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分中晚唐五代科举出身与铨选的关系、科举与清望官的关系两个层面,探讨了中晚唐五代科举与选官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开元以后科举才对整个中晚唐五代的铨选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色出身中以进士出身入仕尤为俊捷,制举次之,进士科出身者逐渐成为宰相等清望官的主要后备人选。作者分德顺、宪宣、懿哀、五代四个时期,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宰相入仕的出身,认为虽然总的趋势是科举出身者逐渐占主导地位,以门荫升迁宰相的概率逐步衰落,非科第出身者升迁宰相的概率也大为减少,但是科举出身在入仕与升迁中对士族和小姓更为有利,不过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士族和小姓入仕、升迁的资本主要是看才华,而非门第,士族已经不能垄断高官。
评分第四章分中晚唐五代科举出身与铨选的关系、科举与清望官的关系两个层面,探讨了中晚唐五代科举与选官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开元以后科举才对整个中晚唐五代的铨选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色出身中以进士出身入仕尤为俊捷,制举次之,进士科出身者逐渐成为宰相等清望官的主要后备人选。作者分德顺、宪宣、懿哀、五代四个时期,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宰相入仕的出身,认为虽然总的趋势是科举出身者逐渐占主导地位,以门荫升迁宰相的概率逐步衰落,非科第出身者升迁宰相的概率也大为减少,但是科举出身在入仕与升迁中对士族和小姓更为有利,不过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士族和小姓入仕、升迁的资本主要是看才华,而非门第,士族已经不能垄断高官。
评分 评分 评分研究唐代科举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作者有一定心得,但深度不够,部分讨论未免过于片面
评分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陈子昂,李白,韩愈,白居易,岑参……这些熟悉的身影奔波于大唐帝国的科举之途,犹如今日的我们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长安春色图":既有春风得意的快乐,也有落魄江湖的辛酸……《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时段为中晚唐五代,正处在唐宋变革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制度、社会风气的变革都发端于此。《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重点在充分搜集史料的基础之上,对中晚唐五代进士科等主要科目及第者的社会出身、入仕途径、最高官衔、籍贯等进行统计,分析科举制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到具体史料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中晚唐五代科举与婚姻观念、选举观念的变迁,以及科举与士族、家族、社会风俗等社会层面的问题,借以推动学术界关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评分第三章从中晚唐五代的省试试官、别头试与子弟之争及座主门生、同年与朋党的关系等层次探讨了中晚唐五代科举省试与社会变迁。作者认为中晚唐知贡举主司多以礼部侍郎、中书舍人等清望官为主,礼部省试的权知贡举使职化,有效地选拔了天下英彦,对防止省试舞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贡举主司的高科第出身,即高文化素养,是省试公平进行的必要条件,但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主导权控制在士族、小姓手中,士族和小姓仍然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重要的论断,前人已有提及,值得重视。作者还认为中晚唐子弟问题的出现是中唐以后以科举出身的新旧两大官僚士族势力展开权位和利益争夺的结果,随着党争的强弱,子弟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终代表以科举出身的新兴官僚士族牛党全胜,子弟问题主要变成官僚阶层内部利益分割的问题,并逐渐淡化;而进士朋甲也只是政局变化的一个附属品,座主门生、同年关系变成了官僚仕宦相互提携的重要纽带,也是中晚唐朋党形成和党争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座主门生、同年关系容易导致党争,在政治上易受牵连,同时对国家官僚队伍的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妨碍了皇权,中晚唐五代的座主门生关系逐渐受到限制,并向“圣主门生”的观念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