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精解

中国历史文化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炜,张倩仪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通史
  • 文化史
  • 历史普及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明
  • 历史读物
  • 文化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806856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48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话说中国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精解》摆脱了过去中国历史就是治乱兴衰、朝代更迭的传统框架,以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为叙述主轴,运用最新或长期受忽视的考古成果,深入挖掘其意义,搭配近千幅文物彩图和电脑复原图,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历史的面目,使中国历史书从过去只谈改朝换代,回归到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上。这种以文物结合文献,互相印证补充的编写方式,更符合社会大众对中国历史阅读的需要。读者翻阅《中国历史文化精解》,就像走进了过去中国人民生活的博览会。
《中国历史文化精解》浓缩五千年历史精华于一册,展现中国文明发展最重要的进程和脉络,是这部书的重要特色。这部书汇聚了千幅珍贵图照,数百篇美文,可读可查,脉络清晰,知识性强,其表述文字就像编撰辞典一样精推细磨,其表现手法又符合现代读者需求,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这部书形象地表现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通过图与文的完美组合来近距离地、有血有肉地展示中华文明的细节和深度。整部书设计独具匠心,图与文的配备组合、细节的处理,成熟而有法度,品读之下,有如展开一程赏心悦目的中国历史文化之旅。可以这么说,《话说中国》是用故事来打动读者的心,它的无论从哪一页都可以读起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而该书主要是用凝练的知识含量来打动读者。

作者简介

刘炜,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炜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历任国家文物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物报》编辑部主任兼总编室主任、《文物工作》杂志常务副主编、《文物天地》杂志常务副主编。所主编之《中国文物精华大全》荣获两项国家奖,为《中国文物定级图典》副主编,《中国艺术史大图典》常务副主编,专研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制度,发表有关秦汉、三国帝陵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单元 原始时代
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走出蒙昧的世界
中国人从哪里来? 2
北京人的家园 4
盘古开天地 — 创世记的传说 6
人类的神话 — 女娲补天与诺亚方舟 7
弓箭的时代 8
农业革命的浪潮
农业革命引发的巨变 10
南北两大农业系统 12
中国人的母亲河 — 黄河 14
黄土地上的氏族社会
平等的女权社会 16
不平等的男权社会 18
至高无上的巫师 20
向华夏共同体迈进
邦国征伐的时代 22
龙的故乡 24

第二单元 上古时代
夏至春秋战国

从神权统治到伦理治国
迈进国家之门的夏朝 28
神权与王权合一的商朝 30
巾帼统帅妇好 32
神权统治下的臣民 34
巩固王权的分封运动 36
礼制化的社会新秩序 38
创立礼制社会第一人 — 周公 41
贵族与平民的两个世界 42
共主的天下
商朝的封国与方国 44
礼制下的诸侯国 46
商周共主的战车部队 48
辉煌的青铜时代
青铜业带来的生机 50
贵族垄断的文字 52
新兴帝国的征战前夜
沦落的周天子 54
荆轲刺秦王与游侠精神 56
齐桓公与春秋五霸 57
弱肉强食的世界 58
卧薪尝胆 60
战国四公子与养士 61
大变革的时代潮流 62
新兵种与新战术 64
合纵与连横 66

铁器时代的来临
铁器革命与农业发展 68
工商业大开放的新趋势 70
冲破精神的禁锢
欧亚大陆互动中的东方哲学家 72
诗人屈原 75
哲学家与教育家孔子 76
首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四方民族迈向融合 78
北方民族的政权 — 北狄中山国 80
勇武的秦人从西方崛起 82

第三单元 中古时代
秦至唐

秦始皇创建的崭新帝国
秦始皇创立的帝国制度 86
秦始皇巡视天下 88
国家的命脉 — 水陆新干线 90
准军事化帝国
尚武精神激励下的国民 92
秦军的兵种与装备 94
世界第八奇迹 — 秦始皇陵兵马俑 96
秦始皇的地下帝国 98
商鞅变法 100
平民化的汉帝国
布衣皇帝的尊儒国策 102
迷信色彩弥漫的世界 104
宽和而繁荣的社会
胡风激荡的乐舞 106
领先世界的农耕技术与农具 108
致富之路 110
位居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 112
司马迁与《史记》 114
蔡伦造纸 115
军事战略大转移
农业帝国与草原帝国首次角力 116
骑兵时代的来临 118
铜墙铁壁的长城防御体系 120
卫青与霍去病 — 开拓帝国疆域的英雄 122
统一大帝国的内与外
疆域扩张中的对抗与包容 124
使节开拓的丝绸之路 126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 张骞 128
昭君出塞 — 和亲换取和平 129
动荡中兴起的世族与庄园
世族与皇帝共治天下 130
富甲一方的庄园 132
庄园中的世族与下等人 134
豪强的军事防御 — 坞堡 136

