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與檢索利用》主要介紹産生在中國的文獻信息資源及其檢索利用的知識。包括主要類型文獻信息資源的原理性介紹,重要檢索工具內容與特點、性質與功用的介紹分析,檢索與利用文獻信息資源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闡述和引導。
全書內容在時間上,通貫古今;在體裁形式上,既包括傳統的紙質資源和檢索工具,又包括新興的數字資源及其檢索係統;在資源類型上,包括迄今為止在中國積澱形成的主要文獻信息資源類型。
作者簡介
李國新,男,1957年11月生,管理學博士,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教授,北京大學信息傳播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圖書館法律與知識産權研究專業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索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特約學術委員,《中國圖書館年鑒》主編。主要研究方嚮:圖書館法治與管理、文獻信息資源檢索、文獻目錄學、古籍資源數字化 。2次獲北京大學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說
第一節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
第二節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工具體係
第三節 使用檢索工具的基本技術方法
第四節 文獻信息資源利用的學術規範
第二章 辭書資源與漢語字詞的查考
第一節 中國辭書的演進源流
第二節 中國辭書的結構體例與編纂傳統
第三節 代錶性中國辭書
第三章 古籍資源與基本古籍的查考
第一節 中國古籍資源
第二節 基本古籍的全文檢索係統
第三節 古籍流傳與古籍版本
第四節 古籍叢書與類書
第四章 近代以來的圖書資源與查考
第一節 近代以來圖書的形態變革與內容變化
第二節 書目檢索工具
第三節 電子圖書係統
第四節 現代百科全書
第五章 報刊資源與論文資料的查考
第一節 數字化報刊資源及其檢索係統
第二節 報刊引文檢索係統
第三節 個人資源管理數據庫的創建
第六章 時事信息資源與事實、數據、法規的查考
第一節 網站資源及其檢索利用
第二節 年鑒資源及其檢索利用
第三節 法律資源及其檢索利用
主要檢索工具題名索引
主要概念、語詞、知識點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概說
本教材涉及的“文獻信息資源”,主要是産生在中國的文獻信息資源。在時間上,通貫古今;在載體形式上,包括紙質文獻和電子資源;在資源類型上,包括迄今為止積澱形成的主要文獻信息源。
本教材所說的文獻信息資源檢索工具,以現有的中文檢索工具體係中的主要類型和主要品種為主,既包括傳統的印刷版檢索工具,又包括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環境的電子版、網絡版檢索工具。
文獻信息資源是人類文明演進、思想成果的記錄。充分地占有、理性地利用文獻信息資源,是自主學習、啓發思想、知識創新的起點,是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是瞭解學科前沿與新成果、新趨勢、新信息的主要方法。在文獻信息生産能力極大提高的信息社會,充分占有、理性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的前提,是掌握文獻信息資源的檢索查考方法;而比較熟練地檢索查考文獻信息資源的前提,則是對既有文獻信息資源本身及其檢索查考工具的熟悉。這樣,有關“文獻信息資源”——“文獻信息資源的檢索查考工具”——“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的知識與技能,就形成瞭一個有機聯係在一起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知識領域。
第一節中國文獻信息資源
一、資源數量
中國有五韆年的文明史,有三韆多年的文字記錄史,文獻信息資源浩如煙海。以下一些數字,可以大體反映我國文獻信息資源存量的概貌。
一般估計,流傳至今的古代典籍有10萬種左右。
民國時期國內齣版的各類圖書有15萬種左右,其中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占85%以上。
近代以來至1949年國內齣版的報紙有1000多種,雜誌有35000多種。
1950-1979年的三十年間,國內齣版各類新書近25萬種,其中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占60%以上。齣版報紙近400種,雜誌近1500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文獻信息資源的生産能力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從1980年到2002年,我國年齣版新書的數量由13000多種增加到近10萬種以上,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圖書所占份額大體上在70%左右。年齣版報紙的數量由不足200種增加到2000多種,平均期印數1.8億份以上。年齣版雜誌的數量由2100多種增加到9000多種,平均期印數超過2億冊。音像齣版物、電子齣版物從無到有,規模迅速擴大。2002年全國由齣版社公開齣版的音像、電子齣版物達3萬多種,總數量3億件以上。
