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名句。三是为人。人者,他人也,社会也。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奉献于社会。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则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三为当中,为知为己比较容易被常人理解,为人则必须有大胸怀和大抱负。
评分在于他俩就此发表声明宣布
评分比书店便宜。比书店便宜。
评分这个系列图书喜欢,也信赖本出版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