南北的分裂与对抗
来自北方胡族的冲击 138
成功的北方民族汉化运动 140
汉族政权南迁的浪潮 142
淝水之战 144
南北对峙下的经济新格局
北方传统经济重心的衰落 146
移民潮推动的江南开发 148
智慧与浪漫的新文化思潮
清谈玄理与魏晋风度 150
佛教风靡中国 152
中西交融的佛教艺术 — 敦煌石窟 154
唯美主义的艺术新生代 156
全新的帝国景象
帝国新秩序 158
多民族军队 160
哥舒翰和安禄山 163
富裕社会 164
千里大运河 166
活跃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盛况 168
丝路两大站 — 波斯与东罗马 170
世界文明的汇合 172
李白、王维和岑参的西域缘 174
各种宗教的传入 176
丝路上的中亚商业民族 178
青藏高原上的吐蕃 180
西藏布达拉宫 182
东亚文化的形成 184
多元社会的多元文化
开放的社会风气 186
能歌善舞的时代 188
佛教的狂热 190
历险求法的玄奘 192
从实用中解放的艺术 194

第四单元 迈向近代
宋至清

一千年的北方民族潮
北方民族再兴 198
成吉思汗的少年时代 200
骑射的新威力 202
讲究的马具 204
宋明王朝的防守 206
建设万里长城 208
岳飞抗金兵 210
震天雷的故事 211
靠科技争胜 — 火器 212
北方民族现代化

北方民族的传统制度 214
汉化,还是不汉化? 216
忽必烈的汉化之路 218
乾隆的汉化 219
游牧人的定居生活 220
从畜牧到农商 222
民族文字的创立 224
民族文化
壁画里的辽朝生活 226
融汇世界各大宗教 228
草原之路的世界联系 230
中华民族的形成
蒙古高原新形势 232
满族与中华民族融合 234
以宗教维系的藏族 236
回归新传统
中央集权帝制加强 238
紫禁城的中轴线 240
三教合一与宋明理学 242
宋明理学家朱熹和王守仁 244
禅的生活哲学 246
人才流动的农业社会
科举与教育 248
落第名人左宗棠 250
进士名人蔡元培 251
图书与文化普及 252
理想的农业社会 254
养活上亿人 256
宗族复兴 258
文人的时代
文人雅趣 260
诗词书画各擅胜场的苏轼 262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263
文人和山水画 264
仿自然的园林艺术 266
商业城市和市民口味
繁华的商业社会 268
新型商业城市 270
精美的手工业商品 272
市民趣味 274
清明上河图 276
大众的娱乐 ─ 戏曲 282
新发明和新生产
三大发明:火药、罗盘、印刷术 284
用纸做钱 286
棉的影响 288
海上贸易的大影响
海上贸易大兴 290
造海船下西洋 292
大航海时代来临前的壮举 ─ 郑和下西洋 294
热销商品 ─ 瓷器 296
海禁三百年 298
纳入世界商业体系 300
遭遇新文明:从和平到武力
初遇欧洲 302
东西方文明互相试探 304
以鸦片为商品的战争 306
林则徐虎门销烟 309
中国的彻底挫败 310
甲午战争前夕被日舰击沉的高升号 312
百日维新 313
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的艰难之路 314
国中之国的生活 316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319
西化城市 320
通讯和交通的变化 322
大变下的中国人 32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革帝制的命不革民族的命 326
建立民国的孙中山 329
服饰里的多元民族和文化 330
索引 332

前言/序言


《东方智慧千年鉴》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梳理了中华文明自滥觞以来的辉煌历程,深入剖析了影响东方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与核心思想。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的盛世气象,直至明清的转型与近代风云,每一个时代都被赋予了生动的笔触,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印记。 我们不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书中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发展,再到理学、心学的兴起,力图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与科技方面,《东方智慧千年鉴》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从精美的青铜器、汉画像石,到唐三彩、宋瓷的艺术高峰;从四大发明的诞生,到天文、历法、医学的辉煌成就,本书旨在展现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方面的卓越才能。我们力图通过具体器物、工艺的描述,以及科技典籍的解读,让读者直观感受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匠心。 本书特别注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与融合。从边疆民族的兴衰,到丝绸之路的繁荣,再到民族政策的演变,旨在呈现一个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中华文明图景。我们相信,理解中国的历史,必须理解其内部的多元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此外,《东方智慧千年鉴》还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对外关系。从宗法制度的根基,到土地制度的变迁;从中央集权的巩固,到对外贸易的往来,本书力图勾勒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并分析其运作机制与发展规律。 在叙事风格上,本书力求做到既严谨求实,又生动有趣。我们借鉴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又运用了文学性的语言,使得历史事件栩栩如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希望能够吸引广大读者,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与启发。 《东方智慧千年鉴》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深度探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从历史的镜鉴中洞察当下,这是本书创作的初衷,也是我们希望带给每一位读者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刚收到《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虽然我还没能深入阅读,但仅从书的整体气质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内容很感兴趣。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其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经验。《中国历史文化精解》会如何去描绘从私塾教育到官学体系,再到科举制度的演变?它是否会去探讨古代教育的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以及这些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教育来传承文化、选拔人才,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在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方面的独特智慧。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书名是《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的片刻,就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气质和潜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它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封面配色典雅,字体庄重,没有时下流行的花哨元素,这恰恰是我所欣赏的,说明作者和出版社在对待历史文化这件事上是认真的,是带着敬畏之心去呈现的。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泛着白光的印刷纸,而是略带亚光质感,墨迹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注意到它在一些章节的开头,似乎配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示意图,虽然我还不清楚具体内容,但这暗示着本书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也会辅以直观的视觉呈现,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很多历史书籍容易流于枯燥的文字堆砌,《中国历史文化精解》似乎在努力打破这种沉闷,通过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历史“活”起来。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尘埃,去领略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或者说“治国方略”非常感兴趣。《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目录里,我似乎看到了类似“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管理智慧”这样的章节。这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冲动。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统一帝国之一,其政治制度和管理经验无疑积累了无数的智慧。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解读那些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等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又是如何运作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这些制度背后的管理哲学和决策智慧。比如,如何平衡权力与制衡?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如何应对社会矛盾和危机?我期待《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能提供给我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上的政治事件,更能从中汲取一些适用于现代社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去理解那些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