前言/序言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與檢索利用”課程是在傳統的“中文工具書”課程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是傳統的中文工具書課程的時代發展。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自其前身圖書館學係1947年創建伊始,就開設瞭中文工具書課程。我國著名學者王重民先生、該係資深教授硃天俊先生等人先後擔任過該課程的主講教師。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課程教材較大的修訂進行過3次。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內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環境的數字資源及其檢索係統的迅速發展,給傳統的中文工具書課程帶來瞭挑戰。挑戰絕不僅僅是文獻信息資源及其檢索工具載體形式
《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傳統文獻的鑒賞與傳承》 內容簡介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古籍善本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瑰寶。它們承載著先人的思想、技藝、審美與情感,為我們描繪齣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本書《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傳統文獻的鑒賞與傳承》旨在帶領讀者走進這些珍貴的文獻世界,從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欣賞和傳承它們所蘊含的寶貴價值。 本書並非對現有古籍文獻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分類,而是著重於從“鑒賞”與“傳承”兩個維度,深入淺齣地剖析古籍善本的獨特魅力及其時代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不僅能夠認識到古籍善本的物質形態之美,更能體會到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與曆史信息。 第一部分:古籍善本的物質之美——不止於紙墨 古籍善本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獨特的物質形態上。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領略古籍從紙張、墨色、裝幀到版本形態的方方麵麵,揭示這些“古老”的物件如何擁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 紙壽韆年:古紙的奧秘與鑒賞。 從東漢的蔡侯紙到宋代的麻紙、竹紙,再到明清的宣紙、皮紙,中國古紙的製作技藝堪稱一絕。本書將介紹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古紙的材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如何通過紙張的質地、顔色、韌性、縴維結構等判斷其年代與優劣。讀者將瞭解到,一張泛黃古紙背後,可能隱藏著的是自然的選擇、精湛的工藝以及時代的環境印記。我們還將探討如何科學地保存古紙,防止其進一步老化與損毀,延續其物質生命。 墨韻流芳:古墨的種類與鑒賞。 古代文人墨客對墨的選用極為講究,好的墨不僅能“落紙如漆”,更能因其特殊的香氣、潤澤的質感而成為案頭的雅物。《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係統介紹鬆煙墨、油煙墨、硃墨等不同種類的古墨,分析其主要成分、製作過程,以及如何從墨色濃淡、光澤度、顆粒感、香味等方麵鑒賞其品質。同時,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曆代名傢書畫中對墨色的精妙運用,以及名傢墨錠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 裝幀之韻:從捲軸到冊頁的演變。 古籍的裝幀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每一種裝幀形式都摺射齣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審美情趣。本書將詳細介紹捲軸裝、經摺裝、蝴蝶裝、綫裝等幾種主要的古典書籍裝幀方式,解析其曆史淵源、製作工藝、優缺點以及在閱讀和保存上的便利性。我們將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不同裝幀形式下古籍的獨特美感,讓讀者體會到“開捲有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賞捲之美”。 版本之學:探尋同一文本的多種麵貌。 在中國古籍研究中,“版本”二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一部著作,往往會因為抄錄、刻印、校訂等不同環節,産生齣多種版本,這些版本在文字、標點、篇章結構、注釋等方麵可能存在顯著差異,甚至影響對原著的理解。《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深入淺齣地解釋什麼是“版本”,為何版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版本信息來判斷古籍的真僞、價值與可靠性。我們將選取經典的文獻,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展示不同版本的特點與差異,讓讀者領略“版本學”的魅力。 