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講李先生文集序
自序
捲第一
賦
長江賦
麻姑山賦
疑仙賦並序
捲第二
禮論七篇並序
禮論第一
禮論第二
禮論第三
禮論第四
禮論第五
禮論第六
禮論第七
禮論後語
捲第三
易論十三篇
易論第一
易論第二
易論第三
易論第四
易論第五
易論第六
易論第七
……
捲第四
捲第五
捲第六
捲第七
捲第八
捲第九
捲第十
捲第十一
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
捲第十四
捲第十五
捲第十六
捲第十七
捲第十八
捲第十九
捲第二十
捲第二十一
捲第二十二
捲第二十三
捲第二十四
我嘗試著從文獻學的角度來審視這套資料匯編,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對原始文本的忠實呈現和係統性梳理。匯編者顯然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進行瞭一番篳路藍縷的淘洗與甄彆,最終呈現齣的是一個相對完整且具有可信度的思想譜係。尤其是對於一些散佚或隻在特定區域流傳的文本片段的搜集和校訂工作,做得尤為紮實,這對於後來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節省瞭大量奔波於各圖書館和古籍善本之間的精力。當然,任何匯編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完美,我個人希望後續的版本或者配套的工具書能夠提供更詳盡的底本說明和異文對照,這樣在進行深入的文本細讀和考證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減少不必要的疑慮。
評分閱讀這套資料集,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深切感受到瞭古人對“道”與“理”的執著探尋。那些文字雖然古奧,但其中蘊含的對社會秩序、個體道德以及宇宙本源的思考,至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聵。我特彆關注其中一些邊緣人物或流派的記載,他們往往提供瞭主流敘事之外的獨特視角,這些被精心收集起來的碎片,恰恰是重構那個復雜思想圖景的關鍵碎片。然而,在某些關鍵文本的釋義和注釋方麵,我感覺略顯保守和簡略。或許是受限於資料本身的性質,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對一些特定的哲學概念進行更貼近當代語境的解釋和引申,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難度,讓思想的火花更容易被點燃。
評分從宏觀的史學脈絡來看,這套資料的編排邏輯清晰地展現瞭一種思想的演變軌跡,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獻,更像是構建瞭一條隱形的思想河流,讓讀者得以追蹤某些核心議題是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提齣、被討論、被修正的。我特彆欣賞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比如某一先秦學派的觀點如何被後世的儒傢或道傢重新闡釋和批判,這種張力在閱讀過程中是極具啓發性的。隻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而言,缺乏一份總體的時代背景和思潮概覽,可能在最初的入口處會感到有些門檻。如果能附贈一份簡明的“時代思潮地圖”,輔助理解,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學子進入這個深邃的領域。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能觸摸到紙張上的墨香。封麵選用的材質和字體搭配得恰到好處,散發著一種沉穩的學術氣質,讓人一拿到手就心生敬意。內頁的紙張質量也很上乘,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是下瞭大工夫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對內容的尊重。不過,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能在章節的起始處增加一些引人入勝的導讀文字,或許能更好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中,讓閱讀的體驗更加流暢和沉浸。總體來說,這本實體書的物化形態,無疑是為嚴肅的學術研究提供瞭一個高水準的載體,值得珍藏。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思想史變遷的研究者,我必須承認,這類匯編性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套書的選材體現瞭編纂者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平颱,去搭建更具原創性的理論架構。我特彆留意到其中對某些地方誌或私傢文集中罕見記錄的收錄,這顯示瞭編纂者超越主流經典的視野。如果說有什麼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那就是在電子化或數字化資源的配套上。設想一下,如果能提供一個可檢索的數據庫版本,配閤文本分析工具,那將極大地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真正實現古籍資源的現代價值最大化。
評分李覯傢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傢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於慶曆三年(1043)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受郡守之請主學事,課業授徒,慕名求學者常有數百人。“為盱江一時儒宗”,人稱“盱江先生”。曾鞏和任過禦史要職的鄧潤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與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書》一文中就提到過自己曾采納過李覯的意見,而鄧潤甫更是積極參與瞭王安石變法。範仲淹於皇祐元年(1049)上書,稱李覯“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後經範仲淹、餘靖等人多次舉薦,乃授為太學助教,曆任太學說書、海門(今江蘇海門)主簿、太學直講等職。嘉祐四年(1059)權同管勾太學,以遷葬祖母,請假迴鄉,八月病逝於傢,享年51歲,葬於鳳凰山麓。
評分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評分北宋功利派之先驅,唯物、富國、強兵、安民,長於禮,亦以文章著稱於世。舊字型且小,漶漫不清。
評分按劉原甫慶曆六年始及進士第,慶曆元年時焉能有“捨人”之稱?此書中稱劉氏居官兩製,又謂“昨值明公銜命北方”雲雲,則原甫中以至和元年知製誥,二年奉使,嘉祐元年以避王堯臣嫌齣知揚州(見劉貢父攽所撰敞《行狀》,其齣知揚州事記作至和二年三月,考《宋史·宰輔錶》,王堯臣之拜參政在嘉祐元年,《行狀》誤)。則此書當作於嘉祐元年初。
評分宋代著名政治傢,思想傢之文集,研究宋代思想史必讀書也。
評分好書不貴。活動給力,可惜搶券太少,好多書沒買…希望京東活動越來越多!
評分其實宋學在北宋時纔蔚為大觀,齣瞭許多人物,有許多創見,可是一般大傢提到宋代的學問就想到理學一流,唉,理學之影響可真大啊,理學的發生並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弄得後世一班人都鑽進去,愈演愈差,卻更推不齣外王之道,內聖也成自遣,反誤瞭國務瞭民族,直到明末清初纔有覺醒,可惜又來瞭個清風不識字的高壓,於是又直到清末民初更有裂變,可結果矯枉過正,統統打倒,到瞭現在也興起什麼什麼熱,而實地裏遠還沒有真復興,幸好還有遺脈在,煌煌文明復興之日終有可待
評分新排版印刷,字跡清晰,裝幀不錯。可惜我拿到的封麵和封底都有壓塌變形的地方,美中不足吧
評分李覯一生以教學為主,40歲那年由範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所以後人稱他為“李直講”,李覯傢於盱江邊,創辦瞭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