评分

拿到《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细致品味的文化之旅。我个人对“日常生活史”或者说“微观史”一直颇有研究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往往更能折射出时代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目录中,我似乎看到了关于“古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或者“普通人的古代生活”之类的内容。这让我异常兴奋!我一直想知道,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古代的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居住条件如何?服饰又有何讲究?出行方式又有何变迁?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不仅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更是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古代的生活场景,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体味他们所经历的平凡与不凡,从而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对历史的了解还比较零散,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一些通俗读物或者影视作品来获取信息,所以总感觉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寻觅已久的“定海神针”。我特别看重它在“精解”这个词上所下的功夫。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些历史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规律。比如说,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这绝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书中会如何去梳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宗法制到官僚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演进,又会如何去分析这些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动因?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恒定不变的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又如何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的。这本书的“精解”二字,让我相信它会提供给我一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框架,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坚实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体系。

评分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文化”二字本身的浓厚兴趣。历史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历史的灵魂。这本书名中的“文化”二字,让我相信它会触及到中国历史最深邃、最动人的层面。我特别留意到,目录中似乎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这一部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宝库。我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去描绘从诗经楚辞的浪漫,到汉赋唐诗的壮丽,再到宋词元曲的婉约,以及明清小说波澜壮阔的画卷。更重要的是,它会不会去探讨这些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趣味?以及那些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它们又是如何与时代精神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星河?我希望《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能够引导我欣赏这些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体会到它们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

评分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这本书,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它的“精解”二字所蕴含的深度。我不想只读到表面的史料堆砌,而是渴望理解那些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比如,我特别注意到目录中似乎有关于“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与信仰”的章节。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去探讨,那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比如春节、端午、中秋,它们是如何起源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象征和集体记忆?而那些千奇百怪的习俗,比如祭祀、婚丧嫁娶的礼仪,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更不用说那些多样的信仰体系,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我期待《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能让我深入理解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化元素,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评分

读完《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目录,我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按朝代顺序线性推进的叙事方式,而是将历史文化的不同侧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解读。比如,我看到了关于“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章节,这让我非常好奇,因为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政治、军事、文学等显性内容,而对那些支撑起文明进步的科技发展了解甚少。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梳理和阐述这些辉煌的成就的,是否会涉及古代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又会如何呈现它们的演进过程和深远影响。此外,还有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及其影响”的章节,这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精解》会如何去剖析这些思想的精髓,又会如何去挖掘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多样性面貌,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不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化的认知上。

评分

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精解》抱有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我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与传播”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目录里,我似乎看到了关于“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之类的篇章。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想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如何进行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业通道,更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哲学、艺术又是如何传播到其他国家,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的?反之,中国又从外部吸收了哪些新的思想、技术和文化元素?我希望《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能够为我呈现一幅幅生动的跨文化交流画卷,让我看到中华文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是如何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评分

我一直相信,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它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体系的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精解》的书名,让我对它在这一方面的阐释寄予厚望。我特别期待它能对“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体系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孝道、忠诚、仁爱、礼仪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得到传承的?书中是否会去解析这些观念的起源,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我希望《中国历史文化精解》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说教的解读,去挖掘这些价值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内涵,以及它们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逻辑和价值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宽和而繁荣的社会

评分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评分

从阿富汗战场受伤退役的华生医生,和一个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合租了伦敦贝克街221号乙的一套公寓。很快,他发现这位名叫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年轻人具有超越常人的缜密观察力和非凡的推理分析能力,同时,时常有一些神秘的访客出入他们的寓所。直到有一天,他们卷入了一起谋杀案……福尔摩斯牛刀初试第一案,精彩纷呈!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评分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评分

秦军的兵种与装备 94

评分

同意的顶起。

评分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唯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