第二部分:古籍善本的智慧之光——思想與文化的傳承 古籍善本的價值,更在於其承載的深邃思想、卓越智慧與豐富文化。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穿梭於曆史的字裏行間,發掘古籍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精髓。 思想的印記:哲學、史學、文學經典解讀。 從先秦諸子的哲學思辨,到史官的嚴謹記載,再到詩人們的浪漫情懷,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與傑齣作品,都深深地烙印在古籍之中。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哲學典籍(如《道德經》、《論語》)、史學著作(如《史記》、《資治通鑒》)、文學經典(如《詩經》、唐宋八大傢散文)等,對其進行簡要的導讀與解讀,引導讀者體會其中蘊含的智慧、人生哲理與人文關懷。我們不會進行學術性的枯燥論述,而是力求用現代人的視角,挖掘古籍的思想深度,引發讀者對當下生活的思考。 技藝的傳承:科學、醫學、藝術的寶藏。 古籍中也保存瞭大量古代的科學技術、醫學知識、藝術理論與實踐。例如,古代農書中的耕作經驗,古代醫藥典籍中的驗方與療法,古代藝術論著中的繪畫、書法、音樂理論等。《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精選一些在科學、醫學、藝術領域具有代錶性的古籍,介紹其內容精華,展示中國古代在這些方麵的輝煌成就,並探討這些知識在當代的藉鑒意義。讀者將瞭解到,古籍並非隻有“古老”的文字,它同樣是寶貴的知識庫。 文明的鏡像:民俗、生活、社會風貌的展現。 除瞭宏大的思想和高深的技藝,古籍同樣是瞭解古代尋常百姓生活、民俗風情、社會百態的絕佳窗口。從筆記小說中的市井生活,到地方誌中的風土人情,再到各類規章製度的記載,都為我們提供瞭生動的社會學資料。《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展示古籍如何成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民俗的“活化石”,從而更立體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 語言的魅力:漢字之美與文言文的韻味。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文言文則以其精煉、典雅、富有韻律的特點,展現齣獨特的語言魅力。《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引導讀者欣賞古籍中的漢字書寫之美,以及文言文的遣詞造句、修辭手法。我們將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幫助讀者理解文言文的趣味性,消除對古文的畏懼感,體會其含蓄雋永的錶達方式,從而更好地親近古籍。 第三部分:古籍善本的未來之路——傳承與創新 麵對日益發展的時代,古籍善本的傳承與發展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古籍善本裏的中國》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保護與修復:科技與匠心的結閤。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籍善本的物質損耗是不可避免的。本書將介紹當前古籍保護與修復的最新技術和理念,包括紙張修復、蟲害防治、環境控製等。我們將展示一些成功的修復案例,並強調保護工作既需要精湛的傳統修復技藝,也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持。 數字化與普及:讓經典觸手可及。 數字化是古籍傳承的重要途徑。本書將探討古籍數字化的意義、方法與挑戰,包括高精度掃描、元數據建設、在綫數據庫構建等。我們也將介紹一些優秀的古籍數字資源平颱,鼓勵讀者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便捷地接觸和研究古籍。 活化利用:古籍的當代價值與創新。 僅僅將古籍束之高閣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古籍中的智慧與價值融入當代社會,是傳承的關鍵。《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將探討古籍的活化利用,例如,將古籍中的故事、思想、藝術元素融入文學創作、影視製作、教育、文創産品等領域。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創新性的嘗試,讓古籍不再是塵封的曆史,而是鮮活的文化基因,滋養著當代的精神世界。 閱讀與研究:開啓屬於你的古籍之旅。 本書最後將為有誌於深入研究古籍的讀者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包括如何選擇入門書籍、如何利用圖書館與檔案館資源、如何掌握基礎的古籍鑒定方法等。我們鼓勵讀者從個人的興趣齣發,親手去翻閱、去感受、去體悟古籍的魅力,開啓屬於自己的古籍探索之旅。 《古籍善本裏的中國:傳統文獻的鑒賞與傳承》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邀請每一位對中華文明懷有敬意與好奇的讀者,共同走進古籍善本的殿堂,感受它們曆經歲月洗禮而不衰的生命力,汲取其中蘊含的無窮智慧,並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生動、富有感染力,避免學術術語的堆砌,旨在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喜愛古籍,感受中國傳統文獻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